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吉  涂叶满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42-1644
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东莞某高校2011年入学的329名贫困大学生和2 339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连续3a的追踪调查.结果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人校3a的纵向比较显示,在UPI量表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44,368.60,P值均<0.01),心理健康者比例在逐年上升,贫困生心理健康良好的人数比例依次为大一年级学生(41.3%)、大二年级学生(58.1%)和大三年级学生(60.2%);非贫困生为大一年级学生(47.1%)、大二年级学生(65.7%)、大三年级学生(68.7%);横向比较显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大一年级学生测试时UPI区分的3类人群的人数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测试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746,9.311,P值均<0.01),贫困生中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大于非贫困学生.结论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校后,心理健康程度均在逐年提升,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升更高.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特困生与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特困与贫困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比例为1/3~1/4,且转型期社会经济变迁加剧了贫困生问题的长期性[1-2]。特困、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受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还可能有深藏于内心的困惑、焦虑、痛苦和自卑的心理负担,因此特困、贫困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笔者对特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为特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抽取河南省文、理、医、农科4所大…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生应对贫困的自身优势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中国高校在校生约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占到20%,特困生约占8%;在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的比例更是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而贫困大学生在西部高校的比例则更大。贫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工作一个长期和艰巨的难题。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仅仅靠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利用贫困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救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近两年来,对我院大学本科2年级以上约400多名贫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初步探明贫困大学生在贫困环境下具有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静  汤雅婷  牛力华 《中国校医》2006,20(5):479-481
目的了解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145名贫困大学生和158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其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26%;在恃强性、有恒性、敏感性、忧虑性、独立性及自律性上,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而乐群性、稳定性及兴奋性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结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5.
伍兴阶  阮鹏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930-1932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在校生约1300万人,其中贫困生的比例约20%,在农、林、师范类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了15%。而贫困大学生在西部高校比例则更大,仅我院贫困生比例就在40%以上。研究表明[1,2],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与人格上的障碍,例如高度的抑郁、焦虑,自卑而又过度自尊,不愿公开自己贫困处境,不愿被他人另眼相待,不愿接受他人帮助,将他人帮助看作是对自己的施舍而耻于接受,以及仇视富裕同学等。因此贫困生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工作一项长期和艰巨的难题。解决好贫困生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6.
杨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2):1892-1894
探明高校贫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随机选取的江西省某高校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各1 000名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15.42%,10.54%x2=9.91,P<0.01).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量表的组织风格、社交能力、社会资源等维度上的得分与非贫困生大学生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1,1.87,0.62,P值均>0.05),但在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及心理弹性总分上的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t值分别为2.64,4.10,2.06,P值均<0.01).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但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总分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贫困大学生具有较高自杀意念,但也有较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训练可能有助于达到对贫困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某医科大学贫困生自我和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科贫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内修订版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某综合大学医学部一~三年级大学生986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贫困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1);在“自我的灵活性”分维度得分上,贫困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P<0.01);在“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困生的自我与经验的和谐、自我灵活性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  相似文献   

8.
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及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及防御机制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西安某高校部分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防御机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结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高校应注意帮助贫困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自主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维护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类型、心理特征的角度入手,结合案例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进行解读,并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对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足,各高校应该在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构建“心理脱贫”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和特点,为维护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新疆8所本科高校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新疆地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应激的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值均0.01)。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家庭和生活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值均0.05),在学习、发展、社交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6.06%的贫困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家庭成员患重病,53.21%贫困生认为是家庭经济困难,分别位居第1和第2位。而49.25%和43.87%非贫困生分别认为家庭成员患重病和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心理健康较为重要的因素,位居第4和第7位。结论新疆地区贫困生面临较高的心理应激,来自经济、家庭和生活方面的应激源仍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因素。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自救方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兴跃  郭晋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68-1769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表明: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约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约25%,在农、林、师范类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了15%,而贫困大学生在西部某些高校比例近50%。大学贫困生问题一直是令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普遍性社会问题,也是困扰高校工作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难题。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工作者特别是政治思想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仅仅靠国家政策性扶贫和社会资助是远远不够的,引导贫困大学生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积极的自助自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卑感之间的关系,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衡水学院130名贫困生和150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测试。结果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社交自信、学习能力自信和外貌自信6个因子及2个量表总分上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或P0.01);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3因素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进入心理健康总分与自卑感各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贫困生中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为阳性的检出率和自卑感阳性率均高于非贫困生(P0.05)。结论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自卑感较强;社交自信、学习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东省5所高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0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在性别、地域来源等有差异.[结论]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情感引导,尤其不能忽视对女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很多高校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全方位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局面,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新视角。在信息复杂交融的现代社会环境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为避免贫困生因心理问题走入人生误区,高校必须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和措施,从指导思想、教育模式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这项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情感渗透原则,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为高校贫困大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理、工、农、医、师5所高校的部分贫困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SCL-90表中8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大学 生常模;与非贫困生比较,约有12.30%的贫困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敌意和抑郁等症状;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焦虑最为突出.[结论]重庆市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非贫困生,应该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赵凤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7):550-551
目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自我敏感和社交焦虑心理,探讨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缺陷感量表”进行研究,甑选出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贫困生实验组、非贫困生实验组、对照组,干预方法采用贫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计活动6次,每次都有针对性主题。结果贫困生实验组干预前后对比,社会自信水平有显著提高。而非贫困生实验组、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克服贫困大学生自卑、自我敏感和社交焦虑的心理、提高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提高贫困大学生社会自信、学习能力、自尊方面上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陈琴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37-639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对梅州地区2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贫困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更差,在主观支持、支持总分上差异有显著性;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因子与普通大学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自责、幻想应对方式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可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需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8.
王伟国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05-1506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成为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贫困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心理特点外,还承受着来自社会、生活、学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1].因此,高校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关注其心理上存在的不足,帮助贫困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指导他们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提出应对方式。方法 运用SCL -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 ,对 1 66名高师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  (1 )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倾向 ;(2 )贫困生较少使用“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社会支持”和“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 ;(3 )不同的应对方式与精神症状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相互关联。结论 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社会支持是积极的应对方式 ,有益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秀荣 《中国校医》2010,24(7):559-560
据有关资料报道,贫困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分值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和全国常模,尤其体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因子。近年来在校学生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占65%以上。因此,有效开展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摆脱困扰、树立学习和生活信心,是社会、高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