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因此诊断有很大难度.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大规模、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技术手段--蛋白质组学,在以某些传统方法诊断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UC诊断中得到迅速应用,此文就其在UC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内镜、组织学等检查,尚无诊断的金标准.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该病的诊断、疾病活动性、癌变监测以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声内镜、放大色素内镜、窄谱内镜及激光...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结肠炎临床和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 (UC)与感染性结肠炎 (IC)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学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方法 复习 1996~ 2 0 0 1年我院住院的 12 7例UC和 14 3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指标 ;盲法比较其中 46例UC和 42例IC患者内镜及组织学表现。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程、起病方式、有无血便、诱因、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血白细胞计数及血色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内镜表现中提示UC的指标为弥漫性分布、粗糙颗粒变、自发性出血、袋囊变浅、肠管短缩及息肉。提示IC的指标为病变呈灶性分布。组织学表现中弥漫性混合性或慢性固有层炎症、隐窝扭曲与分叉、隐窝萎缩、绒毛状表面、基底浆细胞增多有助于UC的诊断。结论 结肠镜及粘膜活检有助于UC和IC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方法17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病学术会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2岁~62岁,病程最长6a.患者多以急性发作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大便常规:红、白细胞满视野.粪培养阳性.均做下消化道造影:示溃疡性结肠炎.其中病变累及全结肠1例,直肠5例,乙状结肠及直肠9例,2例未见异常者做肠镜示:粘膜充血,水肿伴糜烂.急性期给中西药结合(由锡类散、雷尼替丁、丁胺卡那、地塞米松组成)保留灌肠治疗.4wk为一疗程,一疗程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下消化道造影和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中西药结合治疗一疗程后,临床症状全部好转,下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检查.溃疡愈合11例,占64%;溃疡面缩小6例,占36%,随访复发2例,再次用以上方法治疗后好转.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总被引:45,自引:9,他引:36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我国在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第一个《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后经1986年成都慢性腹泻会议,特别是经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  相似文献   

7.
【诊断】一、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伴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体检可有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左下腹或全腹常有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触及变硬的肠管。有肠扩张者常有腹胀、腹部膨隆和腹部压痛。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398例结肠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侵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我院近 1 5年中经结肠镜检查诊断UC共 398例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UC的内镜特点。一、临床资料我院自 1 985年 1月到 2 0 0 0年 1 2月共作结肠镜检查1 8941例。检出UC 398例 ,其结肠镜所见、活检和临床表现 ,符合成都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1 ] ,占结肠镜检查总数的 2 .1 %。398例UC中 ,男 2 37例 ,女 1 61例 ,男女之比为 1∶0 .7。年龄为 6~ 79岁 ,平均 40 .5岁 ,其中 30~ 49岁者最多 ,为1 93例 (48.5 % )。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缺血性结肠炎(IC)和与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的住院患者,确诊IC 43例,UC 36例,对其临床特征、内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组以老年女性多见,病程短,多伴发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29/43,67.0%).IC组C反应蛋白高于UC组,血小板低于UC组(P<0.05).IC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溃疡为纵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愈合迅速,病理以黏膜炎症为主.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一般累及肠壁全周,病变为倒灌连续性,以散在针尖样地图状溃疡为主,病理表现为隐窝炎和脓肿.结论 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反应蛋白、内镜及病理特征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1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和活动性评估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1实验室检查 1.1粪便常规在活动期患者中粪便外观常为脓血状,粘液亦可见到较多,呈现糊状,显微镜下可见到红细胞和脓细胞,红细胞数量要多于脓细胞,如果在合并有肠道感染时则是脓细胞多于红细胞.根据病情的轻重,粪便镜下红细胞数量是随着病情的严重性和病变累及肠管的长度而增加的,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暴发型,则以鲜血便为主,此时,显微镜下遍布视野的红细胞.粪便溶菌酶活性在活动期可增高,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孵化、致病细菌和真菌培养等均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与感染性结肠炎(IC)在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等方面的不同,为鉴别UC和IC提供量化的综合鉴别指标,建立积分标准。方法:将1996-200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诊断明确的127例UC和143例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鉴别UC与IC的积分系统。结果:临床积分标准(包括实验室检查)ROC曲线下面积0.990,Youden指数0.903,敏感性为94.5%,特异性为95.8%。组织学表现积分各值分别为0.978、0.864、93.5%和92.9%。临床和内镜综合积分各值分别为0.997、0.954、97.8%、和97.6%。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综合积分各值分别为0.999、0.976、100%和97.6%。结论:通过量化UC和IC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组织学等各项有鉴别意义的指标而建立的UC积分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 (溃结 )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逐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并制订了较详细的诊疗标准[1]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 ,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结肠镜下表现 ,一般容易诊断。但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溃结 ,由于其症状多非特异 ,又很少因这些轻微症状而作结肠镜检查 ,致使诊治往往被延误。为此 ,本文对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经结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 2 82例病人进行分析 ,着重探讨不典型表现病例的临床特征与结肠镜诊断的相关性 ,以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来源于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4v6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4岁,均符合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8例,有16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克隆病(CD)8例,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32-3岁,2例患者近期用过皮质激素治疗.正常人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6岁,均为健康查体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鼠抗人CD44V6(CD44V6…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迄今病因未明.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显示出独到之处,现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性结肠炎(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左半结肠型)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初步诊断颇具难度。目的:分析IC与UC的临i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IC或UC左半结肠炎的住院患者,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IC和25例UC患者纳入研究。IC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病程相对较短,常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后24 h内出现便血,贫血少见;U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伴腹痛,贫血常见。IC病变多仅累及单一肠段,直肠受累少见,溃疡小而表浅,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隐窝炎罕见;UC病变多起源于直肠,呈连续性,溃疡弥漫,病理学表现为慢性炎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炎、隐窝脓肿常见。结论:根据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实验室、内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IC与U 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研究主要在于诊断与治疗新进展,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昆明市炎症性肠病多中心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状况.方法:调查1998年1月-2007年3月七家综合性医院430例住院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79例,克罗恩病(CD)51例.接受结肠镜、组织病理学和钡剂灌肠检查者在UC和CD患者中分别为98.2%和56.2%、2.6%和72.5%、78.4%和31.4%.对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平均年龄为(46.9±15.8)岁,以30~39岁和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呈双峰状分布;CD患者平均年龄为(41.6±17.2)岁,以20~2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UC和CD患者均以男性为主,UC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多见.UC患者以腹泻(302,79.7%)、腹痛(285,75.2%)、血便(290,76.5%)为主.CD患者常见腹痛(44,86.3%)、腹泻(28,54.9%)、体重减轻(28,54.9%).UC患者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钡剂灌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4%(329/372)、24.4%(52/213)、4/10,CD患者分别为86.5%(32/37)、27.5%(11/40)、75%(12/16).UC患者100%为活动期,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38.3%、42.2%和19.5%.CD患者活动期占92.2%,缓解期占7.8%,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5.7%、43.1%41.2%.结论:了解10年来昆明市的IBD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