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铁和高速公路及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升趋势,且呈现出多发伤、严重伤、批量伤的现代创伤特点.多发伤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正在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因多发伤就有3亿人受伤及4万人死亡;美国近年来因多发伤死亡的人数约占总受伤人数的22%~30%.我国每年因创伤而死亡的人员已逾10万,严重多发性创伤占创伤总数的1.0%~1.8%.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已超过3200万.而同期死于战争的人数约2350万。目前全球每年因车祸致死的人数已超过100万.伤约1500万。在美国每年有14万以上的人因创伤而致死.3人中有1人发生非致死性创伤。1~34岁因创伤致死人数大于同年龄段所有疾病致死人数的总和.而且创伤还是1~44岁人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在这些创伤中,约一半是交通伤。在我国创伤为第4位死因,创伤中约半数为交通伤。交通伤已成为我国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疾病已能得到有效的诊治,但创伤却有所不同。尽管其救治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发生率却不断增高,死伤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创伤已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在我国,创伤和中毒在1957年以前居第9位死因,1975年升至第7位,1995年以后更升至第4位犤1犦。以交通事故伤为例,我国1999年死亡人数为83,529人,伤286,080人犤2犦;每年因创伤死伤总人数约数百万人。从全球看,每年因创伤致死者约200余万人,伤数千万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仅因车祸致死的…  相似文献   

4.
正创伤是全世界导致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导致死亡的病因中占第6位,创伤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0%左右,此外,每年还有4500万人因创伤而导致残疾,在所有导致残疾的病因中占第5位~([1])。根据国家创伤监测系统统计,每年记录的创伤致死人数从2006年的34万增长到了2011年的  相似文献   

5.
正多发性创伤虽然致伤因素单一,但同时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且危及生命,是急诊外科领域治疗的难题~([1])。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第一死亡原因,我国每年因伤致死人数高达70万人~([2-4])。多发伤病人救治的关键在于为病人争取到从创伤到手术室的"黄金一小时"。因此,整合现有医疗资源,探索多学  相似文献   

6.
当越来越多的疾病被现代医学所控制时,世界范围内战创伤的发生却日益增加,成为困扰医学界和全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全世界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战创伤,国内每年的致死人数也超过10万人.虽然战创伤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大原因,但却是导致44岁以下年轻人死亡的"首要杀手",是破坏社会经济最大的因素.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象战创伤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发生率和如此广泛的影响,其造成的人力和财力损失已经远远超过各种灾难(地震、洪水等)所造成损失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创伤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现代文明带来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创伤的增多。在我国,创伤和中毒在1957年以前居第9位死因,1995年以后升至第4位。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至少有20余万人,伤数百万人。从全球看,每年因创伤致死者约200余万人,伤数千万人。以下就创伤研究的部分进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创伤急救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伤是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组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创伤是人类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事件,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最主要的杀手之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在人类的自相争斗和战争中经受了创伤磨难、获得了创伤知识和创伤救治经验.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交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工伤意外事故急剧增多.仅交通事故一项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约70万人.我国每年仅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9万人,占世界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第一位.创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公害.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严重创伤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文献报道预计至2020年,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将会超过800万。严重创伤后出血往往是这类患者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骨折合并多发伤病人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是死亡的首位原因。整个人群中则为第三位死亡原因,据统计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每年还有40万人因创伤致永久性伤残。美国社会为此设立的机构和消耗的物资,每年花费超过500亿美元。过去25年中,严重创伤病人的治疗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大量输液治疗循环衰竭的作用在六十年代末已有足够的认识;血气分析和呼气终末正压通气的普遍使用,明显提高了创伤病人的存活率。1969年Dudrick等人倡导了静脉内高营养技术,认为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