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50-15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喉前淋巴结(PLN)转移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以及预防性行中央颈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7例PTC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和预防性双侧中央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位置、甲状腺大小,中央区及周围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13例证实有PLN转移(19.4%)。有PLN转移的患者中,肿瘤直径明显大于未有转移患者,另外,原发肿瘤>1 cm、甲状腺肿瘤外侵瘤患者更易出现PLN转移;有PLN转移的患者也常有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PLN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外侵以及和中央区其他亚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谨绪  贾永前 《四川医学》1990,11(4):199-20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发病较少、疾病定义及性质尚有争议的一类全身性淋巴结病。临床上以发热、全身淋巴结及肝脾长大、皮肤损害以及多克隆γ-球蛋白血症为主要特征。目前采用相类似的命名还有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淋巴肉芽肿病X(LgX)。我院1978~1989年间收治5例AILD,现结合文献对木  相似文献   

3.
邹庆华  孙建洁 《医学综述》2000,6(9):388-389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等首先提出.也有人命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淋巴肉芽肿病X(lymphogranulomatosis X,Lgx).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发热、皮疹伴γ-球蛋白增高.最初认为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增生,目前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是AILD的一部分患者,现已被确认为AILD样T细胞淋巴瘤,AILD的确诊靠淋巴结活检.现将AILD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理学AILD是具有淋巴瘤样的独特形态学的疾病,其淋巴结改变具有诊断意义.AILD的特异性病理学表现有3个特征,即弥散性病变、血管增生和包括免疫母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浸润.病变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常伴有包膜和包膜外浸润,约半数的患者可见到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滤泡中心细胞密度减低,残留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对淋巴结(LN)转移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0例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患者,通过对比分析术后患者的淋巴结状态、转移性淋巴结数量(MLN)、淋巴结转移率(L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使用Kaplan-Meier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患者总体生存率,预测术后独立预后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淋巴结指标对晚期卵巢癌患术后生存的预测能力。结果 120例晚期患者中淋巴结阴性有71例(59.20%),淋巴结阳性有49例(40.80%),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阳性LN状态、MLN、LNR和LODDS是影响总生存期(OS)独立危险因素。与淋巴结状态、转移性淋巴结数量相比,在预测1年、3年和5年OS时,AUC最高的变量是LODDS(P<0.05)。结论 本研究表明阳性LN状态、MLN、LNR和LODDS是预测卵巢癌患者OS的指标。其中,LODDS是预测卵巢癌患者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死亡率的最佳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乳腺外科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一个里程碑.淋巴转移是乳腺癌重要的转移方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淋巴转移必经的第一站淋巴结.以SLNB评价腋窝淋巴转移的情况为乳腺癌的手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过这种微创方法可以筛查出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清扫,保证了患者的美观和上肢功能.SLNB的活检方法主要有蓝染技术、淋巴放射显影技术、蓝染与淋巴放射显影结合技术.  相似文献   

6.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2例报道第一医院内科唐宗山中图分类号R59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免疫性淋巴样增生性疾病,作者碰到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性,55岁,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年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5月,心悸...  相似文献   

7.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探讨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径路。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血淋巴结的构造。结果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分布广泛,内皮细胞高大且凸向管腔,细胞器丰富,可见淋巴细胞附着或穿越内皮细胞内和细胞连接间隙。副皮质区内可见管状或袋状的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迷路结构。结论 血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浩林  张才全 《医学综述》2006,12(9):529-531
前哨淋巴结外科导航(SNNS)是通过提供精确的淋巴节段分布以降低复发率和减少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因施行淋巴廓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的一项新技术。SNNS在临床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早期乳癌患者中是切实可行的,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运用也在研究进行中。但是,诸如如何决定SNNS与传统的淋巴结清扫手术优劣的问题,仍需对各种外科肿瘤进行长期的前瞻性随机实验。  相似文献   

9.
孙健玮  闫楠  丁丁  田宇  熊政 《当代医学》2021,27(15):149-15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79例PTC患者87枚颈部淋巴结的位置和高频超声显像的短径/长径(S/L)、短径、长径、淋巴门结构回声、皮质实性高回声团块、微小钙化、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布以及血流Adler分级.结果 87枚淋巴结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MLN,n=31)和颈部淋巴结无转移组(NMLN,n=56).MLN组中,PTC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Ⅵ区占51.61%(16/31),在颈部Ⅱ~Ⅴ区分别占3.23%(1/31)、32.25%(10/31)、6.45%(2/31)和6.45%(2/31).除颈部Ⅲ区外,PTC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Ⅵ区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颈部各区(P<0.05).NMLN组中,淋巴结在颈部Ⅲ区占比为41.07%(23/56),在颈部Ⅱ区以及Ⅳ~Ⅵ区分别占3.57%(2/56)、8.93%(5/56)、10.71%(6/56)和35.71%(20/56).除颈部Ⅵ区外,非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Ⅲ区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颈部各区(P<0.05).两组S/L≥0.5、淋巴结短径>0.5 cm、淋巴门消失、皮质内实性高回声团块、微小钙化、淋巴结内部混合型血流分布和Adler≥Ⅱ级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径>1.0 cm和淋巴结内部周围型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显像在P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照研究正常实验兔经淋巴结淋巴管造影(intranodal lymphangiography, INL)与MR淋巴管造影(MR lymphangiography, MRL)对中央淋巴管的成像效果,以便更全面理解淋巴管造影的正常影像表现。方法 正常实验兔1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例,经两侧腘窝淋巴结分别注射碘化油(INL组)或钆双胺(MRL组),分别评价腰淋巴干及胸导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INL组5例腰淋巴干及胸导管均显影优秀,MRL组腰淋巴干显影优秀3例,显影较好2例;胸导管5例均显影较差。两组腰淋巴干显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段胸导管及胸段胸导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L组腰淋巴干及腹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分别为5.80±1.92min和4.60±2.75min;胸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为1.00±0.50min;胸段胸导管全程显示所需时间与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导管管径0.3~1.6mm。INL组5例均有肠淋巴干反流。结论 经腘窝淋巴结INL可清晰显示正常实验兔淋巴管系统,俯卧位检查可见肠淋巴干显影。经腘窝淋巴结MRL对实验兔腰淋巴干显示良好,对胸导管显示欠理想,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在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淋巴结在病毒诱导的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方法,观察30只BALB/c小鼠灌服柯萨奇病毒后肠系膜淋巴结内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可见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小结和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活跃,荧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肠系膜淋巴结中CD4和CD3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值均<0.01)。电镜下淋巴细胞增生活跃,表现为淋巴细胞大小不等,多见细胞分裂相,可见大量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丛和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丛。结论 柯萨奇病毒可诱导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免疫应答,且肠系膜淋巴结为黏膜免疫的效应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肠道B细胞的变化。 方法 将1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喂以45%高脂肪饮食诱导发生NAFLD,对照组喂以正常饮食。16周后处死小鼠,留取两组肝脏、小肠黏膜、结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MLN)、派氏结(PP)及小肠内容物。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确认实验组发生NAFL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肠及结肠黏膜中B细胞的分布和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LN和PP中B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肠内容物sIgA的水平。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MLN中的B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加入脂多糖(LPS)或抗CD40和抗IgM(BCR)刺激,采用细胞因子流式技术法检测培养液上清白介素-6、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肠及结肠的B细胞散在分布于固有层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LN和PP中B细胞比例增多(PMLN-B细胞=0.025,PPP-B细胞=0.004)。实验组小肠内容物中sIgA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42),并且其PP中IgA+B细胞比例升高(P=0.023)。体外实验显示,实验组MLN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IL-6增多(PLPS<0.001,PBCR=0.003)。 结论 NAFLD小鼠PP及MLN中B细胞比例增多,不仅小肠内sIgA含量增多,并且其MLN中B细胞接受刺激后分泌促炎性IL-6增多。  相似文献   

13.
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1 0只昆明种小鼠和 1 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 ,小鼠每组 5只 ,大鼠每组 8只。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制备组织切片 ,观察光镜及电镜下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细菌易位变化。 [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缺血再灌组空肠肠壁变薄 ,绒毛短细 ,绒毛间距变宽 ,局部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固有层充血淤血 ,结肠变化不明显 ;电镜下缺血再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 ;缺血再灌组细菌易位率为 5 / 8,对照组为 1 / 8(P <0 .0 5 )。 [结论 ]缺血再灌注对小鼠和大鼠肠黏膜机械和免疫屏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致死剂量X线全身照射对PHA刺激及非刺激的小鼠窝淋巴结内滤泡树突状细胞免疫复合物捕捉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酶组织化学技术。结果:照射后第2d,在PHA刺激及非刺激的窝淋巴结,于免疫复合物注射后的各个时间点均可见阳性滤泡捕捉。照射后第6d,非PHA刺激的淋巴结于免疫复合物注射后的15min~3.5h呈滤泡捕捉阳性,24h消失;而经PHA刺激的淋巴结于注射后24h仍可见免疫复合物保留在淋巴滤泡。结论:半致死剂量X线全身照射对滤泡捕捉能力的损伤是逐渐发生的(大约在照射后1周);PHA刺激可促进引流淋巴结内滤泡树突状细胞发育,使其呈现较强的辐射抗性  相似文献   

15.
谷氨酰胺防治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移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OJ组及GLN组,每组各30只,OJ模型采用结扎胆总管诱发,GLN组制作OJ后每天灌入GLN,动物处理8d后观察3组肠黏膜组织学和DNA含量,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试验。结果 OJ后8d,肠黏膜出现明显损伤,DNA含量上降,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明显升高,应用GLN能明显减轻肠黏膜损伤,增加DNA含量,减少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结论 GLN有利于维持OJ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胺防治梗阻性黄疸肠道细菌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9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OJ组及GLN组,每组各30只,OJ模型采用结扎胆总管诱发,GLN组制作OJ后每天灌入GLN,动物处理8 d后观察3组肠黏膜组织学和DNA含量,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试验。结果 OJ后8 d,肠黏膜出现明显损伤,DNA含量下降,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明显升高,应用GLN能明显减轻肠黏膜损伤,增加DNA含量,减少肠系膜淋巴结吖啶橙标记菌移位率。结论 GLN有利于维持OJ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氯化镧治疗烫伤鼠肠道细菌移位 ,观察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分成三组 ,A组为正常对照组 ,B组为烧伤对照组 ,C组为烧伤治疗组。检测肠系膜淋巴结 (MLN)及血液中的细菌量 ;检测血中的内毒素 (ET)、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的量 ;检测肠组织丙二醛 (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量。结果 :C组MLN细菌量在伤后第 3天、第 5天低于B组 (P <0 .0 1或 0 .0 5 )。C组血细菌量在伤后第 3天低于B组 (P <0 .0 5 )。A组MLN和血细菌培养阴性。C组血ET、NO及NOS量在伤后第 1、3、5天均低于B组 (P <0 .0 1)。C组肠组织MDA量在伤后第 1、3、5天低于B组 (P <0 .0 1或 0 .0 5 )。C组肠组织SOD量在伤后第 1、3天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氯化镧能有效防治肠道细菌移位 ;氯化镧通过抗菌、降低血中的ET、抑制NOS的活性、使生成的NO减少、提高SOD的活性使MDA的产生减少等途径减少肠道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18.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are predictive of outcome after a curative resection in colon cancer in order to optimize adjuvant therapy. To investigate these prognostic factor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A total of 190 patients with a pathological stage II or III colon cancer underwent potentially curative resection with lymphadenectomy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1990 and 1998. These patients received no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mmunotherapy or radiotherapy.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hemotherapy using oral fluoropyrimidines was performed in 127 patients, and the other 63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alone.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for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carried out.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vasion to adjacent organs, N1-2, positive mesenter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MLN+), lymphatic permeation (ly)1-3, venous invasion (v)1-3, and v2-3 were each significant factors indicating worse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that N1-2, MLN+, ly1-3, v1-3 and v2-3 were each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worse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MLN+ and vl-3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worse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for worse overall survival. In conclusion, stage II or III colon cancer patients positive for mesenter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or for venous invasion have a greater risk of recurrence and death after potentially curative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hemotherapy using oral fluoropyrimidines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nd death in these patients. More effective adjuvant chemotherapy than oral fluoropyrimid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in such high-risk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Treg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mRNA的含量。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Treg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胆道梗阻患者肠道细菌易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5例胆道疾病患者的肠系膜淋巴结,外周静脉血,门静脉血及胆汁进行细菌学研究。35例中胆道梗阻23例,胆道未梗阻12例。结果显示:65%的胆道梗阻患者出现细菌易位,而非胆道梗阻患者未见细菌易位发生,易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者为G^-肠杆菌,提示肝外胆道梗阻可导致人体肠道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