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国医大师吕仁和融合古今经验并结合临床实际,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3期。消渴病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脾瘅期以脾热为主要病机,消渴期以二阳结滞化热为主要病机,消瘅期以血脉不行、血气逆留为主要病机。而作为消渴病基本病机的火热邪气则贯穿3期始终,笔者研究发现消渴病热邪具有易损伤络脉、常造成血脉瘀滞、波及五脏六腑、常因病人体质不同而表现不同、常与有形之邪胶结、易成毒邪六大特点。治疗方面,在重视消渴病热邪属性及消渴病分期的基础上,强调重视患者体质差异、重视活血化瘀治法的应用、重视祛除有形邪气。  相似文献   

2.
张莉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4):92-93
糖尿病为中医消渴病范畴,而并发症是消渴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也是消渴病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消渴病的并发症较多,常见的有胸痹、中风、眩晕、痹病等.中医药辩证治疗消渴病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综合归纳了常见的并发症基本辩证分型和选方用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中医"消渴""痹病"范畴,是消渴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赵继福教授通过对消渴病病变进展的深入研究,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发生于消渴病虚损阶段,并根据临床症状与病因病机特点,提出以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中医消渴病的研究发现肥胖2型糖尿病占95%以上,尤以痰湿与湿热体质多见,符合中医经典对消渴病早期"脾瘅"的证候特点,湿热体质或痰湿体质互为转化,湿热侧重不同。从临床实践发现湿热证存在于消渴病各病程,因此很多医家主张祛湿、清热是消渴病治疗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通过探讨消渴与湿热之间的关系,分析湿热在消渴病的成因、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而用以指导消渴病临床辨证用药,早期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治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情志致病规律、消渴病不同并发症的证型特点及患者体质差异等情况,提出"形神并调"的治疗总则,探析糖尿病伴心理障碍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药又称药对,是指同时应用相互依赖或相互制约的两味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岳仁宋教授在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实践中,擅用对药治疗顽症,屡起沉疴。其所用对药之性味归经、现代药理、剂量配比等皆有深意,是充分考虑消渴病病机特点、患者体质特征及药物性味专长之后的宝贵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并发神经病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变是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病情复杂,临床表现本(消渴病)标(神经病变)相移,变化多端,往往进行性加剧,是消渴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宗脏腑阴阳、气血刚柔、辨标本缓急,将消渴病与并发神经病变的辨证论治溶为一体,相得益彰,虽无根治之效,但也常见祛病益寿之功,现仅就近年有关治疗经验及临床见解总结如下。1.燥热伤阴,当清热养阴以润燥。消渴病并发神经病变病机不一,临床表现因人而异,消渴病先病为本,并发症后病为标,标本相从,病机一致,临床辨证须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8.
<正>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提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主要因素,其机理特点是阳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关键,故在饮食方面也应注意其特点,以调补脾肾为主。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消渴病的饮食疗法。 1 消渴病饮食的调配 长期以来,治疗糖尿病的实践证明,糖尿病有不论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均须注意饮食。糖水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梳理叶桂书籍中有关消渴及其并发症医案,探析叶桂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治法特色。叶桂认为阴亏阳亢,津涸热淫为消渴病机,久病入络致消渴并发症产生,以“三消理论”“久病入络”为指导,贯以“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肝病治胃”“阳化内风说”“奇经辨治”“络病辨治”等学术思想,结合脏腑、卫气营血病位辨证用药,通过清热保津、甘凉补中、摄肾运津以清气血之热,养脏腑之阴,平衡阴阳治疗消渴;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凉血、补气行血、化痰散瘀治疗消渴病痹证;通过温阳通补、填补奇经、通经固涩治疗消渴病肾病。  相似文献   

10.
任继学教授,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对消渴病之病因病机及治疗独有见地,任老治疗消渴病,详辨病证,灵活运筹.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本病的经验.用之临床,必见效验.深受患者之欢迎一、深究病机指导治疗消渴病之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说法不一.任老认为,消渴病病位在散膏.以散膏为本,以肺脾  相似文献   

11.
消渴病目病为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随消渴病病程而增高,且是成年人致盲最主要原因之一。党毓起主任医师从事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诊疗工作三十余载,潜心研究,总结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初期消渴病目病病机为脾肾虚瘀,"补脾益肾、活血明目"为其治则,总结"糖网合剂"基础方用于临证,获效良多。  相似文献   

12.
探讨仲景对消渴病的理论贡献,从仲景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证特点、并发症等几方面阐述,发现仲景对消渴的理论较多,其中蕴含了仲景治疗消渴的思想,对当代中医具有启迪作用,可进一步挖掘其思想,结合现代医学,更好的服务消渴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三焦气化理论在历史上为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之形成的"三消辨证"说却长期禁锢了中医消渴病学术的发展.在消渴病证型古今迥异、对糖尿病(消渴病)自然病程认知的今天,藉三焦气化理论来演绎气、津、精、血诸精微物质的体内代谢平衡的同时,对糖尿病病变机制再作探索.三焦气机"郁"、"滞",气、津、精流变障碍,构成了糖尿病前期的痰湿病理体质;三焦气郁化热、耗伤阴津,形成了"燥热"、"阴虚"的糖尿病基本病机;而三焦因"燥"致"虚"、"瘀",导致气、津、血流变异常,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形成的病理基础.运用三焦气化理论对糖尿病自然病程进行动态病机演变规律的阐释,在拓展糖尿病传统中医病机的同时,为中医药早期干预、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新确立了三焦气化理论在糖尿病机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各代医家对消渴的治疗等方面,总结出消渴病湿热证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消渴病病机证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根据传统中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从新的角度对"阴阳"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探索,提出"真阳虚"才是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病机,认为其治疗关键应从温阳入手.  相似文献   

16.
对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大多归结为阴虚燥热,而往往忽略了其他致病因素,本文尝试论述瘀血在消渴病及并发症中的发病机制以及易导致的后果,并提出应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辨证地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80%[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是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归入中医“血痹、麻木、痿证”等范畴,近年来逐渐规范病名为“消渴病痹病”.消渴病痹病属消渴病迁延而来,与消渴病的病机理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的麻木、疼痛、烧灼感、袜套样感觉等感觉异常,是病发溃疡、消渴病脱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消渴病痹病是消渴病的常见变证之一,临床症状多样,病势缠绵,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8.
消渴病是一种以"三多一少"为典型临床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运动量的不断减少,消渴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徐云生教授通过研究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因病机,总结出治疗消渴病的经验方,用于干预消渴病早期,以达到控制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文锐 《中医药学刊》2010,(7):1453-1455
《内经》就消渴病病因、病机及防治作了较广泛深刻的阐述,其间渗透着丰富的中医体质论及治未病防治思想,对后世医家及现代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深刻理解《内经》有关消渴病发病的体质论及其治未病思想的精髓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建群 《新中医》2017,49(2):150-152
消渴病病机历来认为是阴虚燥热,但目前消渴病病机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出现脾虚论、痰湿论、肝郁论等新的病机认识。本文结合近年来糖尿病发病趋势以及消渴病发病特点的变迁来阐释其病机认识分化的原因,并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