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探讨肾球旁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4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球旁细胞瘤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4例行三维后处理重建.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检查显示肾球旁细胞瘤的准确性.结果 5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位于肾皮质区内.病灶最小者直径为7mm,最大者约为3cm.平扫病灶呈等或略低密度,边界显示欠清,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CT值增加约25-50Hu.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在病变位置、大小、形态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用于临床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4岁。患者1年前因右上腹肿物行 CT 检查,CT诊断右肾下极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图1)。并于1年前行右肾下极囊实性病变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囊实性肿物内为血性积液及混杂坏死组织,给予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肾小球旁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凌小冬  李胜  侯明伟   《放射学实践》2014,(4):460-460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因左足部渐增大包块4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意间发现左足外侧一黄豆大小包块,伴酸胀不适,行走后明显。局部无疼痛,压痛阴性。4年来包块逐渐增大。我院门诊X线检查示左足跟骰骨外侧及距舟骨前方等密度软组织肿块,邻近骨质受压破坏,可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边缘骨质硬化(图1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患者,男,68岁,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平静休息后好转,当时无咳嗽、咳痰、胸痛,亦无低热、盗汗及乏力。2周前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为白色粘痰,且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在当地诊所给予输液治疗,患者症状不见好转,遂入院就诊。  相似文献   

6.
邱乾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32-1332,1337
患者 男,50岁。左腰部酸痛2年余,近3个月来左腰部疼痛加重伴血尿而来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腰部扣击痛,并扪及20cm×18cm肿块。腹部平片显示左上腹软组织肿块影,内侧见弧形条片状钙化灶(图1),  相似文献   

7.
汪禾青  刘爱连  丰鑫  张婷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1184-1184,1190
胃血管球瘤临床少见,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28岁。上腹隐痛1年,加重1个月。无贫血,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检查:胃窦大弯侧见一半球形隆起,大小约3.0cm×3.0cm,表面光滑,充血,质硬。诊断:胃窦粘膜下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CT表现:胃后壁边界清楚的球形肿块,平扫CT值约50HU(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斑点状强化(图2),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范围增大,强化程度稍减低(图3)。CT诊断:胃后壁富血供良性病变。手术所见:肿物位于胃窦粘膜下大弯侧,约3.0cm×3·0cm大小,质韧,光滑,有搏动。免疫组化染色:Actin( )、C…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鉴别肾嗜酸性细胞瘤(RO)与肾透明细胞癌(RC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RO和32例RCC的CT强化特征.分别测量两组病例CT增强各时相病灶强化区域及相邻肾皮质密度,比较各时相病灶CT值和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CC于CT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肾盂期测得的病灶CT绝对值均高于R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RCC(27/32,占84%)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仅1例RO(1/14,占93%)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RO(10/14,占71%)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仅1例RCC(1/32,占3%)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呈“延迟强化”表现,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皮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1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84%、72%、84%和87%;以髓质期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高于皮质期为标准,诊断R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71%、97%、91%、91%和89%.结论:应用CT相对强化比值(病灶/肾皮质密度比值)分析法有助于鉴别RO与RCC.  相似文献   

9.
方旭  边云  韩换  陆建平  王莉 《放射学实践》2017,(10):1099-1100
病例资料 患者,男,66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一周,于2016年9月9日入院就诊.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无血尿、腰痛、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体重无明显变化.2016年9月13日于我院影像医学科行肾脏CT平扫加增强检查,提示左肾上极可见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4.3cm×4.2cm,边界清晰,增强后动脉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肿块内部见斑片状无强化影;左肾下级可见椭圆形肿块影,大小约3.6cm×2.7cm,边界清晰,增强后持续呈轻度强化(图1a~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EMP)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M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 8例患者中,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直径24~106 mm,平均直径52 mm,肿瘤大部均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均呈分叶状,6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8例肿瘤边界清楚;7例肾脏呈受压改变;增强扫描肿块均呈中-重度强化,强化较均匀,肿块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肿瘤内及周边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结论 EMP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多数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肾脏位于肿瘤中央似“夹心饼干”,肾脏大多数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强化均匀,肿瘤内及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74岁.发热2天,恶心、呕吐、意识不清2h.经内科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2日,体温正常、神志清.查体:左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平卧位未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扫描示腹膜后脊柱左前方巨大低密度肿块,约11.6cm×6.5cm×16.0cm大小,上起胰腺后方,下至骶1水平.平均CT值20HU,内见散在点状钙化.肿物边界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清楚,形态不规则,沿左肾与腰大肌之间呈嵌入性生长.邻近肠管向右侧推移(图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2例进行了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均单发,病灶最大径约1.3~14.0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且中央可见不规则瘢痕者4例,其中瘢痕内钙化者3例;所有病例增强后皮质期均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10~50HU,而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减低;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者6例,低密度假包膜者6例。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病灶中心瘢痕,瘢痕内钙化及假包膜可提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肿瘤位置、形态、边界、瘤内成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能正确诊断。肿瘤均为单侧,形态呈不规则状或类圆形,边界不清晰,6例瘤内有变性坏死,3例瘤内合并出血,2例灶周出现钙化;7例肿块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轻度减低。结论: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图像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16.
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发生在动脉直接连接静脉处血管球细胞的一类少见肿瘤,常见于四肢末端,也可发生于鼻咽及骶尾等处,发生于胃壁的血管球瘤极为罕见[1]。本组收集我院1995年~2007年经手术证实的3例胃血管球瘤报告如下。例1患者,女,31岁。反复脐周疼痛2年,偶有反酸,恶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旁后间隙(pPRS)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pPRS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1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侧10例,右侧6例;原发性病变8例,继发性8例;CT/MRI可显示病变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pP...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一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患者 男,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疼痛2月余,近来加重10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泌尿系统疾病史。体检: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右肾区扣击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小便、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患者,女,3岁。无痛性全程血尿2次,尿液浑浊,内含肉样物。体检腹软、无腹胀、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双肾区无扣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阴性。尿常规:尿 PH 值6.5,尿比重1.025,尿镜检红细胞3个。尿液内肉样物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坏死组织,未找到瘤细胞。腹部超声检查:左侧肾盂内不规则形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肿块充满肾盂,上下肾盏轻度扩张,肿块内稀疏血流信号(图1)。CT平扫:左侧肾盂内低密度肿块,肿块边缘呈等密度,边界清楚,邻近肾实质略受压变薄;右肾形态及密度未见异常;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图2)。增强扫描:左肾实质灌注不良,肾实质略变薄,肾实质无明显破坏,左侧肾盂内肿块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肿块累及同侧输尿管近端(图3);肾动脉、肾静脉未被肿瘤包绕。延迟期左侧肾盂内肿块呈充盈缺损,周围肾盏明显受压变形,可见少量对比剂充盈(图4)。术中所见:左肾外观色泽正常,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轻度扩张,触之质韧。切开肾盂,其内充满灰色胶冻样肿物,延伸至肾大小盏及输尿管起始部,与肾盂内壁粘连,遂完整切除左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左肾肾母细胞瘤(混合型)(图5),肾门及输尿管断端未找到瘤细胞。淋巴结两枚未见瘤细胞。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个月后行化疗。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