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感染不同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至今确认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等多种,相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也容易感染上其它肝炎病毒造成重叠感染。为了了解慢性乙肝患者不同类型的重叠感染的临床特性,我们对1997年3月~1999年6月收治的299例不同类型重叠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99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至少有2项以上阳性;检测抗EBVIgM和-CMVIgM均为阴性,并排除酒精性、药物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肝、代谢性肝病等,确诊为慢性乙肝患者。男女之比为2.24:1,平…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结果,评价感染复制状况,选择适合临床防治需要、容易普及开展的标志物。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5项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前S1抗原、前S2抗原及前S2抗体,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2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126例)和HBeAg阴性组(160例),比较各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检出率。结果HBeAg阳性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3.7%、77.0%、0和95.2%。HBeAg阴性组,前S1抗原、前S2抗原、前S2抗体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5.0%、36.3%、0和58.1%。组内比较,HBeAg阳性组或HBeAg阴性组,前S1抗原与前S2抗原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S2抗原与HBV-DNA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同项目比较,前S1抗原检出率、前S2抗原检出率、HBV-DNA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实验室常规开展乙肝5项和前S1抗原检测,可以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状况,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表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是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早期肝纤维化经及时合理的治疗是可以逆转,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对治疗措施的采取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情况、发生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 对3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感染发生部位,病原菌检出情况,并对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17.14%,其中首要感染部位为腹腔感染(37.04%).所有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总检出的61.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临床分期较重、低蛋白血症、有侵袭性操作和合并基础疾病.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注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正全球目前约有2.5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而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2],但疗程长,且难以达到理想的停药终点。因此,找到可以评价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停药标准的指标,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可帮助患者寻找到合适的停药时机。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检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HBV)活跃复制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研究表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多,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对1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分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及防止复发。方法分层随机抽取2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其基本情况、治疗依从性、乙型肝炎知识水平、治疗信念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调查,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分为(3511±6.66)分,其中药物治疗依从得分最高,定期复查依从得分最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效果。结论为减少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控制疾病的传播,护士应关注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对依从性的影响,使护理干预措施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持续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ALT值、病毒学水平(包括HbeAg状态)、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患者的肝组织学特点,也影响患者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非侵人性血清标志物检查明确抗病毒时机仍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表现模式,为HBV母婴传播诊断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于分娩前抽取肘静脉血检测1 537例HBV感染孕妇HBV标志物,并于乙肝主-被动免疫前抽取1 550例(双胎13例)新生儿股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对母婴HBV标志物表现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1 537例孕妇有11种HBV标志物模式,大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1 035例(67.34%),小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389例(25.31%)。新生儿有17种HBV标志物模式,主要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744例(48.00%),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386例(24.90%),大三阳188例(12.13%)。结论 HB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为HBV感染高危人群,在隔离保护的同时需要进行正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单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乙丁型肝炎病毒(HBV HDV)重叠感染的患者血清中 ALT、HBV DNA及 HBV 血清学标志(HBVM)等的异同,了解 HBV HDV 重叠感染特点,初步探讨 HDV 的致病机理。方法对95例 HBV HDV 重叠感染的患者生物化学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作统计分析,以100例单纯 HBV 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在95例重叠感染者中,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最高,占66.32%,肝硬化次之。按 HBV DNA 载量分类,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重叠感染组 ALT 异常率与 HBV DNA 呈正相关(r =0.90,P <0.05)。重叠感染组以 HBeAg 阴性模式为主(P <0.05),按HBsAg>250 IU/mL 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按 HBsAg>250 IU/mL 且 HBeAg >1 S/CO 统计时,单纯 HBV 组高于重叠感染组(P <0.05)。HBcAb-IgM 阳性率在重叠感染组中明显高于单纯 HBV 感染(P <0.05)。结论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在慢性 HBV 中的发生率高。随着 HBV 病毒 DNA 数量的增加,肝功能的异常率也增高,HDV 感染能抑制 HBeAg 表达,重叠感染组中 HBcAb-IgM 阳性率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反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09例不同中医证型的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中医辨证基础上进行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辨证中药治疗,对其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5.0%,无效率35.0%;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疗效不同,湿热发黄证组与瘀热发黄证组疗效较好,优于气虚瘀黄证组与复合证型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不同,以中医证型预测患者预后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98例轻度及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分为治疗组 5 0例 ,对照组 4 8例。治疗组用黄萱益肝散饭后口服 ,每次 9g ,1日 3次 ;对照组用肝舒乐冲剂 ,1次 10g ,1日 3次 ,疗程均为 3个月。结果 黄萱益肝散对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抗病毒等方面疗效明显。结论 黄萱益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5种证候,观察各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湿热中阻证与肝郁脾虚证在5种证候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3.8%和31.7%;湿热中阻证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阳性率分别为69.4%和68.8%,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乙肝e抗原(HBe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湿热中阻证患者 HBV-DNA病毒载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HBV-DNA>105 copies/mL),病毒复制最为活跃。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验室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存在是慢性乙肝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根治乙肝的关键。我院于2002年6月-2005年2月应用国产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2002年6月~2005年2月在我院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118例,诊断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乙肝两对半(HBV—M)、前S1(PreS1)及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HBV—M和PreS1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131例慢性乙肝病人的HBV—M检测中,HBsAg(+)、HBeAg(+)、抗-HBc(+)(1.3.5阳性)俗称“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阳性)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c(+)(1.5阳性)3种典型感染模式为126例,占96.2%;其中72例1.3.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60例和72例,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6.1%,而42例1.4.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12例和28例,阳性率为28.6%和66.7%;在78例PreS1阳性病人中HBV—DNA阳性占68例,其阳性率为87.2%,48例PreS1抗原阴性的病人中HBV—DNA阳性为32例,其阳性率为66.7%。[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M检测“大三阳”模式中PreS1与HBV—DNA均表现高阳性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而“小三阳”模式中PreS1阳性率较低,但HBV—DNA仍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小三阳”模式中HBV—DNA检测比PreS1检测更有价值(P〈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观察中PreS1阳性和阴性病人均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而,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HBV—DNA可作为检测“金标准”,而PreS1检测时PreS1阴性的病人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试验(RCT/CCT)的现状及能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方法 对我国有关肝脏疾病的6种主要中文杂志进行人工逐篇查阅,并根据国际循证医学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RCT/CCT进行分析。结果 查阅308期,共含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文章212篇,检索出RCT/CCT88篇并针对文章的设计质量进行分析。结论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性研究 RCT/CCT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观察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85例慢性乙型肝炎(其中HBV基因型B型219例,C型66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及96周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量.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B组以及C组HBV DNA转阴率为30.6%及36.4%,HBV DNA下降均值为(1.36±0.98)eopies/ml及(1.31±1.40)copies/ml(P>0.05);治疗24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8%及42.4%,HBV DNA下降均值为(2.19±1.18)copies/ml及(2.22±1.10)copies/ml(P>0.05).治疗48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8.8%及45.5%,HBV DNA下降均值为(2.98±1.24)copies/ml及(2.97±0.92)copies/ml(P>0.05).治疗96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4.8%及48.5%,HBV DNA下降均值为(3.41±1.68)copies/ml及(3.50±1.72)copies/ml(P>0.05).治疗12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0.6%vs 8.6%及11.6%vs 9.3%,24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4.6%vs 11.3%及16.3%vs 11.6%,48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27.8%vs 21.2%及25.6%vs 20.9%,96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剐为36.4%vs 25.2%及39.5%vs 25.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复常率12周为59.8%vs 47.0%(P<0.05),24周为60.3%vs 63.6%,48周为76.3%vs 77.3%,96周为80.0%vs 80.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B型及C型,病毒应答、生化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相当,阿德福韦酯时HBV基因B型及C型疗效无明显影响.本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发现A、D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预后及病毒之间相互干扰方面的异同。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组5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组50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50例,其中每组各含4例肝硬化患者;对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症状、转氨酶及胆红素方面,重叠感染组均重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或P〈0.01),但在与预后有关的一些指标,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病死率,两种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则有所不同:甲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影响不大,但戊型肝炎重叠感染似对慢性乙型肝炎有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病毒干扰方面,两种重叠感染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更明显。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转氨酶、胆红素虽有一定影响,但对其预后无太大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似有一定的抑制,但不如戊型肝炎明显;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也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