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其死亡率比无糖尿病者高。在本项研究开展之前,作者单位糖尿病患者 MI 死亡率为37%,无糖尿病者为12%。其原因在于前者常具更广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室功能受损更剧,具有植物神经病变。MI 时发生的代谢改变在糖尿病患者尤为突出,如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则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可增加(2~4)倍。一项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7年内第1次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为20%,而非糖尿病病人仅为3.5%。在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中,既往心肌梗死史均可增加MI复发或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性(非糖尿病组18.8%,糖尿病组45.0%),可见糖尿病增加了心血管莉患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MI)患者恢复期抑郁的发生率为18%。Frasure-Smith等的标志性研究已经发现MI后抑郁与6个月的死亡率增加有关。敌意,作为一种压力相关状态,不少研究结果也提示经自评量表测定为高度敌意者预示有发生MI和死亡的高度危险性。该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MI患者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死亡率,重复Frasure-Smith等最初的研究以证实MI后的抑郁是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次,评价什么样的敌意伴有抑郁才是MI后患者发生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关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DY  Yang J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793-795
糖尿病主要致死致残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1998年发表的芬兰East-West研究提示,在为期7年的随访时间里,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有心肌梗死(MI)史的患者相当。无MI史的糖尿病患者未来8-10年发生MI的危险高达20%,约等同于已患MI患者再发MI的危险。而已患MI的糖尿病患者未来再发MI的危险超过40%。因此,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TPⅢ)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至今“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一概念已经广为人知,目前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却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是糖代谢异常对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心绞痛与老年人再发性心肌梗塞(MI)的相关性,并将34例老年再发性MI患者随机地与同期非再梗塞的42例老年MI患者作了对照分析,说明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的心绞痛是老年人再发性MI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防治,才能减少再梗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Mellbin  LG  Malmberg  K  Norhammar  A  袁志敏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2):347-347
罹患2型糖尿病后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风险明显升高,且一旦伴发心肌梗死(MI),则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然而关于降糖治疗对伴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可能影响尚结论不一,现就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糖尿病对心肌梗塞(MI)后卒中的影响,作者对连续在冠心病治疗中心就诊的 MI 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并将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作了比较,7%(11/148)的糖尿病患者和3%(8/297)的非糖尿病患者 MI 后1个月内发生了卒中(P  相似文献   

8.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见并发症。在溶栓疗法出现之前,AMI并发Ⅱ-Ⅲ度AVB者为5%-7%,其中下壁MI时并发Ⅱ-Ⅲ度AVB者达28%。虽然采用溶栓治疗后AMI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AMI后,尤其是下壁MI后AVB发生率仍然较高。一旦并发AVB,尤其是前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均较高。下壁MI后并发的AVB,其住院死亡率亦较高,但对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未明。本研究旨在评价溶栓治疗AMI时Ⅱ-Ⅲ度AVB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近期及远期死亡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糖尿病(DM)大鼠心肌梗死(MI)后非梗死区域心肌肥大、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DM对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MI对照组及糖尿病MI组,从各组大鼠的左心室梗死周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大鼠MI后非梗死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心肌肥大、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试验表明,糖尿病MI组大鼠梗死区周边凋亡细胞及PCNA、TGF-β1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DM对照组及MI对照组(P0.01)。DM对照组大鼠梗死区周边凋亡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MI对照组(P0.01)。结论:DM可增强TGF-β1和PCNA的表达及增加细胞凋亡,三者可能为DM大鼠MI后高心律失常及高死亡率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明急性心肌梗塞(MI)后有左室血栓(LVT)和栓塞性脑血管意外(CV A)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抗凝疗法,此类患者可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定,抗凝治疗可予防LVT和CVA,减少MI的死亡率。急性心肌梗塞后栓塞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病情况 MI患者在出院以前,临床诊断CVA的占1.5-3%,尸检发现还要高一些,60-80%的CVA发生在MI后的第一周内,其余的发生在第2和第4周之间。合并CVA患者的死亡率为50-60%。予防LVT和CVA的抗凝疗法 MI后栓塞性CVA的发生是由于室壁血栓脱落,此血栓是在心肌损伤和室壁运动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48例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27例和对照组=321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未用调脂药物。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致死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及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MI(6.4%vs12.3%,P=0.013)、再次血运重建(19.2%vs26.6%,P=0.029)及联合终点发生率(26.9%vs41.5%,P〈0.001)均明显下降,但死亡率(5.1%vs57.9%,P=0.196)下降不明显。调脂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的概率(HR=0.52,95%CI0.30~0.91,P=0.022)。结论非HDL—C升高的糖尿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长期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减少MI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80%的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具有发病早、发病率高、病情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病死率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7倍,因此早期诊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认为操作相关心肌梗死(MI)或自发MI在复合临床终点中的地位等同,即操作相关MI和自发MI对预后的影响相同。本研究旨在评估接受PCI治疗患者中操作相关MI和自发MI对预后的影响。资料来自EVENT研究。根据标准定义将患者分为3组:无MI组、操作相关MI组和自发MI组。随访1年,观察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在7380例入选患者中,4568例(62%)无MI,580例(8%)发生操作相关MI,2232例(30%)在PCI前有自发性MI。在未校正的分析中,3组的1年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有分级样的增高,分别为1.9%比3.1%比3.9%(P<0.0001)和0.5%比1.0%比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率甚高,约为15%~40%,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时,由于神经活动的平衡被打破,使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梗塞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本文对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并进行于预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肌梗死(MI)后30 min,部分心肌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MI有效救治的时间窗极为短暂,许多患者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MI后心力衰竭(HF)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最新调查研究表明,MI后1年HF的发生率约为14.2%。因MI后HF再次入院的患者,1年死亡率高达为45.5%。MI后HF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心肌细胞坏死,左室重构,心脏扩张,继而引发HF。目前,MI后左室重构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介绍了AMI后左室重构的发病机制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述评心肌梗塞后钙拮抗剂的二级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MI)后二期并发症(Secondary complication) MI急性期间(数小时至数日)常发生左室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MI存活者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30%即缘于此。亚急性期间(出院1年内)约1/3存活出院者反覆发作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死亡率约8~12%。慢性期间(出院1年后)年死亡率约3~4%。活动性和/或反覆性心肌缺血是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二期并发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非Q波心肌梗塞(MI)后再梗塞的发生率高于Q波MI,且再梗塞对左室功能和生存率均有不利影响。本文评价地尔硫对非Q波MI患者再梗塞及其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在多中心地尔硫心肌梗塞后研究中的2466例患者中,除外需行冠脉搭桥术和服用钙拮抗剂者,以及心电图(ECG)示异常Q波者,共有514例非Q波MI患者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在MI后3~15天内随机分入地尔硫(D)组或安慰剂(P)组,其中D组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是20岁后显性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7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伴发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高血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处理上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就这类问题作一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AMI) 糖尿病患者发生AMI预后极为严重,住院死亡率在26~58%,合并酮症酸中毒者可达85%,出院后的预后同样不良,一年死亡率可达51%。必须强调,糖尿病患者AMI的症状常不典型。  相似文献   

19.
同时患糖尿病及心衰的患者并不在少数,而这类情况往往给患者护理加大了难度。以往,大多数人都赞同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比较理想,然而日前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及心衰的患者而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4%~7.1%之间,死亡率要比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在7.1%~7.8%之间的人要高,不过假如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8%,死亡率又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