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腭裂瘘及其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腭裂瘘是指腭裂术后创口不愈合或裂开,在口、鼻腔之间形成有上皮覆盖的瘘口,功能障碍明显。首次或再次腭裂手术中有目的留下的、未修复的裂口不计入其中[1,2]。瘘可发生在缝合线上的任何部位,以硬软腭交界处和悬雍垂为多见,是腭裂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腭裂修复效果影响较大,且修复困难。1 腭裂瘘的分类Reid等[3]依据腭裂瘘的大小分为:小瘘(1~2mm),中瘘(3~5mm),大瘘(>5mm)。Schultz等[4]依据腭裂瘘的形态分为:针孔状、裂隙状、卵圆形和全部裂开4类,大多数裂孔为裂隙状。Schultz等[4]依据腭裂瘘的部位分为:牙槽后区瘘、切牙孔区瘘、硬…  相似文献   

2.
腭瘘的发病与修复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腭瘘是指腭裂修复术后仍遗留在硬软腭部的瘘孔,为腭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多数国外学者报道腭瘘的平均发生率在23.0%~25.2%[1-2],瘘孔修复术后复发率为25.0%~60.0%[2].国内学者文献报道[3-6]腭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6.68%、13.0%、11.1%不等.腭瘘能造成患儿的口腔卫生不良、中耳疾患、语音功能以及心理负担等,如何预防和治疗腭瘘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腭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1995年7月~2001年9月期间施行的2~12个月龄的5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4.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7.8%),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4.4%),单侧完全性腭裂(4.3%,P<0.01),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P>0.05);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70%,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腭裂Furlow术后瘘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3例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和可能影响瘘发生的因素如性别、年龄、腭裂类型、裂隙的程度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总瘘孔率为18.86%(10/53),瘘孔率最高为硬腭前部(64%),其次为软硬腭交界处及硬腭部(分别为18%),瘘孔率最低为软腭区域(0%)(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单侧完全性腭裂组(UCCLP,24%)和双侧完全性腭裂组(BCCLP,36.7%)瘘发生率高于硬软腭裂组(HSCP,0%)和软腭裂组(SCP,0%),但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完全性腭裂组瘘的发生率高于不完全性腭裂组(P〈0.05)。结论:腭裂术后腭瘘的发生与腭裂的类型有关,Furlow术式修复腭裂可减少软腭、软硬腭交界处的腭瘘发生率。但相对的有增加完全性腭裂硬腭前部腭瘘发生率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修复10岁以上患者过宽腭裂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腭后推、上提、腭大孔凿开、腭骨水平板凿断、双侧软腭后推、宋儒耀软腭上提术,结合一侧带蒂颊肌黏膜瓣转移修复过宽腭裂畸形.结果 2002年以来,运用该方法治疗13例10~25岁的腭裂患者,术后颊肌黏膜瓣完全成活,双侧软腭与咽后壁上提的组织瓣愈合良好,软、硬腭同时得到延长,腭咽闭合不全获得充分矫正,语音有明显改善,无腭瘘发生.结论 该方法具有无张力关闭过宽裂隙,软腭延长效果显著、持久,腭咽闭合效果良好,语音改善较明显的优点,尤其适合修复10岁以上患者过宽腭裂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颊肌黏膜瓣修复腭部缺损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 修复腭裂时,设计蒂在后的颊肌黏膜瓣,通过翼下颌缝黏膜下隧道修复软硬腭口腔面缺损;腭部肿瘤切除后缺损时,则将该瓣直接转移修复;修补腭裂术后瘘孔时,以蒂在前的颊肌黏膜瓣,通过齿槽裂隙缺损直接覆盖修复.切取最大颊肌黏膜岛状瓣6.0 cm×3.5 cm(成人),供区松解直接闭合.结果 临床应用14例,除1例腭裂术后护理不当软腭有部分复裂,1例远端表皮轻度糜烂外,余12例组织瓣均完全成活.结论 该瓣能Ⅰ期修复腭部肿瘤切除后缺损,功能形态良好,且术后可尽早接受放射治疗,提高了远期疗效;同时对宽大腭裂或腭裂术后并发较大腭前瘘孔,也是一种新的修复术式,且为牙槽嵴裂修复预留软组织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腭裂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对Furlow氏双“Z”字瓣逆向腭裂修复术进行改良,于软腭中部采用单一“Z”字瓣改形,延长软腭,简化 ,避免腭瘘,复裂等并发症产生。结果:采用此法对11例单侧腭裂患者进行整复治疗,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6-36个月无腭瘘,复裂发生;语言评价结果为发音优2例,良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为腭瘘,复裂发生率较低,语音能恢复较好的一种腭裂修补术。  相似文献   

8.
我院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收治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瘘 47例。采用原板尿道去除瘘孔周围表皮加随意皮瓣修复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47例 6 3个瘘孔。年龄 2~ 2 6岁。瘘孔位于阴茎中部或冠状沟下方 18例 2 3个瘘孔 ,阴囊部 14例 18个瘘孔 ,阴囊或阴茎部同时存在瘘孔 15例 2 2个瘘孔。瘘孔直径小于1.5 mm者 19个 ,1.6~ 2 .5 mm者 14个 ,2 .6~ 3.5 m m者2 1个 ,3.6~ 5 .5 m m者 9个。 1个瘘孔者 14例 ,2个以上瘘孔者 33例。手术修补间隔 6个月~ 2年。1.2 手术方法小瘘孔的修补 :瘘孔在 2 .5 m…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 ,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 1998年收治 2 0例 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 ,采用在患侧 (单侧腭裂 )或一侧 (双侧腭裂 )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 ,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 ,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1.
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2.
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提高尿道下裂术后尿瘘修复的成功率。方法 报告54例69个瘘孔采用不同修补方法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结果。结果 采用结扎包埋法修补1个小瘘孔,10个一次修补成功;简单皮瓣转移法修补瘘孔13个,成功8个;Y-V皮瓣法修补17个瘘孔,成功15个;旋转皮瓣法修补瘘孔4个,成功3个;采用改良的Thiersch二期尿道成形术候补直径10nm以上的瘘孔20个,17个一次候补成功;各种候补方法总成功率为7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减轻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能达到腭咽闭合。方法应用双侧颊粘膜肌瓣对腭裂进行修复手术。结果应用该手术方法修复16例腭裂患者,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有以下优点:①手术不剥离硬腭区粘骨膜,对上颌骨的损伤很小,减轻了上颌骨的发育障碍;②采用两块带蒂颊粘膜且几瓣重建了腭帆提肌功能,促使异位的提肌悬吊再形成;③血运良好的颊粘膜肌瓣插入于软硬腭交界处,能使软腭充分后退,实现腭咽闭合,而且可有效地防止瘘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双侧带蒂颊粘膜肌瓣修补过宽腭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修复过宽腭裂的手术方法,以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效果。方法:应用双侧颊粘膜肌瓣对过宽腭裂进行修复手术。 结果:应用该手术方法修复 12 例过宽腭裂患者,效果满意。 结论:该方法有以下优点:①手术不剥离硬腭区粘骨膜,对上颌骨的损伤很小;②采用两块带蒂颊粘膜肌瓣重建了腭帆提肌功能,促使异位的提肌悬吊再形成;③血运良好的颊粘膜肌瓣插入于软硬腭交界处,能使软腭充分后退,实现腭咽闭合,而且可有效地防止瘘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带蒂颊脂垫瓣与传统碘仿纱条在腭裂修补术中即刻充填覆盖裂隙两端松弛切口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016年笔者科室诊治的148例先天性腭裂患者,随机分为带蒂颊脂垫瓣组(A组)和碘仿纱条组(B组)。其中A组采用带蒂颊脂垫瓣处理腭裂术后松弛切口,B组采用碘仿纱条处理腭裂术后松弛切口。对两组患儿术后发热、血红蛋白减少量、恶心、呕吐、松弛切口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患儿术后发热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降低值较A组偏高(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率也较A组高(P0.05);B组愈合明显较A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腭瘘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术后松弛切口采用带蒂颊脂垫瓣充填可有效降低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区愈合。更加有利于患儿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一种对上颌骨发育影响较小,且能有效降低腭瘘发生率的功能性腭裂修补术。方法 自2013年起,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带蒂颊脂垫瓣修补38例腭裂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均无腭瘘发生。术后随访1~2年,患者语音清晰度满意。结论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带蒂颊脂垫瓣,可有效降低腭瘘的发生率,远期腭咽闭合良好,避免了裸露骨面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腭帆单纯提肌重建以及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带蒂颊脂垫瓣和咽后壁瓣两种术式,对大龄腭裂患儿术后瘘发生率及语音清晰度的影响。方法 60例大龄腭裂患儿(4~9岁),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单纯腭帆提肌重建(A组)及腭帆提肌重建联合颊脂垫瓣和咽后壁瓣修复(B组),观察并比较术后腭瘘的发生率及语音清晰度情况。结果术后A组瘘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语音清晰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且B组优于A组(P<0.05);腭部瘢痕情况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对于大龄腭裂患儿,腭帆提肌重建联合咽后壁瓣及带蒂颊脂垫瓣的术式有效降低了腭瘘的发生率,可获得更好的语音清晰度,并可避免裸露骨面,减少腭部瘢痕形成及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功能性腭裂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腭裂修复减轻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能达到腭咽闭合。方法应用双侧颊粘膜肌瓣对腭裂进行修复手术。结果应用该手术方法修复16例腭裂患者,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有以下优点:①手术不剥离硬腭区粘骨膜,对上颌骨的损伤很小,减轻了上颌骨的发育障碍;②采用两块带蒂颊粘膜肌瓣重建了腭帆提肌功能,促使异位的提肌悬吊再形成;③血运良好的颊粘膜肌瓣插入于软硬腭交界处,能使软腭充分后退,实现腭咽闭合,而且可有效地防止瘘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方案在口腔上颌窦瘘修复中的应用疗效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口腔上颌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瘘孔的大小及边缘炎症情况、上颌窦内炎症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修复方法:对瘘孔直径7 mm的17例患者,采用双层组织瓣重叠修复:用龈粘骨膜瓣翻转缝合封闭瘘孔作为内层衬里,适度降低牙槽嵴后,用游离松解的颊、腭侧粘骨膜瓣覆盖于龈粘骨膜瓣上作为表层间断缝合。对瘘孔直径7~25 mm的9例患者,采用三层组织瓣重叠修复,即在双层组织瓣间夹用带血管蒂颊脂垫组织瓣。对瘘孔直径25 mm以上的5例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的全腭瓣或额瓣旋转覆盖瘘孔缝合修复。对患侧并发严重上颌窦炎的9例患者采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术: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开放、病灶清除引流术后再修复口腔上颌窦瘘孔。结果术后72 h去除口腔反包扎碘仿油纱后见切口边缘有白色假膜,术后第12 d拆除表层缝线切口无裂开。本组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采用双层组织瓣重叠修复法的1例小瘘孔患者复发,3个月后再手术行三层组织瓣重叠修复治愈;1例采用带血管蒂额瓣修复瘘孔的患者因皮瓣远端与软腭交界处缝合时有张力致术后缝线局部脱落,经碘仿砂条换药治愈;其余病例均一次性修复治愈。术中结合鼻窦内窥镜术的9例患者上颌窦炎均治愈。结论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用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可提高临床一次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Langenbeck手术联合Limberg手术及提肌吊带成形术来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58例,均为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3种手术联合修复,包括改良Langenbeck手术、Limberg手术、提肌吊带成形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4年,观察腭部创口愈合及腭咽闭合情况。结果随访5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腭瘘,术后腭咽闭合情况佳。结论3种手术联合修复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简单易行、远期效果佳,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