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特点及其评定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特点是既有痉挛,又伴随社会活动障碍,而目前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评定多是侧重于痉挛的评定或是功能障碍的评定。在现有的评定方法中,评价主体都是临床医师或临床康复技师,缺少患者对疾病主观感受方面的评价。因而,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资料角度,优先考虑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最严重的和患者感到最痛苦和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研制一种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易于操作、具有可分析性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中风即西医的脑卒中,已经发展为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中风后患者大多遗留有各种并发症,比如痉挛性瘫痪,这导致患者持续的步态不稳,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降低患者康复的质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相比于单纯的中医内治法,针刺作为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是显著的,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及其传送步骤。对于如何治疗痉挛性瘫痪,临床中有各种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综合疗法等,并且这些方法的疗效是不同的。虽然针刺治疗痉挛瘫痪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仍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该文拟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机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启示临床工作者更加深刻地认识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以期更好地指导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刺治疗,帮助中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李佩芳  刘霞  苏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6-112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偏瘫痉挛状态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群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性,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中风痉挛性瘫痪是临床的疑难病症,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难治之证。过去认为痉挛是脊髓、神经元、肌梭和梭内肌过度活跃导致。治疗痉挛的手段主要体现在神经生理学的方法上。然而随着神经药理学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发现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的痉挛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上、下运动神经元、神经元GABA-B受体、神经干、神经肌肉接点、肌肉等不同的解剖部位,有着十分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介绍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定义、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中医康复护理目前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护理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治疗组,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致残率高,绝大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痉挛不但会引起患肢疼痛,而且还会造成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畸形,甚至造成患者终身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打破肢体痉挛模式是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难题.近年来,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加拿大康复官方机构已把针灸列为脑卒中康复手段之一[1].所以,本文将从针刺部位及电针频率两方面对近几年电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外伤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脑外伤痉挛性瘫痪治疗。方法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外伤痉挛性瘫痪26例。结果 经随访3个月-1年,解痉效果满意,有效率达89%。结论 在手术时机,疗效评估,手术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1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8例,行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切断比例均&;lt;30%。结果术后肌张力平均下降2级,痉挛解除率90%,功能解除率8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脑外伤痉挛性瘫痪治疗。方法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外伤痉挛性瘫痪26例。结果经随访3个月~1年,解痉效果满意,有效率达89%。结论在手术时机,疗效评估,手术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3月关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中、英文文献。2名研究员对检出文献进行整理,依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选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87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有效率评定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RR=1.27,95%CI[1.16,1.40];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0.36,95%CI[-0.57,-0.16];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10.55,95%CI[8.76,12.34];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6.85,95%CI[5.16,8.5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MD=-2.61,95%CI[-3.01,-2.20];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电针组优于对照组MD=-1.11,95%CI[-1.60,-0.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疗效,鉴于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临床循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肉毒素A在痉挛性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肉毒素A(BTX—A)在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中肌肉注射矫治肌痉挛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BTX—A4~6u/kg体质量,注射到肌腹部痉挛变硬的部位。开始用中小剂量,六七天疗效不明显,可用足量分一两次,间隔6~8h补充注射。重复注射3~6个月。注射后lO~24h观察疗效,随诊观察2~6个月。结果 49例患儿,总有效率98%,肌痉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8%患儿得到较好的缓解。无一例出现副作用。结论 BTX—A注射,安全、实用、缓解肌痉挛快,不损伤肌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因颈部交感神经节切断后氧摄取量增加情况下能选择性改善脑皮质区域的氧供,故探讨颈上交感神经切断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脑卒中后(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伴痉挛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者、病程超过3个月、无重大心肝肺肾疾病、头颅CT扫描低密度改变的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术,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肌力及肌张力改变等康复情况。结果: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后,患者肢体痉挛症状改善,50例(50/52)患者的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不同下降,43例(43/52)患者的肌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康复有效率为87%(47/52)。经t检验,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能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痉挛状态,对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何玲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54-1156
目的:观察刮痧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刮痧和穴位按摩进行干预。连续6次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应用改良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定中的Barthel指数分别对2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治疗组Ashworth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刮痧联合穴位按摩可降低偏瘫肢体肌张力,有效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督推拿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通督推拿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组均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对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推拿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脑性瘫痪智能评定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莹媛 《中国康复》1996,11(2):71-72
220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智能评定,发现因后天环境因素、患儿言语障碍或智测方法的局限性等而造成评定中的问题和患儿智能发育中的再障碍。提示儿童康复工作者在评定智能障碍和康复治疗中应充分发挥患儿的智能水平,防止造成患儿第2次心理精神障碍,使脑瘫患儿全面康复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采用温针灸联合中药辨证内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中药辨证内服治疗,2个疗效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痉挛指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CS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总有效率、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辨证内服联合温针灸可提高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改善痉挛症状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增加运动疗法和音乐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痉挛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干预结合运动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