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预防冠状动脉支架亚急性血栓形成(SST)的效果。方法 自1997 年7 月至1999 年4 月对36 例冠心病患者植入33 只支架。男32 例,女 4 例,平均年龄63.2 岁,成功率为92% 。所有病例术前3 天均改为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动脉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5 000 U,以后每小时给予800 U~1 000 U 肝素,维持24 小时。术后次日口服阿司匹林(300 m g,日一次)6 个月,噻氯匹啶(250 m g,日二次)1 个月。结果 随访1~2 个月,未见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肝素三联疗法对预防SST可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Han YL  Wang SL  Li Y  Jing QM  Ma YY  Deng J  Yang GT  Yu HB  Ge JB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1):814-817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分别内服西洛他唑(200 mg/d)6个月和噻氯匹啶(500 mg/d)1个月,两组均长期伍用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西洛他唑组和噻氯匹啶组6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4.7%和27.0%(P=0.204)。3年随访结束时西洛他唑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16%比36%,P=0.023)。西洛他唑组与噻氯匹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38%和54%)及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运动受限积分变化值(21.8±12.3比16.8±15.9)均有轻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SAQ心绞痛频率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噻氯匹啶组(22.6±12.7比16.1±13.3,P=0.015),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亦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分别为和20%比40%,P=0.029)。结论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3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铮 《山东医药》2007,47(22):41-41
1995~2007年,我们对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微小剂量噻氯匹定进行治疗和预防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旭昌  何勇  张军  郑强荪 《心脏杂志》2003,15(5):423-424,427
目的 :评价在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啶合用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90例随机分成 3组 ,A组为常规治疗组 ,给予口服阿司匹林 ,每天 10 0 mg;B组为 A组加服噻氯匹啶。每天 2 5 0 m g;C组为在 B组治疗基础上 ,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每次 0 .4 m l(410 0 U AXa WHO单位 ) ,除第 1天 12 h1次外 ,每天 1次。疗程均为 7d。各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结果 :A、B、C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5 7%、6 3%、90 % ,C组总有效率与 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随访 30 d,C组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 A组 (P<0 .0 5 ) ,与 B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不良反应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使用安全 ,且能减少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噻氯匹啶治疗用药期间仍反复发作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2例经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等治疗至少1周以上无效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给予噻氯匹啶250mg,每天2次,连服1周。结果32例病人1周内除1例血流动力学因素TIA发作无改变外,绝大多数发作终止或发作减少。结论对无服用璃氯匹啶禁忌证并能耐受及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的TIA患者,噻氯匹啶是经济、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观察130例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进行脑血管反应性检测。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较对照组3个月神经缺损评分改善(P<0.05);6、1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脑血管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能够有效改变其脑血管反应性,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噻氯匹定引起白细胞严重减少三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 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药合用可明显增强其疗效,常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这种并发症大都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的3天内,故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每日0.3g基础上,主张短期并用噻氯匹定,方法是术前1~3天内开始口服噻氯匹定250mg,每日2次,2周后改为250mg,每日1次,再维持2周即可。噻氯匹定致白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发生率约为0.5%~3.0%,服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其发生率也越高,因此噻氯匹定用药时间以不超过1个月为宜,口服噻氯匹…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5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试验组)和噻氯匹定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于术前48 h开始服用西洛他唑200 mg/d或噻氯匹定500 mg/d,西洛他唑组术后持续服药6个月,噻氯匹定组服药4周,并分别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术后6个月。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随访中,试验组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严重药物副反应较对照组少。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支架术后6个月造影中最小管径(2.24±1.16 mm比2.04±1.24 mm)、实际管径获得(2.73±0.45 mm比2.78±0.46 mm)、最终管径丢失(0.90±1.05 mm比1.06±1.14 mm)、丢失指数(0.34±0.40比0.38±0.40)和再狭窄率(28.0%比3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洛他唑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预防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和降低晚期再狭窄率与噻氯匹定具有接近的作用,对于不能耐受噻氯匹定的患者,西洛他唑可以作为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9.
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目的比较经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的疗效。研究设计双盲、随机、多中心试验随访6个月病人1470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存活的住院病人治疗方案噻氯匹定(250mg片剂;734例)或普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 48例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入院后 (5 .2± 3.4)d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抗血栓治疗为 :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48例患者中 ,有 46例 (95 .8% )植入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95 .8% (4 6 48)和93.8% (75 80 )。无 1例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6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 ,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诊 2~ 2 4(12 .5± 8.0 )个月 ,8例 (17.4% )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 2例 (4 .3% )发生心肌梗死 ,6例(13.0 % )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 (介入治疗 5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结论 在使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血栓疗法和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介入治疗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明显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噻氯匹啶和阿司匹林(ASA)对近期有可逆性脑血管意外史的病人再发TIA的预防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二次分析的结果表明,ASA对脑缺血患者的卒中有预防作用。噻氯匹啶是新型抗血小板药,对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初发或再发的卒中有预防作用。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 ;沙纳吡啶 (thienopyridine)的衍生物 (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 )是另一类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作者拟通过大量的随机病例系统回顾、比较沙纳吡啶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高危患者血管病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选择具有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 ,以比较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防止血管病发生的作用。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是血管病 ,包括卒中 (缺血或出血 )、心肌梗死或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 (包括颅外出血 )以及不明原因的死亡。对 4个实验组共 2 2 6 5 6例患…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行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0.3/d及噻氯匹啶250 mg 2/d治疗,21 d后出现双下肢瘀点、瘀斑,将噻氯匹啶减为 250 mg/d,4d后出现颜面苍白、胸闷、气短而入院。查体:T36.8℃,BP 90/60 mmHg。下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宝鸡高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173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发病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组患者发病后24 h内给予替格瑞洛治疗;两组患者均规律服药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12个月后脑梗死复发及死亡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替格瑞洛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12个月后替格瑞洛组患者复发率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而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替格瑞洛可更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卒中二级预防的常规药物,许多随机和双盲试验以及大宗的资料分析都表明;阿司匹林及噻氯匹啶是仅有的两个能降低TIA、卒中、心肌梗塞发病率及死亡率的药物。然而由于试验设计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其发病危险性的降低从2%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治疗。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西洛他唑辅助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预防终点事件发生,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且安全性更佳,其价值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近一项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预防中风研究(TASS)的结果表明,新近患过可逆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服用噻氯匹定预防哲短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其他可逆性脑缺血意外比阿司匹林疗效好得多。此前作者也曾报道过:预防致命性中风、非致命性中风和死亡,噻氯匹定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9例,分为氯吡格雷组(137例),阿司匹林(132例),出院后的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主要指标:(1)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经CT诊断的脑出血;(3)消化道或皮肤出血。结果氯吡格雷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和TIA的发生率(5.84%)低于阿司匹林组(26.52%),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吡格雷组出血发生率(6.57%)低于阿司匹林组(6.8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并未增加出血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20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别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根据不同服药分为阿司匹林组69例,氯吡格雷组67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联合组,69例),监测各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治疗后3、6和12个月各组NIHSS评分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NIHSS评分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均P<0.05),氯吡格雷组NIHSS评分较阿司匹林组明显降低(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联合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减少(均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且未增加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疗效。方法:130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随机分入肠溶阿司匹林组(75mg,1次/d,n=65)或氯吡格雷组(75mg,1次/d,n=65),观察两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组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且TIA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比例有减少的趋势;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总体安全性至少与后者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