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李克绍先生"胃肠病致九窍不和"理论进行梳理,回顾总结胃肠病、九窍的概念及胃肠与九窍的关系,认为"胃肠病致九窍不和"的发病机制以气机不利为根本,气机不利则中焦失畅、九窍不通而为病,病理因素涉及火热、痰湿、痰热、气虚等,临床上应以调和肠胃、畅利气机为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3.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论治"九窍"疾病的重要理论,脉道从形态及功能上可隶属"九窍"范畴。脾胃健运则"九窍"得养,脉道通利;脾胃损伤则九窍失利,脉道张弛无度,血行不律,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较长者,久病入络,临床辨治高血压,当标本兼顾,健脾之时,注重益气养阴、凉血活血、散瘀通络。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创立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是中医理论中的精粹部分。这一观点的阐述,起到了推陈出新,溯源发微。其自成体系,对后之学者颇多启迪,并引起了历代医学家的重视。该论详见于《脾胃论》,九窍不通的辨证论治则见于《兰室秘藏》。东垣所称九窍,即今之五官科的含义,指眼、耳、鼻、口、喉部位。有谓头面七窍合前后二阴为九窍,自当别论。故本文主要依据东垣九窍不通论,并引证有关五官科的经典理论和前人的论述,力求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5.
九窍是《内经》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隋唐以降,历代注家对九窍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清·高土宗将某些器官在皮肤表面的总体开口即眼裂、口裂、鼻孔、耳孔、尿道生殖口、肛门口视为九窍。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6.
脾胃与九窍, 《内经》、《难经》中就有所论述。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理论基础上,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奠定了临床从脾胃论治九窍病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东垣之论颇为重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代用脾胃的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其临床适应证日益扩大,且多获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和脾胃理论相为交融,富有特色的内容。本定谨就这个问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7.
曹丽霞  汪永斌 《新中医》2007,39(10):79-80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表之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李东垣亦认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笔者临证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九窍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必要的训诂,对于深入理解、准确地讲授《内经》中某些条文,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兹举《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洲”、“隔”、“陈”三字的训释为例说明之。1.洲。原文:“夫自古通天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对“九洲、九窍”,历来注家多分为两词注释。如杨上善:“九洲,即是身外物也。九窍等物,身内物也。”王冰:“外布九洲,而内应九窍,故云九洲、九窍。”马  相似文献   

9.
李怀之 《国医论坛》2002,17(5):52-52
1 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九州谓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 ,故云九州九窍也。”详《太素》,卷三《调阴阳》经文与王冰本同。杨上善注曰 :“九州 ,即是身外物也 ;九窍等物 ,身内物也。”自杨上善、王冰之后 ,张介宾、马莳、吴昆、张志聪、高士宗、张琦等 ,皆遵从王冰之说 ,对“九州、九窍”的解释 ,无非是随文敷衍。至清顾尚之则对“九州”、“九窍”产生了怀疑 ,其《素问校勘记》认为“九州”二字为衍文。而清末小学家俞木越在其《读书余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便秘为九窍不通的表现,究其病因,自古以来多有阐述。如《脾胃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黄帝内经》: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现代人饮食不节、作息紊乱,其病因病机更加复杂。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地探讨其病因病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效如桴鼓。现选取临床跟诊验案3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九窍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眼耳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的出血性疾病。九窍血证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目衄从肝治,鼻衄从肺治,耳衄从肾治等等,但从中医整体恆动观出发,九窍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为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通于九窍。李东垣说:“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下面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以“后天之本”的脾胃为主,结合临床例证,谈谈九窍血证从脾胃辨治。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41-843
梳理了"九窃不和,皆属胃病"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理论渊源可上溯到《黄帝内经》,经叶桂、吴鞠通将此理论完善。咽喉亦属中医九窍中的口窍,结合"九窍不和,皆属胃病"理论研究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现代疾病发病机制与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治法可包括补益中气、祛痰利窍、益髓开窍、祛风止痉等四法。  相似文献   

13.
<正> 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自成体系,对中医的发展影响甚大。笔者对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研习既久,并用以指导临床施治,小有体会,兹简述如下。 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病因病机脾胃虚弱引起的九窍不通,其致病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饮食不节,寒温不适;二是劳倦过度;三是精神刺激。引起九窍不通的病因往往是综合的。东垣《脾胃论·阴病治  相似文献   

14.
曹丽霞  袁红霞 《中医杂志》2008,49(7):590-59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官九窍通过经络血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然而脾胃为中土之脏,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六腑中作用尤其重要.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观点,在临床上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数例九窍疾病,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概括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理论要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与完善。提示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丰富性和《内经》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内涵、病机及其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病机包括不荣而不通、闭塞而不通两个方面,妇科疾病多由阳明津液不足,不荣而不通所致,病机重在胃腑内伤、胃阴不足,故治疗上以补养阳明津液为主。  相似文献   

18.
钱丽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494-495
《内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在耳鼻喉科的运用钱丽南京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南京210009)《内经》中关于耳鼻咽喉科的论述极其丰富,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  相似文献   

19.
<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观点,而早在《素问·玉机真脏论》已提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日重强"。"九窍"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鼻窍为例,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人们常泥于此,凡是鼻病多从肺论治,对此获良效者不少,但药后病势不减甚至加重者也不乏其数。更有"治鼻渊必用苍耳子"之说,对此着实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张宝良 《四川中医》1998,16(8):18-18
“脾气不升,则九窍不利”的理论源于《内经》,倡导于补土派之鼻祖李东垣先生。笔者在临床上每逢与九窍相关之疾病,或由九窍之疾致生他病者,或由他病引起九窍之疾者,投他法无益则取升脾胃清阳之气的方法,从脾论治,收到“异想天开”的效果,兹举几例,以飨读者。1慢性中耳炎,鼓膜内陷并发穿孔案吴××,男,21岁,学生。患者左耳经常流脓水,历时5载,疼痛搔痒,听力极差,曾两次征兵体检,发现中耳炎鼓膜内陷并发大穿孔而淘汰。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得根治。渐至头昏、耳鸣、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记忆力减退、饮食无味、精神困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