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感染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在其组织病理炎症反应中 ,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但在局部发挥吞噬和免疫反应并有效地杀伤病原微生物的炎性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这两种吞噬细胞〔2〕。为了探讨它们在一、二期梅毒病变的皮肤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在电镜下对其组织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一、二期梅毒患者 31例 ,男 2 2例 ,女 9例 ,年龄 19~ 72岁 ,平均 36 7岁。一期梅毒 5例 ,皮损为硬结期及溃疡期。二期梅毒 2 6例 ,皮损为斑丘疹、鳞…  相似文献   

2.
ELISA检测梅毒IgM抗体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IgM抗体(Tp-IgM)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意义。本文对确诊的67例早期梅毒、3例早期神经梅毒,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患者与26名非梅毒对照。采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脑脊液的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同时作RPR及TPPA检测,结果表明,ELISA,RPR及TPPA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8.5%和100%;ELISA法对于早期梅毒的敏感性(95.5%)高于RPR和TPPA(均为83.6%),而在3例不定期潜伏梅毒血清和3例早期神经梅毒脑脊液中,ELISA各检出2例阳性,提示ELISA法检测Tp-IgM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优于RPR和TPPA,对早期神经梅毒和不定期潜伏梅毒的诊断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梅毒螺旋体0751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及进行免疫学鉴定。方法以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梅毒螺旋体0751基因,构建其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并采用Western-blot方法初步鉴定该蛋白的特异性。结果成功扩增出梅毒螺旋体0751基因,该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得到表达,并且特异性识别梅毒患者血清。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梅毒螺旋体0751基因,为梅毒螺旋体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梅毒患者为本病唯一传染源,苍白螺旋体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个器官,如生殖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病变几乎累及全身各个脏器。目前我国梅毒流行形势十分严峻,梅毒在性传播疾病中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梅毒螺旋体在人群中的感染日益增多,老年人感染梅毒螺旋体的比率亦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于老年人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国内少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肛门直肠梅毒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总结经验,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 收集4例肛门直肠梅毒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资料,用HE染色观察直肠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实验室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佐证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 临床4例均误诊,实验室检查均呈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1例肛周黏膜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性增生,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真皮层大量浆细胞浸润伴小血管周围围管性浸润;3例直肠壁黏膜固有层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直肠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直肠黏膜下显著慢性炎症,淋巴滤泡呈旺炙性反应性增生;1例于直肠黏膜下见多个肉芽肿性结节,偶见朗汉斯巨细胞.4例确诊后均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于半月后复发,再次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痊愈出院.结论肛门直肠梅毒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仅具有相对特征性,非特异性改变,临床极易误诊为肛门直肠肿物及脓肿,其最终诊断仍需结合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查.临床及病理医师均应提高对肛门直肠梅毒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6.
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0例神经梅毒病人的有关资料。结果:10例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8岁,间质性梅毒占60%,CT/MRI表现以多发散在病灶多见,脑脊液检查50%病人细胞数升高,所有患者蛋白升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异常,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 ),60%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EEG异常率为100%,而ERP的P300、VEP、BAEP亦有较高的异常率。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性,实验室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神经电生理检测能提供临床及临床下损害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9例卵巢转移癌病例资料和超微结构的分析观察,发现其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多为双侧转移,癌细胞除具有肿瘤细胞共同的超微结构特征以外,还因其原发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持殊的结构特点,以此作为原发部位不明的卵巢转移癌的溯源诊断依据,可明显提高原发癌的检出率。对12例原发部位不明的卵巢转移癌进行了电镜溯源诊断,检出原发癌1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特殊染色等方法对神经梅毒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男性,56岁,头痛半年伴右侧肢体无力半个月,收住神经外科。MRI示左顶叶可见环状强化的结节样异常信号影,大小1.3 cm×1.5 cm,脑膜瘤或转移瘤可能。术中见肿块位于左顶叶脑内,边界清,质硬。镜下见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弥漫或围血管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多处可见凝固性坏死、炎性肉芽组织及脓肿形成。特殊染色(包括两次Warthin-Starry染色)均阴性。初步病理诊断:"左顶叶"脑组织重度急慢性炎,伴淋巴、浆细胞高度增生(以浆细胞增生为主)。患者10天后门诊检查,血清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凝集试验阳性,收住皮肤科。脑脊液梅毒血清确认试验(凝集法)阳性。对左顶叶手术标本再次行Warthin-Starry染色,经反复寻找找到梅毒螺旋体。最终病理诊断:"左顶叶"神经梅毒(树胶肿型)。结论梅毒感染早期的神经梅毒罕见,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误治(误诊率高达72%)。神经梅毒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病变及小动脉的血管内膜炎,诊断需结合病史(输血史、性伴侣感染史及吸毒史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并应用Warthin-Starry特殊染色找到梅毒螺旋体,为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陶春妃 《医学信息》2019,(23):164-166
目的 通过对TP-光激化学发光、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为临床医生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4月1日~7月31日我院11619例住院患者、2458例门诊患者及298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TP-光激化学发光和TRUST检测,将TP-光激化学发光检测阳性或TRUST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TPPA法检测,比较TP-光激化学发光及TRUST检测结果,TP-光激化学发光、TRUST检测及TPPA法检测结果及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诊断价值,TP-光激化学发光、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诊断价值及TP-光激化学发光法S/CO值与TPPA结果。结果 TP-光激化学发光检测门诊阳性率为6.18%,住院阳性率为3.46%,体检阳性率为0.67%;TRUST检测门诊阳性率为3.42%,住院阳性率为1.11%,体检阳性率0.27%。对557例TP-光激化学发光阳性和222例TRUST检测阳性的标本同时进行TPPA法检测,TPPA法阳性率为79.73%,TP-光激化学发光阳性率为98.30%,TRUST阳性率为37.82%,三种方法检测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敏感度低于TP-光激化学发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TPPA结果为标准,通过对TP-光激化学发光结果的S/CO值分段分析,结果显示S/CO值越高,与TPPA的阳性符合率越高。结论 TP-光激化学发光灵敏度高,适用于梅毒的感染筛查及辅助诊断;TPPA法检测适用于梅毒感染的确诊,能有效排除TP-光激化学发光和TRUST假阳性的问题;TRUST检测灵敏度较低,对梅毒螺旋体的筛查结果准确性不及TP-光激化学发光和TPPA法检测,不适合用于梅毒感染的筛查,可联和使用TP-光激化学发光以提高诊断梅毒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我国的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查是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传统血清学检测方法有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1].长期以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讨更灵敏或更快速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技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流式微球技术(flow microbeads assay,FMA)和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显示出很好的灵敏度和快速检测的优点.本试验使用ELISA、FMA和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dot immune-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定性检测梅毒抗体,探讨其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5992例孕产妇梅毒筛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5992例孕产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再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并对围产结局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992例孕产妇,检出梅毒患者43例(0.72%),其中30例经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其新产儿经半年以上随访无1例感染梅毒,在未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10例分娩的新生儿TPPA滴度均≥1:40,其中2例为先天性梅毒。1例为死亡梅毒婴儿。结论 开展妊娠期梅毒血清学的产前筛查,加强对妊娠期梅毒的治疗,对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梅毒螺旋体TpN17重组抗原,并建立操作简便、特异性好、敏感性高的梅毒血清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梅毒螺旋体TpN17基因,再进行T-A克隆及测序,然后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中,以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包被于反应板,建立检测血清中梅毒抗体的ELISA间接检测法,利用该法与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同时检测血清样品,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TpN17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稳定表达,并成功建立了检测血清中梅毒抗体的ELISA间接检测法及试剂。对135例梅毒可疑患者血清进行检测,ELISA、TPHA和TRUST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2.96%、98.52%和71.11%,而TRUST测出的8例可疑样品及31例阴性样品中,TPHA结果全部阳性、而ELISA只有2例阴性。结论TpN17重组抗原ELISA试剂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明显优于TRUST法。  相似文献   

13.
初诊漏诊肛门、直肠梅毒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探讨其具有诊断提示性意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表现,与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相结合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全部病例初诊时临床、病理均误诊.组织学表现为皮肤、黏膜糜烂或溃疡,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伴上皮内微脓肿及隐窝微脓肿.溃疡周围或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或直肠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溃疡底部及周围大量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7例出现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性肉芽组织并初期纤维化,淋巴滤泡旺炽性反应性增生,小血管增生并大量浆细胞围管性浸润,5例出现明显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其中6例散在朗罕巨细胞及上皮样细胞肉芽肿,5例呈现浆细胞围神经浸润.实验室检查均呈现TP-Ab阳性,RPR效价均>1:32,提示为梅毒感染活动期,最终诊断Ⅰ期梅毒硬下疳10例,Ⅱ期梅毒扁平湿疣2例.结论 肛门、直肠梅毒临床极易误诊,病理学表现具有诊断提示性意义,临床及病理医师提高对梅毒病变的认识,将其列入常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同时借助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可减少或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分析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2例具有肠道症状的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2例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镜下具有梅毒病变的基本组织学特点,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表达。结论 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常无特殊性,组织学检查浆细胞恒定浸润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之一。梅毒性直肠炎既易于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又常易被误诊为其他肠道病变。在了解病史的基础上,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0例梅毒患者,均应用ELISA法与TRUST法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比较梅毒螺旋体检出率,并分析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ELISA法对梅毒螺旋体检出率为95.8%(249/260),显著高于TRUST法64.6%(168/26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法诊断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为35.4%(92/260),阳性预测值为59.7%(249/417),阴性预测值为89.3%(92/103),准确率为65.6%(341/520)。结论 ELISA法对梅毒螺旋体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大样本梅毒筛查检验,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6.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几乎可引起人体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和病变,乃至死亡[1];临床诊断梅毒的血清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体,如RPR试验,它采用的是心磷脂作为抗原的非特异性检测;另一种是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如ELISA、TP-HA试验。  相似文献   

17.
鼻、咽喉黏膜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部梅毒病变及病原特点,总结诊断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1996年6月-2005年9月耳鼻咽喉科门诊25例患者的病理资料,用HE染色观察黏膜梅毒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用改良的W-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以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多克隆抗体标记,观察侵袭到组织内TP的形态特点及侵袭规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TP血凝试验佐证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25例血清学检查均为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1:8~128)、TP血凝试验阳性。20例黏膜被覆鳞状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25例固有膜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14例扁桃体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扁桃体见各种转化淋巴细胞增殖。1例喉黏膜伴鳞状上皮假瘤样增生。改良的W-S染色发现20例黏膜微脓肿中及鳞状上皮间TP,5例小血管周围见TP,14例扁桃体溃疡面见大量TP,6例渗出物涂片内均见大量TP。4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鳞状上皮内见TP。结论鼻、咽喉部早期梅毒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改良的W-S染色显示TP是诊断黏膜梅毒的关键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uidum)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患梅毒的孕妇,体内螺旋体可通过感染的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死产、早产或国产儿死亡。近期来随着警惕性及检测水平的提高,我科于1998年至今,发现5例母婴梅毒,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自1998年12月至今,我院分娩总数754人次,同期发现母婴梅毒5例。孕妇年龄22~30岁,平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探讨该病相对特征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对4例梅毒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4例均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直径2~3·5cm,平均2·8cm。组织病理主要基本病变是:①淋巴滤泡增生,滤泡间和副皮质区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与浆细胞浸润;②血管闭塞性内膜炎,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管壁增厚并浆细胞浸润,管腔狭窄;③血管周围炎;④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伴有肉芽肿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⑤被膜及淋巴结周围组织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导致被膜显著增厚;⑥散在小灶性坏死。结论梅毒性淋巴结炎的组织病理表现仅具有相对特征性,非特异性改变多种多样,极易误诊为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其最终诊断仍需结合梅毒血清实验室检查。病理医师应提高对梅毒性淋巴结炎的认识,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重视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危害性和早期诊断.方法分析5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脏器损害发生情况及治疗、随访.结果除1例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余4例存活并随访.于6个月时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转阴,于1w岁时各脏器损害恢复正常,但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持续阳性.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诊断,正规青霉素治疗及保护脏器功能,支持疗法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