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7例(52髋)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24~172个月,平均69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根据Brooker等0~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27°提高到术后平均15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2(8~64)分,术后平均为82(64~96)分,其中优38髋,良8髋,可6髋,优良率88.5%。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11髋(21.2%)发生异位骨化。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 对3 7例 ( 5 2髋 )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了 2 4~ 172个月 (平均 69个月 )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 ,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and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分析 ,根据Brooker等 0~ 4级分级法进行异位骨化分级。结果 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 2 7°提高到术后平均 15 2°。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 3 2分 ( 8~ 64分 ) ,术后平均为 82分 ( 64~ 96分 ) ,其中优3 8髋 ,良 8髋 ,可 6髋 ,优良率 88.5 %。X线片分析未见假体松动 ,11髋 ( 2 1.2 % )发生异位骨化。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 ,中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并分析中期疗效.方法对18例(31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了平均5.2年(2~9.2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lee and Charnley分区法分别进行股骨柄和臼杯X线片分析.结果至最近1次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7.6分(3~52分)提高到了术后的平均83.3分(54~92分)优良率为87.1%,其中,优5髋,良22髋,可3髋,差1髋.髋关节的总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35.6°(0~115°)提高到了术后的平均185.6°(54~21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9.7%(3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重建髋关节,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6例24个髋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9个月~10年,平均54.6个月的随访。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4.0°提高到术后平均81.9°,改善57.9°;术后总活动度达到188.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52.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1.4分,优良率为92%。X线分析未见松动、脱位,异位骨化1例。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连续患者(292髋)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情况,临床和影像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12~60个月),诊断主要依据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按Brooker分级进行分级记录.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临床功能,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列出高危因素.结果 共79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27.1%,其中BrookerⅠ型57髋(19.5%),Brooker Ⅱ型15髋(5.1%),Brooker Ⅲ型7髋(2.4%),没有发现Brooker Ⅳ型者.出现异位骨化时间均在术后3个月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8.1)分提高到术后的(93.8±6.7)分.统计学分析显示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既往患髋手术史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要较其他患者为多,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有明显影响.结论 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男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既往患髋手术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高危因素,须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会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3例(18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22~51岁)。术后平均随访3.8年(2~5年),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分,根据Gruen股骨分区法和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作影像学分析。结果 13例(18髋)患者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4.3分(0~3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7.3分(54~94分),疗效优6髋,良10髋,可2髋,优良率为88.9%。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5.4°(0°~105°)提高至术后平均192.6°(78°~225°)。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或折断,异位骨化发生率11.1%(2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重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期疗效。方法:对29例(33髋)选用非骨水泥型全髋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随访,年龄34~57岁,平均42.4岁,术后随访2.2~5.6年(平均为4.3年)。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松动及患者整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系统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本组失访5例,术后除6侧髋关节轻度疼痛,2侧髋关节明显疼痛外,其余关节均无疼痛。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6.5°改善为术后75.2°。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32.6°改善为7.5°。术前Harris评分18~65分,平均44分;术后68~92分,平均86分。术后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或部分自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股骨上端微型劈裂骨折5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术后2个月脱位1例,股骨假体下沉4例,异位骨化4例。结论: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26例(31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随访,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或者严重疼痛,Harris评分平均(43.2±5.8)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51.8°±9.7°.记录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观察假体有无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 结果 所有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9(8 ~125)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均疼痛消失,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4±4.7)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48.6°±7.4°;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2髋出现异位骨化,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下沉,无患者进行翻修. 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恢复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实施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手术技术难点及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1986年5月~2004年6月34例(41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得到完整的临床及X 线片资料,平均随访时间为7.1年(2.2~19.3 年).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9分(13.0~59.2分),术后改善为86.2分(72~96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45°(0~150°),术后改善为130°(70°~210°).随访时3例(4髋)出现假体的松动(均为骨水泥假体),其中1例患者术后10年行股骨柄及髋臼杯假体翻修术,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2例(2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 2例(3 髋)髋关节周围出现轻度异位骨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在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略差.术中应注意到此类患者因骨盆旋转对安放髋臼杯假体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减少术后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嵌压植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3年3月,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17例(24髋)。手术时平均年龄35.1岁(20.52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7例患者24髋获得了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10年,平均7.2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4分,术后优良率87.5%。X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术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结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