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都在体外循环心脏完全停跳下进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我院自2001—06-2005—05共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3例,其中59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完成。仅有4例在体外循环下进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1例非心脏手术中,在体外循环下行左侧局部晚期肺癌扩大根治术3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2例,气管肿瘤切除2例,布加综合症根治术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结果11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11例均获随访,平均636个月。1例肺癌存活10月后死亡,另2例肺癌术后13及15个月仍存活,2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患者恢复正常工作,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分别存活13及15个月,2例布加综合症根治术患者术后已6月余仍存活。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为某些重症、疑难病人提供了重要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体外循环技术的认识和理论的提高,人们将此技术应用于非心脏手术,尤其是局部晚期肺癌侵犯心脏大血管的患者提供了救治方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取得良好效果。我科于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共对18例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实施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均顺利完成。该手术难度较大,危险性大,操作相对复杂,对手术配合要求高,本文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外科手术和麻醉技术的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逐渐倾向于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快通道心脏麻醉是利用改良的麻醉技术,在心脏手术后早期(1~6 h)拔出气管插管,从而缩短了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病房的停留时间,其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2011年1月~2013年1月,作者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45例实施快通道心脏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近些年发展迅速,我院2000年8月-2003年7月,对41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了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76.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芬  陈健  张新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3):194-194
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术后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良反应。因而 ,越来越多的心外科医师选择了在非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伴随着手术方法的进步与更新 ,手术护士在手术中的配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近两年来我科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5例 ,现将手术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中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38~ 77岁。术前 5例病人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病史。其中 2例合并有高血压 ,2例合并有高脂血症。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冠状动脉单支阻塞者 1例 ,冠状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OCTOPUS局部心肌固定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2—4根。结果无手术死亡,无一例中转体外循环,ICU观察2—3天。术后随访半年至四年,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尤其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9.
韩贤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0):917-9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指不用体外循环机,在心脏跳动情况下应用血管桥移植的手段来改善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心肌缺血,从而改善心肌功能,是外科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之一。手术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我科2003年3月~11月收治8例该类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56~73岁,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用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微创小切口、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减少手术中出血,促进血细胞生成,从而减少异体血用量。结果本组260例患者中,只有28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率仅为10.77%。结论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异体输血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26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避免体外循环对机体的生理干扰和损害。方法 :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6例。术中应用心包内填塞纱垫 ,网眼纱布包裹心脏牵引等方法暴露病变血管 ,心脏表面局部固定器固定病变血管吻合部位 ,采用左乳内动脉和 /或大隐静脉共搭桥 73根 ,平均 2 9根 /人。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170min ,ICU监护治疗时间 1 5d ,住院时间 3W ,其中 2 2例患者未输血 ,所有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 ,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 :OPCAB安全、有效、经济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避免体外循环对机体的生理干扰和损害。方法: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8旁路移植术26例。术中应用心包内填塞纱垫,网眼纱布包裹心脏牵引等方法暴露病变血管,心脏表面局部固一器固定病变血管吻合部位,采用左乳内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搭桥73根,平均2.9极/大。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0min,ICU监护治疗时间15天,住院时间3W,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Gibbon于1953年首次在临床中应用体外循环技术以来,该技术已经成为临床手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辅助方式。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体外循环设备技术的改善,使得体外循环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致死率显著减少,然而体外循环引起的血液与非生理性物质表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冠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是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手术,它具有避免体外循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更新完善,其临床应用率越来越高。2006年8月至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6.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进行的冠状动脉移植手术。由于手术避免了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等非生理状态对机体的损害,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化、费用低、远期效果好的优质。我院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共完成此类手术15例。现将术后早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薛明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32-133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1例小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整理、改进,得出经验。结果201例小儿心脏手术过程顺利,均治愈出院。结论小儿体外循环手术需要手术医师、麻醉师、机组人员、护士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种复杂、高难度的手术,护理配合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细心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临床治疗,以此分析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共计80例,选择时间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所有患者均予以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进行治疗,分析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不存在手术死亡病例,只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情况,且予以了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分别为(65.55±15.55)min,(36.66±12.22)min、(86.67±23.33)m L;80例患者均没有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结论经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十分可靠的临床应用安全性,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用血量,且患者的术后切口具有隐蔽和美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探讨术后呼吸功能监测和呼吸机的合理应用,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83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转ICU的患者,进行呼吸系统功能监测及呼吸机应用。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呼吸功能监测与呼吸机的应用,使术后患者血氧分压维持满意水平,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1例患者中除1例因术前合并心力衰竭,术后发生急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后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其余82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痊愈出院。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ICU有效呼吸系统功能监测,掌握确当的停机、拔管时机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手术风险期。探讨正确的气道管理,合理呼吸机参数设定,对患者早日康复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