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和其他因素一样重要。1995年6月~1999年12月我们对307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现对其中资料比较完整的136例围手术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奥地利Walter Messerklinger重新引进了鼻内镜技术,1985年,美国David Kennedy创制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一词,经过近30年的发展,采用鼻内镜技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今,应用鼻内镜技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已经形成了3种主要的体系:①常规的FESS;②微创的鼻窦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echnique,MIST);③气囊导管扩张术[1].本文依据常规的FESS,综述应用鼻内镜技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处理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使鼻外科的临床治疗水平不了迅速提高。但是,手术在对中鼻甲的处理一直存在着争议。现就中鼻甲的形态、相关解剖、生理功能及术中对中鼻甲的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肥厚型鼻炎,上颌窦囊肿,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顽固性鼻出血,早期鼻中隔鳞癌等236例.结果2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130例中随访97例 ,治愈好转86例;鼻中隔偏曲72例次,治愈率达97%;肥厚型鼻炎52例次,1次治愈率达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8例,上颌窦囊肿5例,顽固性鼻出血3例,早期鼻中隔鳞癌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2~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5.
用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近15年内才有成功的报导。其手术方式常有二类:Wigand(1975)术式的手术范围较广,涉及额窦、筛窦、上颌窦及蝶窦,切除部分中鼻甲并矫正鼻中隔偏曲。Messerkinger(1985)主张较保守的手术,开放前组筛窦并扩大骨性鼻道(osteomeatal tract),以便恢复鼻窦粘膜的纤毛功能。作者介绍一种折衷的手术方法,认为具有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初学者易于掌握等优点,其要点如下:一.术前先作鼻窦冠状位CT检查,以便显示病理范围和确定有无妨碍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鼻窦内窥镜手术范静平陆书昌杨毓梅我们在借鉴成人鼻窦内窥镜手术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鼻内窥镜手术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我院住院或门诊行鼻内窥镜手术的11~17岁患者32例(60侧),男18例,女14例。平均...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鼻窦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鼻腔鼻窦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复习近年来有关鼻腔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文献 ,对手术的解剖、病理生理基础、鼻窦CT和鼻窦内窥镜手术中中鼻甲的处理、术后处理及手术并发症防治等方面作一系统的综述。1 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础内窥镜鼻腔鼻窦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与之相关的鼻腔鼻窦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手段已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具有直观,视野清晰,切除病变彻底,保留鼻及鼻窦的生理功能,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保持鼻窦通畅和引流[1],避免了鼻侧切开所致的面部瘢痕,减轻术后反应等优点.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部分鼻腔、鼻窦良性肿瘤效果良好.为了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手术前后必须加强护理.现将我室2001至2002年110例鼻内窥镜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总结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经验,对鼻窦内窥镜手术69例(121侧次,均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龄14~68岁。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14例(25侧次),全筛窦开放术33例(59侧次),全蝶筛窦开放术21例(36侧次),蝶窦开放术1例(1侧次)。辅以上颌窦根治术23例(36侧次)。随访3~20个月。术后鼻塞完全消除者57例(57/59);头痛完全缓解者51例(51/56);脓涕完全消失者35例(35/54);嗅觉完全或部分恢复者26例(26/4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期内鼻息肉残留和复发率为12.39%。重点讨论了手术适应证、术前CT扫描、术中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总结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经验,对鼻窦内窥镜手术69例(121侧次,均为鼻息肉和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3例,女26例。年龄14 ̄68岁。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14例(25侧次),全筛窦开放术33例(59侧次),全蝶筛窦开放术21例(36侧次),蝶窦开放术1例(1侧次)。辅以上颌窦根治术23例(36侧次)。随访3 ̄20个月。术后鼻塞完全消除者57例(57/59);头痛完全缓解者51例(51/56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晚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优点是能够细致、彻底清除病变,损伤轻而效果好.但与传统鼻窦手术一样,可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粘连形成、眶内出血和造口闭合。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与脑膜炎、复视和失明。为减少并发症应从预防着手。周密准备,新旧鼻窦手术方法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与精湛手术操作及术后严密观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总结15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共7例,发生率为4.6%,包括鼻泪管损伤、眶内出血和感染、一过性失明、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破裂。其中1例死亡,6例经及时处理治愈。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病变程度和手术范围有关,少数病例是对解剖学标志和形态学特征辩认失误。因此强调术前准确的病变定位,并明确手术范围。危险区域的操作必须充分止血、认清标志,术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应清楚所处的解剖位置。手术前进行严格  相似文献   

14.
鼻窦粘液囊肿的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粘液囊肿的治疗通常采用袋形缝术或鼻窦充填闭塞术,但传统方法的缺点是遗留皮肤瘢痕及局部变形,况且手术并发症多。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优点为:手术能在直视下操作,损伤正常粘膜和结构少,能保留骨架,手术失血量和并发症少,术后能直接通过内窥镜观察手术区作精确随访。本文18例鼻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处理与疗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术后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 30 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定期随访和不同时期恰当的处理 ,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30 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术后 1年有效率为 82 .3%。结论 :术后合理用药及恰当的术后处理和定期鼻内窥镜随访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处理与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显光  吕秋萍 《耳鼻咽喉》2000,7(5):270-272
目的:探索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术后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3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的定期随访和不同时期恰当的处理,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3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术后1年有效率为82.3%。结论:术后合理用药及恰当的术后处理和定期鼻内窥镜随访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鼻窦内窥镜手术处理病变中鼻甲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功能性鼻窦内窥镜于术(FESS)中处理病变中鼻甲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成人中鼻甲解剖学标准,在3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FESS中,对病变中鼻甲进行适当处理,并于术后对中鼻甲形态恢复、筛窦术腔及上凳窦窦中开放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6个月中鼻甲形态恢复正常24例(75%),发生粘连8例(25%),其中术腔闭塞2例(6.35%);上颌窦窦口开放良好25例(78.1%),狭窄6例(18.8%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霉菌病的体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探讨鼻窦霉菌病的合理手术方法。方法:对所遇8例鼻窦霉菌病分别采用不同术式进行了治疗。结果:其中7例为非侵袭型上颌窦曲霉菌病,1例采用上颌窦根治术,6例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均获治愈,另1例为侵袭型鼻脑曲霉菌病,采用鼻侧切开术,术后2月死亡。结论:分析认为:1)窦口鼻道复合体在鼻窦霉菌病的发病、转归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须手术处理的关键部位。2)治疗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宜采用内窥镜鼻窦手术。3)取  相似文献   

19.
自1901年Hirschmann首次尝试鼻及鼻窦的内窥镜检查以来,随着内窥镜的改进,此法乃逐步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推广应用可变换视角的新式鼻-鼻窦内窥镜以后,完全革新了鼻及鼻窦的传统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大有裨益。然而,鼻-鼻窦内窥镜在鼻科的应用中最有实际价值之处,乃在于治疗,尤其是手术方面的应用。鼻-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优点在于经一狭小进路即可手术,损伤轻微,而且在术中可选用不同视角的内窥镜,进行直向(0°)、偏向(30°)、斜向(70°)、侧向(90°)和逆向(120°)观察,影像放大而清晰,可在直视下准确可靠地施行深部的手术操作。其缺点在于镜管远端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