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预测胃癌患者生存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选取PLR、LMR预测胃癌预后的截点,据此将112例患者分为低PLR组(PLR152.73)67例、高PLR组(PLR≥152.73)45例,低LMR组(LMR2.99)22例、高LMR组(LMR≥2.99)90例;比较不同PLR分组、LMR分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低PLR组和高PLR组在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LMR组和高LMR组在性别、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术前PLR高值、术前LMR低值与肿瘤TNM分期高均为影响胃癌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LR、LMR与胃癌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术前PLR高值、LMR低值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615例中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依据患者年龄将615例胃癌患者分为中年组(n=403,年龄55~64岁)和老年组(n=212,年龄65~79岁).收集两组患者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部位等临床特征,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影响胃癌患者OS的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预后营养指数(PNI)、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肿瘤部位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中年组患者的3年OS率为72.70%(293/403),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的61.32%(130/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低分化、T分期为T4期、N分期为N2~N3期、TNM分期Ⅲ期、PNI﹤40是胃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年患者不同,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中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预测胃癌患者生存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选取PLR、LMR预测胃癌预后的截点,据此将112例患者分为低PLR组(PLR<15273)67例、高PLR组(PLR≥15273)45例,低LMR组(LMR<299)22例、高LMR组(LMR≥299)90例;比较不同PLR分组、LMR分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 低PLR组和高PLR组在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LMR组和高LMR组在性别、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术前PLR高值、术前LMR低值与肿瘤TNM分期高均为影响胃癌术后无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PLR、LMR与胃癌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术前PLR高值、LMR低值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蛋白水平与围手术期输血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21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手术期输血情况分为A组(输血量≥5 U)、B组(输血量<5 U)和C组(未输血)。所有患者均行结肠癌D2根治术,根据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将患者分为严重贫血组(<6 g/dl)和非严重贫血组(≥6 g/dl),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围手术期输血量与患者年龄、术前Hb水平、TNM分期、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等有关(均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TNM分期、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均P<0.05);年龄越大、围手术期输血量越多、TNM分期越晚、肿瘤直径越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则结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期越短;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围手术期输血量、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血与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围手术期输血量越多,结肠癌患者预后效果更差,而术前Hb水平与结肠癌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胃癌是我国主要癌症种类之一,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而中上部胃癌因其自身特点,相关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研究成为胃癌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故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行保脾根治术患者第10组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8-06-01-2012-08-31行保留脾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3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按有无第10组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21例)和阴性组(222例),分析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的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6%(21/24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值、肿瘤纵向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CA72-4值、肿瘤直径、肿瘤横向位置、Borrmann分型、肿瘤侵润深度(T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N分期)、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及胃周癌结节形成与中上部胃癌第10组淋巴结转移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第10组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2.6%和61.3%,x2=21.934,P<0.001;2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15.9%和70.0%,x2=34.868,P<0.001.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HR=2.777,P=0.041,95%CI:1.042~7.404)与中上部胃癌行保留脾脏根治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中上部胃癌保脾根治术患者3年生存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中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影响中青年和老年胃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经胃癌根治手术治疗后的胃癌患者,用方差分析分析胃癌不同原发部位的肿瘤大小差异,采取COX比例风险模型、卡方检验和Kaplan-meier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性别、组织学类型、T分期、分化程度、婚姻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胃癌组相比,中青年胃癌组中男性发生率高,出现印戒细胞癌的比例高,且低分化或未分化所占比例都高于老年胃癌组。年龄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种族、肿瘤原发部位、T、N、M分期、肿瘤大小均是影响中青年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是影响中青年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种族、肿瘤原发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T、N、M分期、肿瘤大小、婚姻情况均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P<0.05),肿瘤大小、T、N、M分期是影响老年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不同原发部位的肿瘤大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年龄具有不同发病特点,且年龄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的转移度、肿瘤的侵犯深度、肿瘤的大小、远处转移均是中青年和老年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强调早诊早治,是提高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77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7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 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治疗方式、肝转移灶数目及是否合并肝外转移与预后无相关(P>0.05)。术前血清CEA和CA19-9与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显著相关(P<0.001)。TNM分期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仅原发灶手术方式与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 男性、肿瘤低分化及Ⅲ期是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肿瘤相关贫血对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2005年病理确诊的术前胃癌患者,通过检索患者住院病历和随访来获取研究资料,应用SPSS软件处理和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669例获生存随访等资料的胃癌患者,术前有无贫血,其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3.9±1.7)个月摊.(35.1±2.2)个月,P〈0.01];按胃癌TNM分期计算有无贫血患者的生存时间,在I期胃癌患者中,无贫血和有贫血患者的生存期分别是(79.9±2.0)个月和(63.5±7.1)个月(P〈0.01),但是在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中,未见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有无贫血和胃癌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胃癌的肿瘤直径(P=0.009)、肿瘤分化程度(P=0.004)和TNM分期(P〈0.001)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结论:有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短于无贫血患者;影响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直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术前不同贫血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与肿瘤的特征性参数和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前不同贫血类型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普外科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8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情况将患者分为无贫血组、正常细胞贫血组、小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学特征资料和mGPS评分等。术后随访5年,观察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贫血率为45.8%(54/118)。术前不同贫血类型患者中,在性别、体重减轻程度、CA724、肿瘤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mGPS评分、Ki-67阳性表达率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贫血组5年生存率为59.4%,平均生存时间为49个月;小细胞性贫血组5年生存率为29.4%,平均生存时间为34个月;正常细胞性贫血组5年生存率为35.1%,平均生存时间为41个月。无贫血组与小细胞性贫血组和正常细胞性贫血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62,P=0.019; χ2=4.187,P=0.0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标记物CA199、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mGPS评分、Ki-67阳性表达率、贫血类型等方面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mGPS评分、Ki-67阳性表达率、贫血类型等方面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不同类型贫血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学特征不同,并且全身性炎症可能与术前贫血的状态有关。术前贫血与全身炎症状态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病人术前准备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改善贫血和全身炎症状态,以获得更好的结直肠癌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杨随兴  罗毅 《现代肿瘤医学》2021,(10):1691-1696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SCC)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HMGB1在126例OSCC组织和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HMGB1表达情况与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HMGB1蛋白表达与术后总生存期(OS)的关系,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OSCC组HMGB1蛋白高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OSCC组织中HMGB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HMGB1高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HMGB1低或无表达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MGB1蛋白、临床分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OSCC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MGB1蛋白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并显著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8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化验结果计算出SII值(SII=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ROC曲线截取最佳临界值。将SII分为高低两组,分析SII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最佳SII截取值为427.3,SII≤427.3组有459例,SII>427.3组有364例。SII与患者的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TNM分期、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球比、癌胚抗原(CEA)水平均有关(均P<0.05)。截止到2018年3月存活514例,死亡309例,SII≤427.3组患者总体生存期(OS)明显优于SII>427.3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TNM分期、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球比、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SII与行根治性手术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487,95%CI=1.162~1.902,P=0.020)、肿瘤位置(HR=0.696,95%CI=0.597~0.811,P=0.000)、肿瘤浸润深度(HR=2.241,95%CI=1.184~4.244,P=0.013)、淋巴结转移数目(HR=1.337,95%CI=1.121~1.595,P=0.001)、肿瘤TNM分期(HR=1.289,95%CI=1.067~1.558,P=0.008)、前白蛋白(HR=0.720,95%CI=0.560~0.926,P=0.010)、CA-199(HR=1.513,95%CI=1.204~1.901,P=0.000)、SII(HR=1.577,95%CI=1.253~1.984,P=0.000)是影响根治性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SII是一种可靠的预测预后的指标,术前高的SII值预示着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296例N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男性248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58岁(28~82岁)。中位肿瘤大小4 cm(0.3~15 cm)。168例患者为TNM I期,126例患者为TNM II期,仅2例患者为TNM III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1~73.4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6%、89.2%和83.7%。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方式、CEA、CA125、脉管侵犯、T分期和TNM分期为影响N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然而,仅CEA、CA125、脉管侵犯和T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0期胃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好。CEA、CA125、脉管侵犯和T分期为影响N0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胃上部癌患者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胃上部癌患者的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收治的231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计算出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截止至2018年6月。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31例胃上部癌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60(4 297/231)枚,N05.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23%(19/231),患者的不同N分期、TNM分期的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9,13.171;P<0.05)。2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9.13%(229/231),随访时间4~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70.30%。N05.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48.6%;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71.9%,两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TNM分期、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583,28.224,9.136,6.1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胃上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096,95%CI:0.027~0.341,P<0.05)。  结论   : 胃上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1、T2期无远处转移的胃上部癌患者可考虑行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检测miR-133a-3p 在胃癌组织及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科2012 年5 月至2013 年5 月胃癌手术切除的组织标本及术前外周静脉血标本52例,每例组织标本采集肿瘤组织(非坏死部分)和配对的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法检测miR-133a-3p 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血浆及健康体检者血浆(35 例)的表达情况,分析miR-133a-3p 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中位DFS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CCK-8 法检测过表达或沉默miR-133a-3p 对胃癌SGC7901 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iR-133a-3p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肿瘤侵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及脉管瘤栓相关(P<0.01);在胃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其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N)及脉管瘤栓相关(P<0.05);与患者血清中CA199的表达水平正相关(P<0.01)。胃癌组织中miR-133a-3p 高表达组患者中位DFS 明显高于低表达组(20.8 vs 14.8 个月,P<0.05)。血浆中miR-133a-3p 的高表达组患者中位DFS明显低于低表达组(14.4 vs 20.3 个月,P<0.05)。过表达miR-133a-3p 可明显抑制SGC7901 细胞的增殖能力,同样沉默其表达可明显促进SGC701 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结论:miR-133a-3p 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 的增殖能力,在胃癌组织和血浆中存在明显异常表达,其表达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胃癌早诊早治及患者临床预后判定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CR8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4例胃癌组织及其30例癌旁组织中CCR8的表达情况,并对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胃癌组织中CCR8阳性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CCR8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等无关(均P>0.05),而与肿瘤的T分期、N分期及TNM分期有关(均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胃癌中CCR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CCR8的表达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6.121,95%CI:3.389~11.054,P<0.001).结论:CCR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差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阳性胃癌是一种临床上比较罕见的胃恶性肿瘤,具有与普通胃癌明显不同的生物学特点,探讨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386例胃癌患者,筛选出术前血清AFP阳性的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术前血清AFP阳性者245例(AFP≥20 ng/mL,10.27%),其余2 141例术前血清AFP均为正常(AFP<20 ng/mL,89.73%)。与血清AFP阴性组相比,血清AFP阳性组患者的同时性肝转移率、异时性肝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脉管浸润发生率更高(P均<0.05)。2 386例胃癌患者中共有2 273例(95.2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49.32%,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44.61%。其中血清AFP阳性者5年OS和DFS分别为37.50%和34.17%,而血清AFP阴性者5年OS和DFS分别为50.90%和45.84%,两组患者的5年OS和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AFP的水平、年龄、病灶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有无、Ki-67阳性比例、术后是否化疗、术后有无肝转移是影响血清AFP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清AFP水平(P=0.001)、肿瘤组织学类型(P=0.002)、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06)、淋巴结转移pN分期(P=0.014)、肿瘤pTNM分期(P=0.001)、脉管瘤栓有无(P=0.024)和术后有无肝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P=0.031)是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AFP阳性胃癌具有易发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的特点,血清AFP水平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AFP水平的升高,其预后变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及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及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胃癌患者的血清CEA水平与肿瘤组织Ki-67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CEA及胃癌组织Ki-67阳性率分别为37.27%、75.45%。血清CEA水平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浸润至肌层以上、淋巴结阳性、TNM分期越高其阳性率越高。而Ki-67表达只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P〈0.05),随着浸润深度增加,Ki-67阳性率增高。两者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5,P〈0.05)。两者联合检测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关系密切(P〈0.05),随着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TNM分期的增加,两者双阳性率增高。CEA阳性组、Ki-67阳性组的复发风险明显较高(P〈0.05)。CEA及Ki-67双阳性组患者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非双阳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EA及肿瘤组织Ki-67可作为临床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在第8版胃癌TNM分期中,淋巴结外侵犯被列为独立疾病登记变量之一,其阳性患者具有更高的疾病相关病死率和复发率,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探讨淋巴结外侵犯(extracapsular lymph node involvement,EC-LNI)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自2012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386例胃癌患者,分析EC-LNI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2 386例胃癌患者中EC-LNI(+)333例(13.96%),EC-LNI(-)2 053例(86.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pT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神经受侵、Ki-67增殖指数、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CA)19-9及CA72-4表达情况均与EC-LNI状态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P=0.010)、组织学类型(P=0.016)、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P=0.011)、肿瘤pTNM分期(P=0.003)、Borrmann分型(P=0.032)、脉管瘤栓浸润(P=0.022)均是发生EC-LNI的独立危险因素。2 386例胃癌患者中共有2 273例(95.26%)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49.32%,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44.61%。其中EC-LNI(+)者5年OS为27.86%,5年DFS为25.39%,而EC-LNI(-)者5年OS、DFS分别为52.87%、47.79%,两组患者的5年OS、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C-LNI数目(P=0.001)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同时年龄、病灶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pT分期、淋巴结转移pN分期、肿瘤pTNM分期、Lauren分型、脉管瘤栓有无、Ki-67阳性比例、术后是否化疗也均与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P=0.013)、浸润深度pT分期(P=0.020)、淋巴结转移pN分期(P=0.019)、肿瘤pTNM分期(P=0.001)、脉管瘤栓有无(P=0.031)和EC-LNI数目(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P=0.003)是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EC-LNI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有无EC-LNI和EC-LNI数目均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