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干姜成分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探讨干姜的归经。方法 采用“病证-药效-药动学”方法,给脾胃虚寒模型大鼠ig干姜水提液,分别在10、20、40、60、90、120、360 min时取血、以及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脑、胃、大肠、小肠等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干姜成分6-姜酚、6-姜烯酚、8-姜酚在脾胃虚寒给药组大鼠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体内各组织中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的相关参数。结果 在脾胃虚寒给药组中,3种成分的量以胃、小肠、肝、肺中浓度最高;在正常给药组中,以胃、肾、小肠、大肠、肺中浓度最高。在胃、小肠等消化器官中,脾胃虚寒给药组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给药组。结论 干姜主要成分分布以归脾、胃、肺、肝等脏腑为主经,与传统干姜归经理论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李鹏辉  吴啟南  严辉  包胜  朱邵晴  郭盛  黄胜良  汪国强 《中草药》2018,49(18):4293-4301
目的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干姜药材中6种活性成分的影响,探讨干燥过程中干姜成分的动态变化和水分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HPLC同时测定干姜中的多元功效成分,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α-姜黄烯、(E)-β-金合欢烯为指标,对不同干燥方法所得干姜进行综合评价;利用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动态变化结合成分动态变化,探讨干姜干燥过程的原理。结果 12种干燥方法对干姜中多元功效成分有一定影响,干燥过程各成分呈波动变化,Weibull函数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r2均大于0.990。以控温鼓风60℃干燥所得干姜较优;含水量范围6%~15%为干姜加工的适宜水分;干姜干燥过程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Weibull分布函数能够较好的模拟干姜干燥过程的水分变化,对干姜干燥过程的预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使用现代干燥技术干燥干姜药材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9)
目的建立干姜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E)-β-金合欢烯的含有量。方法干姜75%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TM) RP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28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37。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E)-β-金合欢烯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97.47%~102.36%,RSD 1.35%~1.97%。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干姜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全国主要产区生姜中 6 - 姜酚、 6 - 姜醇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同时对全国主要产区生姜中 6- 姜酚、 6- 姜醇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 方法 采用 Lichrospher C18 柱 ( 4.6 mm × 250 mm , 5 μm ),以甲醇 - 水( 65 ∶ 35 )为流动相,体积流量 0.8 mL·min-1 ,λ= 280 nm ,柱温 30 ℃ 。 结果 生姜中的 6- 姜酚与 6- 姜醇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 13.92~125.32 mg·L-1 r = 0.999 9 ), 4.04~36.40 mg·L-1 r = 0.999 9 );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100.85% ( RSD=1.44% ), 100.79% ( RSD=1.35% );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 RSD 均小于 2.0% 。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控制生姜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UPLC建立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在冷提、回流2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再利用化学计量学和灰度关联分析法对不同处理方法下的生姜进行成分差异研究,采用电子舌技术找寻与生姜风味相关的关键性成分。方法 利用UPLC建立生姜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筛选共有峰,以Orbitrap-Exploris质谱对共有峰成分进行鉴定,再运用SIMCA、SPSS等软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灰度关联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的成分差异。结果 从生姜指纹图谱中识别出10个共有峰,各批次的相似度在0.972~1.000;Orbitrap-Exploris质谱共鉴定出9个共有峰成分;HCA和PCA的结果显示,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可以各自聚类,OPLS-DA确证了6-姜酚、8-姜酚、8-姜二酮、10-姜酚、1,4-去二氢-8-姜酚、1,4-去二氢-10-姜酚是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差异性的关键性成分;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冷提法处理生姜可以得到更多姜酚类,姜烯酚类成分;电子舌结果表明,处理方法对生姜的风味并无显著影响,而6-姜酚与生姜诸多味觉信息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利用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评估生姜的质量和风味物质的含量,可有效区分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并筛选出差异性成分,为生姜的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并且利用电子舌技术得出6-姜酚是生姜味觉信息变化的关键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苗艳丰  卫贺  李诚  张静  李照雪  王晓琴  张波 《中草药》2022,53(17):5379-5388
目的 探讨干姜干热药性的药理特点及对低温冻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甲状腺功能评价为研究内容,建立低温冻伤小鼠模型(−20±1)℃,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评价干姜醇提物对小鼠低温冻伤的保护作用,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筛选出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建立体外人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评价相关活性分子的保护作用。结果 系统药理方法筛选出姜黄素等代表性成药分子,预测靶标富集在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FoxO通路等5条信号通路。干姜醇提物显著延长低温冻伤小鼠的生存时间,升高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P<0.05、0.01),上调小鼠甲状腺功能相关基因钠/碘协同转运蛋白(sodium/iodide cotransporter,Nis)、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mRNA表达水平(P<0.01),下调促甲状腺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mRNA表达水平(P<0.01),改善低温导致的甲状腺滤泡破损。体外实验发现干姜代表成分姜黄素、6-姜酚对H2O2诱导的BCPAP细胞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P<0.05、0.01)。结论 干姜及其活性成分姜黄素、6-姜酚能够通过抗甲状腺氧化应激、促甲状腺功能从而保护小鼠低温冻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3种不同制法所得炮制辅料用姜汁进行RP-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方法:Alltech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流速0.8 mL·min-1。结果:相同品种不同批次姜汁间的化学成分差别小,榨汁与煮汁间的成分差异显著。3种制法所得姜汁及生姜、干姜中共有成分为色氨酸和6-姜辣素,其中煎煮的姜汁(生姜煎汁、干姜煎汁)中又有6-姜酚出现。结论:利用RP-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较全面的反映不同制法的姜汁间的差异;生姜榨汁较全面的保留了生姜的指纹特征且各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um,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PLS)建立香菊片提取液膜分离过程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3个成分的定量监测模型。方法 收集香菊片膜分离过滤液样本53个,其中预测集38个,验证集15个,用HPLC法测定所有样本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3个成分的含量,同时采集NIRS数据。将得到的光谱数据与3个化学成分含量数据应用PLS回归分析建立定量模型,采用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alibration,RC)、预测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校正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预测集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预测集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of errors of prediction,RSEP)对定量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近红外定量模型RMSEC分别为0.561、1.256、0.342,RC分别为0.981、0.992、0.986;RMSEP分别为0.557、1.157、0.367,RP分别为0.987、0.994、0.979;RSEP分别为5.73%、4.23%和3.78%,均小于10%。结论 建立的NIRS定量模型预测性良好,可用于香菊片提取液膜分离过程的成分含量测定和终点判断。  相似文献   

9.
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及文献总结基础上,以姜炭饮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物质组辨识、效应机制、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以期确定姜炭炮制前后差异质量标志物(Q-marker)。课题组前期物质基础研究明确了姜炭炮制前后差异成分;药效学研究确定了姜炭温经止血作用;效应机制研究明确了姜炭温经止血作用的潜在靶点与通路及其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药动学研究明确了姜炭炮制前后入血成分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采用HPLC-DAD-ESIMS建立质量标志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综合研究结果,文章最终确定以姜酮、6-姜烯酚、二乙酰基-6-姜酚作为姜炭饮片质量标志物,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作为干姜饮片的质量标志物,旨在为姜炭炮制前后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uadrupole-Orbi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6-姜酚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方法 SD大鼠ig给药6-姜酚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尿液、粪便以及胆汁样品。样品前处理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源(ESI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结果 对代谢产物的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析,检测到大鼠体内6-姜酚相关代谢产物共21个,其中血浆样品中5个代谢产物,尿液样品中9个代谢物,粪便样品中12个代谢产物,胆汁样品中8个代谢产物。结论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阐明了6-姜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药物代谢鉴定研究提供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对川芎药材进行快速质量评价,建立药材中阿魏酸、水分和浸出物量的定量模型,提高川芎药材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以HPLC法、减压干燥法和热浸法作为参比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川芎中阿魏酸、水分和浸出物量,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阿魏酸、水分和浸出物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川芎未知样本中各指标的量进行预测。结果川芎中3个质控指标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3 0、0.905 9和0.954 4,未知样本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000 3、0.305 6和2.209 0,相对预测偏差(RSEP)均小于10%,NIRS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研究结果表明NIRS分析技术可实现川芎药材中阿魏酸、水分及浸出物3个关键质控指标的快速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姜经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6-姜酚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炒黄、炒炭(清炒、闷煅)、麸炒、砂炒等不同炮制工艺后干姜中6-姜酚含量的变化。结果:传统炮制中6-姜酚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炒黄>麸炒>干姜>砂炒>炒炭>闷煅。结论:炮制火候和条件是影响干姜中6-姜酚含量的主要因素,炒黄的温度条件相对最低,其6-姜酚含量最高为8.57 mg·g-1,麸炒温度条件比炒黄稍高一些,其6-姜酚含量为8.14 mg·g-1,说明一定受热程度有利于提高干姜中6-姜酚含量。  相似文献   

14.
黄玲  齐路明  王科  李娜  董继晶  马云桐 《中草药》2022,53(20):6343-6353
目的 中药多基原物种间的效用差异性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联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NIR)和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FT-MIR)技术,考察光谱化学表征技术应用于多基原黄连共有物质基础测定和品质辨识的可行性。方法 以黄连的4种基原(黄连Coptis 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峨眉野连C. omeiensis和云南黄连C. teeta)的共有物质基础小檗碱、黄连碱、木兰花碱、非洲防己碱和巴马汀为研究对象,基于光谱矩阵的优化和特征学习算法,串联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特征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光谱化学表征模型以测定药材中共有活性成分的含量,辨识其品质差异。结果SVR模型对小檗碱的测定效果最优,剩余预测偏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值高达4.842,模型对黄连碱、巴马汀和木兰花碱含量的预测RPD值均大于2;PCA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鉴别多基原黄连共有成分含量的差异,为其品质辨识提供依据。结论 多元光谱技术串联应用可有效表征多基原黄连药材中共有成分的含量差异,提高多基原中药品质辨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灰色关联-TOPSIS法评价不同批次和不同产地干姜的质量,并进行质量比较。方法:以不同产地和批次干姜中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6-姜烯酚,二乙酰基-6-姜辣二醇的含量为评价依据,采用MATLAB编程法构建干姜的灰色关联-TOPSIS法的综合评判模型,并对不同批次和不同产地干姜质量进行评价排序。结果:综合评判模型评价的结果表明四川犍为20131205,广东阳江20140221,广东湛江20140125,安徽亳州20131226的质量较好,与干姜的传统评价结果及道地性相一致,可重复性好。结论:灰色关联-TOPSIS综合评判方法,适宜对多组分多指标的中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冰月  李敏  敬勇  赖月月  刘佳灵  彭亮 《中草药》2018,49(18):4349-4355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及功效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水提取物中8种有效成分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辣素含量;通过小鼠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刺激小鼠引咳法对半夏传统功效祛痰、止咳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半夏炮制品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含量较半夏生品明显下降,法半夏中未检出肌苷。3种炮制品相比,清半夏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含量最高,姜半夏最低,与祛痰作用强弱一致,该4种成分是祛痰作用的活性成分,清半夏炮制时加入白矾,也增强其化痰功效;法半夏止咳作用最强,其次为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作用最弱,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辅料甘草(引入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加入增强了法半夏止咳作用。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生姜(引入6-姜辣素)增强姜半夏止呕作用,减弱化痰、止咳作用。结论半夏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功效均发生一定变化,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干姜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DNA条形码基原鉴定;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将鉴定为干姜的饮片制备成标准汤剂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提取方法、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计算出膏率和6-姜辣素的转移率等参数。建立干姜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采用UPLC-Q-TOF-MS对主要色谱峰进行结构确认,明确干姜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所有药材经鉴定均为干姜(Zingiber offcinale),在该文所建立的制备条件下,6-姜辣素的标准曲线为Y=661. 56X+2. 493 3(r=0. 999 3),精密度试验测得RSD为0. 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测得RSD为0. 3%,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试验测得RSD为0. 4%,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7. 2%,RSD为0. 6%,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转移率范围为31. 8%~57. 4%,出膏率范围为9. 6%~23. 1%,12批干姜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 90. 0%。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干姜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方法稳定可行,同时建立了规范的干姜标准汤剂制备方法及其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的物质基础,观察其指标成分在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通过造模期间观察行为变化、进食量等指标,造模结束后测定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等指标,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5-360min之间的10个时间点摘眼球取血,处死取各组织并检测有效物质分布,进而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比较炮姜指标成分在正常给药组和高剂量组大鼠各脏器中维持时间、AUC0-t探讨炮姜在正常和脾胃虚寒情况下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情况。结果:高剂量炮姜显著改善脾胃虚寒大鼠的状态,提高进食量、饮水量、体质量值,提高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增加肝脏系数、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以及血清和胃组织液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通过分析,确定炮姜入血的有效物质为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并广泛地分布于各脏腑组织中。并且在各脏腑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时间有较大差异。结论:炮姜具有显著温中作用;6-姜酚、6-姜烯酚和8-姜酚为炮姜所含温中功效物质。3种成分在各脏器组织中的代谢分布与炮姜归胃、脾、肺、肝经的传统认识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