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的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89例病毒性心肌炎和 80例对照组检测ST段水平延长及CVB -IgM、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ST -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组ST段水平延长诊断阳性率、CVB -IgM阳性率、心肌酶谱升高率、心电图ST -T改变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 ;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特异性 (92 .5 % )、阳性预测值 (90 .6 % )均较高。结论 心电图的ST段水平延长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媛霞 《医学综述》2013,19(7):1304-130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60例病毒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23例(38.3%),传导阻滞29例(48.3%),ST-T段异常3例(5.0%),Q-T间期异常2例(3.3%),电轴异常2例(3.3%)。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显著改善。结论心电图检查能够辅助判断、确诊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心电图检查仍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8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82例中心肌酶谱阳性率为52.4%,超声心动图阳性率为41.5%,心电图阳性率为86.6%,其中心律失常最常见,且以室性早搏占首位(31.7%);其次为ST-T改变(29.3%).结论 前两种检查结果与心电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心电图是筛查、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并可作为治疗过程中随访手段.对有多源、频发室性早搏或短阵室速出现,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赵林林 《华夏医学》2003,16(6):875-876
病毒性心肌炎 (VM)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高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情轻重悬殊大 ,辅助检查特异度低 ,给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但临床诊断的病例中均有心电图的改变 [1 ] ,因而心电图的常规检查仍是诊断心肌炎的一种重要指标。笔者对1 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 36例病毒性心肌炎进行了心电图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6例均为儿科住院患者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1 3岁 ,平均6 .3岁 ,男 1 6例 ,女 2 0例。入院均作心电图、X线、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检查。全部病例按 1 999年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于该院接受检查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30例,患者分别应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诊断情况.结果:常规心电图检测阳性率为71.54%与动态心电图检出阳性率为94.62%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类型情况相比在短阵房速、病态窦房综合征、短阵室速、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检测方法在室性早搏、ST 段改变、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借助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效果较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参麦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参麦注射液对改善和消除病毒性心肌炎所致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接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例,给予参麦注射液每天1次静滴,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给予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查。结果:8例患者临床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绝大多数恢复正常,心肌酶学正常。结论:参麦注射液有改善和消除病毒性心肌炎对心肌造成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提高对病毒性心肌炎(VM)临床症状、辅助检查、预后的认识。方法 对86例VM患儿进行了临床症状、心肌酶谱结果、心电图等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中乏力39例,占45.4%,急性期患儿CKMB增高占82.8%,心电图ST-T异常33.7%,期前收缩41.9%。结论 对于感染合并乏力应常规做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并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的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电图进行观察.结果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是心律失常,占发病率的91.6%,低电压占28.4%,传导阻滞占21.8%,ST-T改变占34.9%,Q-T间期延长占3.4%.5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结论 虽然心电图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商丘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7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指标变化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肌酶谱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MB、AST、LDH及CK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病死率(0.00%)低于对照组(5.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能够降低心肌酶谱临床指标,增加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狄庆仁 《当代医学》2011,17(6):59-5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29例(82.9%)患儿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查EKG:ST-T改变全部消失;室性早搏2例完全消失,3例早搏次数减少;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4例顽固性室早或房早经加用心律平治疗后早搏消失或次数明显减少;1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多次出现心脑综合征。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对临床确诊有帮助,应早诊早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免发展为小儿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1.
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5ml-60ml/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500ml稀释,每日1次,疗程14~21天。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效率9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凤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4):35-36,57
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方法随机抽取75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住院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效果较满意,但是临床上不易被认识,应仔细做心脏体检,心脏听诊发现异常者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心肌酶谱检查,对重症者及时监护和抢救,及时发现并防治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与积极的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5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辅酶Q10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相关指标。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经字2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K、CK-MB、LDH等心肌酶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CK、CK-MB、LDH等心肌酶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指标、肌钙蛋白I(cTnI)、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30%(42/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3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cTnI、CK、CK-MB、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心电图指标,降低cTnI、心肌酶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诊治的29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起病前数周内均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伴有腹泻、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且不能用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的原发疾病来解释.根据是否伴随有心源性休克分为A、B组,两组经比较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辅助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死者病程短为(1.5~0.3)d,1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B组心悸、头昏乏力、胸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心肌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者8例.两组的疗效比较发现A、B两组缓解率分别为71.43%、83.36%.结论: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心电图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012-02~2014-08间我院确诊的96例VMC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心电图表现,并与心脏X线检查、心肌酶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6例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电图改变79例(82.3%),其中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共60例(75.9%),ST-T改变和QRS低电压次之;心脏X线检查发现,存在病理性表现者34例(35.4%),实验室酶学检查发现,出现酶学改变者71例(73.9%),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者37例(38.5%),以心电图检查异常程度最高,其与心脏X线、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异常率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同时,心电图改变性质与患儿预后关联较明显,与病情变化具有一定平行性。结论:心电图改变对早期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敏感性较高,在早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了解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对比两组心肌酶谱的改变和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AST、LDH、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LDH、CK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68.6%,观察组有效率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安全、有效,疗效优于西药单纯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辅酶Q10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8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CK、CK-MB,LDH心肌酶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改善心电图及心肌酶谱,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周扬启  武露 《实用新医学》2002,4(5):398-399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6岁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60例,随机分为两组,维生素C加复方能量合剂组30例(Ⅰ组);黄芪注射液加维生素C,复方能量合剂组30例(Ⅱ 组),于治疗前和1个疗程后测定心肌酶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治疗前心肌酶增高,心电图异常改变,1个疗程后Ⅱ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明显恢复正常,而Ⅰ组近半数心肌酶,心电图不正常(P<0.01),经3-4个疗程后心肌酶,心电图才恢复正常。结论: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卡托普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及心肌酶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心脏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均高于治疗前,二尖瓣舒张早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A/E)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F、FS水平高于对照组,A/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及心肌酶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