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腰穿及头颅CT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上腔出血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2例初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60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叶出血,1例为误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Jackson癫痫)的临床,要穿及CT检查,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异常在发病后10天内的阳性率为100%,11-15天为89%,21-30天为45%,CT检查的阳性率,发病48h内为100%,3-5天内的为80%,5天以后的阳性率很低,结论:腰穿与CT检查对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利弊,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SAH)的诊断价值以及造成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方法 所有的脑外伤患者均行CT检查 ,对凡是CT检查有SAH及临床上有脑膜刺激征而CT阴性的患者均进行了腰穿检查。结果 CT检查SAH5 7例患者中 ,腰穿证实有出血者 38例 ,19例无出血。结论 SAH5天内CT的假阳性率为 33 3%。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因临床、CT与腰穿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头颅CT和腰穿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SAH患者行头颅CT和腰穿。结果 腰穿的阳性率为100%,CT的阳性率为71.88%。结论 提示临床医生凡临床上怀疑SAH而CT扫描未见异常者应做腰穿和脑脊液检查,对SAH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腰穿而不是CT扫描。  相似文献   

4.
曾桄伦  孙炽津  梁茜 《广东医学》2006,27(1):104-105
目的探讨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诊断及头颅CT检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对12例头颅CT检查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例头颅CT检查均阴性.发病当日检查2例,第2,3天检查4例,3d后检查6例;CSF为均匀一致血性。结论CT诊断SAH的阳性率与距发病的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及CT诊断技术有关;临床医生不能单凭CT扫描未见异常而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行腰穿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惠者CT报告阴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CT阴性的SAH患者病例资料,总结CT阴性的原因。结果 经腰穿或CT、MRI复查,25例患者均证实为原发性SAH。导致CT阴性的原因包括受检时间过早(〈4h)或出血量太少、受拴时间过晚(〉3d)、CT操作员经验不足、读片漏诊以及CT设备分辨率低等因素。结论 CT报告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CT征象不典型病例应予腰穿检查;加强CT医技人员培训。以减少此病的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头颅CT和腰穿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32例SAH患者行头颅CT和腰穿。结果 腰穿的阳性率为 10 0 % ,CT的阳性率为 71.88%。结论 提示临床医生凡临床上怀疑SAH而CT扫描未见异常者应做腰穿和脑脊液检查 ,对SAH的诊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腰穿而不是CT扫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腰穿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SAH的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SAH的阳性率在发病24h内为89%,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下降;临床高度怀疑SAH而CT阴性的病例,腰穿仍是主要诊断手段。结论:CT与腰穿诊断SAH各有优势与缺陷,可以互为补充;初诊首选CT,必要时结合腰穿,以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选择124例SAH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降颅压、止血、止痛、镇静、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62例腰穿放脑脊液,每次10~20mL,然后等量置换生理盐水10~20mL ,地塞米松5~10mg,每1~2d置换一次,共4~7次.对照组仅作诊断性腰穿.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在头痛缓解时间、脑脊液变清时间、头颅CT高密度影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简便易行,疗效明显,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SAH患者的CT、腰穿、MRA、脑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T对急性期SAH的诊断安全、可靠,对明确病因有帮助,可发现脑积水、脑梗塞等并发症。结论:CT可作为SAH诊断的首选检查,但CT阴性者需作腰穿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进行探索和研究,为不同时期、不同病因的SAH提供临床最适宜的诊断顺序和手段.方法 :被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并以其为研究对象,CT检查及MRA、DSA检测方法为例,分析和比较的结果 ,使评价的结果阳性阴性结果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急性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眼底改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在腰椎穿刺在100%发病72h阳性率、CT检查阳性率92%,MRI、MRA诊断阳性率为45.55%.DSA阳性率为70.8%.结论 :特征的临床表现及腰穿为急性期确诊SAH的首选ct阴性不能排除SAH;DSA在病因诊断上优于MRA,脊髓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头部CT、MRA的阴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CT扫描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永勇  徐梯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5):1402-1403
目的探讨CT扫描阴性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及CT扫描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首次CT扫描阴性的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CT及脑脊液检查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首次颅脑CT扫描均阴性,17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和1例颅脑CT复查后证实为原发性SAH。结论CT扫描阴性的原因与受检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CT诊断技术及CT设备分辨率等因素有关。CT扫描阴性不能排除原发性SAH,应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或CT复查明确诊断,同时加强CT医技人员培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针与7号8~10cm细针(腰穿针)在臭氧加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溶盘术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CT引导下采用腰硬联合针穿刺,侧隐窝入路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溶盘(n=30);B组在CT引导下采用腰穿针穿刺,侧隐窝入路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溶盘(n=3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VAS变化、治疗后1~12个月总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VAS、治疗后1~12个月总疗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针注射臭氧加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治疗前、治疗后5天VAS及1~12个月总疗效与腰穿针相似,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和脑脊液净化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不同治疗作用及二者合用时的作用.方法经CT或腰穿证实的9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将患者用上述不同的疗法分为3组,各组治疗前后用TCD来动态监测颅内血管的流速来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CT、腰穿检查来观察出血吸收速度及产生阻塞性脑积水和脑梗死的机会,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和预后情况,来对3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到治疗中,综合治疗组防治SAH后CVS、脑积水,减少致残率,减轻各种临床症状及预后较优于单纯的治疗方法.结论尼莫地平合并脑脊液净化治疗SAH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综合性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缓解率100%。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8例在治疗后12h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脊液置换5~7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2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内科综合治疗经验。方法:根据早期头颅CT显示SAH部位,对69例原发性SAH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尼莫通、止血药等药合用和/或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进行综合治疗。结果:SAH死亡率21.74%,发病时有意识和或精神障碍、尿便失禁、高血压病者预后较差。早期头颅CT显示SAH部位在大脑半球表面沟裂、中脑周池、桥池、环池或脑室内者预后较差,且容易继发脑损害。结论:根据早期头颅CT显示SAH部位选用综合治疗措施,能够降低死亡率、减少继发脑损害。  相似文献   

16.
郝丽  邹和苓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566-566,58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误诊的30例SAH病例的临床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及转归。结果本组30例中,昏迷5例(16.7%),头剧痛8例(27.0%),隐痛4例(13.3%),恶心呕吐11例(37.0%),眩晕5例(16.7%),精神障碍3例(10.0%),发作性抽搐2例(6.7%),嗜睡1例(3.3%),以头痛、恶心呕吐多见;30例患者误诊为急性胃肠炎3例(10.0%),梅尼埃病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16.7%),颈椎病4例(13.3%),晕厥3例(10.0%),高血压脑病4例(13.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例(6.7%),癫痫发作2例(6.7%),脑炎1例(3.3%),老年精神病2例(6.7%)。延误诊断1d者16例(53.3%),2d者9例(30.O%),3d者4例(13.3%),其中1例(3.3%)误诊时间长达19d。30例患者经头颅CT或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复杂多样,易导致误诊。对于高度怀疑而且头颅CT检查阴性的患者,根据情况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沈军  谢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632-633
目的探讨SAH引起的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发病年龄、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51例SAH患者,均做CT扫描和腰穿证实。经治疗后4d-15d复查CT,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结果51例患者经治疗后有22例(22/51)患者平扫可见颅内小片状密度减低区,分布于额、颞、顶、枕各叶,增强后见强化征象。此外,随着患者年龄增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的延长,脑内局限性缺血和梗死灶明显增多,患者的疗效明显降低。结论①局限性脑缺血和脑梗死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病机制是脑动脉痉挛。②患者脑池内出血越多,年龄越大,发生SAH后就诊间隔时间越长,此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越大。③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对1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每天性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试验组常规治疗外,应用18G硬膜外导管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置换疗法,对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作统计学分数。结果:试验组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血性脑脊液转清时间,颅内压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减少并发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较常规腰椎穿刺术方法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