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对131I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131I治疗儿童和青少年DTC肺转移的中英文文献,从中提取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资料.结果 共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回顾性研究报道,合计患者117例.按照131I治疗儿童和青少年DTC肺转移的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好转或稳定、无效或进展的患者分别为47.0%、37.6%、15.4%;患者随访期内生存率为97.4%.1例患者出现了继发性肿瘤.结论 131I治疗儿童和青少年DTC肺转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thyroglobulin in fine-needle aspirate fluid, FNA-TG)用于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Ⅰ清甲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并与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FNAB)诊断效能作对比;计算FNA-TG的最佳诊断阈值。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后病理确诊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共94例,所有患者均行131Ⅰ清甲治疗,随访中颈部超声提示高度可疑淋巴结转移,并同意行FNA-TG和FNAB;以淋巴结清扫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FNA-TG、FNAB及两者联合法的诊断效能,并计算FNA-TG的最佳诊断阈值。结果 (1)FNA-TG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FN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3、6.385,P=0.005、0.012);且FNA-TG与FNAB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灵敏度为92.3%、特异性为100%、...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甲状腺癌一般生长缓慢,按目前常规治疗,可获得很好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转移。一旦发生肺、骨等远处转移,则预后较差,且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131I全身显像异常摄取的发生情况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核工业医院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共2 426例患者的131I全身显像,总结异常摄取的发生概率及各个部位发生假阳性图像的类型。结果 发现异常摄取总共405例,其中生理性摄取共258例,放射性滞留共95例,非肿瘤性病理学摄取共4例,放射性污染48例。发生在头部72例,在胸部143例,在腹盆部143例,在四肢32例。结论 异常摄取在131I全身显像中的发生率很高,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131I全身显像异常摄取的部位及原因,在出现异常摄取时,应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避免错误解读,可以有效指导患者以后的诊疗。同时,也可能意外发现一些未知情况而进行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清甲剂量131I对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患者治疗效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已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和颈部淋巴清扫术,且术后采用131I清甲治疗的54例D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131I清甲剂量大小分为小剂量治疗组(1.11GBq, 21例)和大剂量治疗组(3.70GBq, 33例),比较两组间清甲治疗效果和免疫功能变化差异。结果 治疗后6个月左右,两组间治疗后反应完全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36);清甲治疗后5~7天与治疗前比较,免疫功能均有降低(P<0.001),大剂量组比小剂量组的免疫功能降低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6个月左右,两组间免疫细胞百分比值(Treg细胞除外)基本恢复到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对于中低风险DTC患者而言,大剂量和小剂量清甲治疗后反应完全率接近,而小剂量治疗组在短期内对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LMDTC)的临床影响因素及131I治疗效果与非老年LMDTC的差异。方法对38例LMDTC患者,用B超、CT、131I显像及Tg变化判断131I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LMDTC比较:淋巴结大小(P=0.0452)及合并远处转移(P=0.01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1I治疗有效率老年组为64.7%(11/17),非老年组为95.2%(20/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未出现131I治疗引起造血系统抑制、慢性涎腺炎和继发肿瘤的发生。结论老年组与非老年LMDTC的临床影响因素有差异,131I治疗效果不及非老年组,但仍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的动态疗效评估,并探讨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就诊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18例DTC患者。按照治疗疗效评估体系对4种治疗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结果中高危患者各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Tg≤3.53ng/mL,时间间隔≤233d及131I治疗剂量<150mCi是中危患者ER独立预测因素。ps-Tg≥11.8ng/mL是中危患者SIR的独立预测因素。ps-Tg≤1.04ng/mL是高危患者ER的独立预测因素。ps-Tg≥7.58ng/mL、远处转移是高危患者SIR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s-Tg≤3.53ng/mL、时间间隔≤233d的中危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的疗效较好;ps-Tg≥11.8ng/mL的中危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疗效较差。ps-Tg≤1.04ng/mL的高危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疗效较好;ps-Tg≥7.58ng/mL、远处转移的高危患者首次131I治疗后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失分化的患者预后较差。本文研究DTC转移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131I治疗有转移的DTC患者121例。转移灶通过18F-FDG肿瘤显像、131I-SPECT/CT、CT、MRI、B超等影像学手段结合血清HTg诊断,部分通过手术病理证实。转移灶摄碘情况通过大剂量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上观察。根据转移灶摄碘情况将患者分为摄碘组和不摄碘组(失分化组),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1例(42.1%)患者转移灶不摄碘。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灶较远处转移更容易发生失分化(χ2=4.338,P〈0.05),而肺转移和骨转移之间无明显差异(χ2=1.509,P〉0.05)。双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导致转移灶不摄碘的危险因素有:乳头状癌(OR=0.059;95%CI 0.010,0.037;P〈0.01)、年龄(OR=1.050;95%CI 1.019,1.082;P〈0.01)、转移发生时间(OR=4.122;95%CI 1.421,11.894;P=0.000)和复发(OR=4.299;95%CI 2.132,7.685,P=0.000)。结论:DT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灶较远处更容易发生失分化不摄碘,但是远处转移中肺转移和骨转移发生失分化的几率无明显差异。年龄、乳头状癌、转移发生时间和复发是影响失分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131I联合利可君治疗的可行性,以提高甲状腺癌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的依从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167例DTC术后残留、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和/或全身转移的患者在接受131I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利可君治疗的效果.根据131I治疗前未给予利可君、131I治疗后给予利可君(20mg/次,tid)为A组47例;131I治疗前未给予利可君、131I治疗后给予利可君(40mg/次,tid)为B组57例;131I治疗前为预防WBC和PLT降低给予利可君(20mg/次,tid)、治疗后给予利可君(80mg/次,tid)为C组66例.结果 131I治疗和联合利可君治疗DTC患者167例,A、B、C三组患者在样本量、年龄相近、131I治疗前WBC、PLT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131I治疗后的WBC和PLT呈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A组和B组的WBC和PLT可见明显减少(P<0.05),C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疗效可靠.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期间联合利可君治疗是预防WBC和PLT减少及骨髓抑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为"甲状腺全切术+131I治疗+TSH抑制治疗",术后联合131I及TSH抑制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延长生存期。近来许多报道称131I治疗DTC后长期随访发现第二原发恶性肿瘤(SPM)案例增多,笔者回顾了不同研究中心文献,发现DTC术后规范131I治疗后SPM发生率极低,但131I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比,SPM发生风险有所增加。现有报道中SPM主要好发部位为唾液腺、结直肠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与131I在体内吸收与排泄的滞留,NIS蛋白表达等有关,而SPM中白血病,乳腺癌及肺癌等发生率并无显著增加。现将文献总结整理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近期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的动态表达情况.方法 前瞻性分析86例在我院就诊的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受131Ⅰ治疗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共38例,累积放射剂量3.60~5.50GBq)和小剂量组(共48例,累积放射剂量1.11 ~ 1.50 GBq).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30天及第60天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Neu及LY差异,并分析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治疗后第3天至第30天,小剂量组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显著高于大剂量组(均P<0.05),而自治疗后第60天两组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剂量组患者外周血WBC、Neu及LY水平在治疗第3天降至最低,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但仍较治疗前水平低(均P<0.05).小剂量组患者外周血LY水平在治疗第7天将至最低,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均P<0.05),在治疗第60天与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而外周血WBC及Neu在治疗第3天升高,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均P<0.05),在治疗第30天与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131I放射治疗DTC患者的近期外周血Neu及LY动态影响更小,应在临床实际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颈部转移与肺/骨转移131I治疗与全身显像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115例DTC患者,依据病理及影像学检查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和肺/骨远处转移组12例.在相关管理指标、131I清甲治疗、131I-WBS、年龄、病理类型、131I疗效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TC颈部转移中危组的TG、RAIU水平明显低于远处转移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SH水平明显高于高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Ab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31I治疗与治疗后全身显像,115例甲状腺癌发现肺转移9例、骨转移3例,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率为10.43%;在12例高危组患者中,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7/75例、年龄>45岁组发生肺转移2/4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9,P>0.05);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0例,年龄>45岁组发生骨转移3/4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10/9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远处转移2/2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05);颈部转移组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65.05%,远处转移组颈部甲状腺残留去除率为58.33%,两组去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11,P>0.05).症状改善在甲状腺癌肺转移经131I治疗后100%近期有效,在骨转移131I治疗后66.7%近期有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P >0.05).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肺/骨转移患者的诸多管理随访指标包括131 I全身显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积极用131I清甲治疗、清灶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愈甲状腺癌或缓解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年龄≥60岁DT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甲状腺球蛋白水平、131Ⅰ全身显像、胸部平片、胸部CT或肺部病灶病理确诊肺转移.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病灶数量、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老年DTC发生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72例老年DTC中,肺转移率为27.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是预测肺转移的显著性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是老年DTC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DTC肺转移发生率较高.肺转移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滤泡状癌、肿瘤直径≥4cm、甲状腺包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转移,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与随访. 相似文献
16.
17.
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株131Ⅰ照射后摄碘能力及特异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可出现失分化的现象,本文通过体外培养的甲状腺癌FTC-133细胞株在低剂量131Ⅰ照射后摄碘能力的变化及甲状腺细胞特异蛋白(NIS、RSHR、TPO、Tg)及其mRNA水平变化,初步研究131Ⅰ照射与甲状腺癌失分化的关系.方法:培养的FTC-133细胞株,用诊断剂量的131Ⅰ内照射(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测量细胞摄125Ⅰ能力的变化,并利用蛋白印迹法、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NIS、TSHR、TPO、Tg蛋白含量和定位,利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上述蛋白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131Ⅰ照射使FTC-133细胞摄125Ⅰ能力(cpm/min值)下降,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15μCi照射48h吸碘率下降最明显,下降率为34.6%(t=12.72,P<0.01),NIS、TSHR、TPO、Tg蛋白以及mRNA均下降,在48h下降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定位照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131Ⅰ照射可使FTC-133细胞摄碘能力下降,NIS、TSHR、TPO、Tg蛋白及mRNA水平下降,131Ⅰ照射可以使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出现分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及合并甲状腺外转移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常见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 对138例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合并甲状腺外转移的患者采用131I进行治疗,“清甲”、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或骨转移剂量分别为3.7GBq、5.55 GBq、7.4 GBq.结果 通过1~2次131I治疗,89例清甲患者中完全清除残留甲状腺者86例,完全清除率96.6%,不完全清除者3例.合并甲状腺外转移49例患者中,通过3~6次治疗后治愈或好转者43例.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应根据术后分期及复发危险度分层选择性应用131I进行清甲及对合并甲状腺外转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常见副作用相对较少,一般轻微可逆.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占全身各种肿瘤的1.2%~2.3%.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发生率达80%以上[1],目前131I治疗已成为DTC术后处治的重要手段[2].很多甲状腺患者对于疾病本身和大剂量放射性核素治疗缺乏认识和了解,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因此健康教育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观察131I治疗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外周血的影响。31例青少年(≤20岁,随访时间6~18个月)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剂量2.96~11.1GBq),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131I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随访末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G)及血小板(PLT)进行检测,对131I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服用131I治疗后1个月,患者PLT下降(P<0.01),WBC下降(P<0.05),RBC下降(P<0.05)、HBG降低(P<0.05),Neut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WBC、Neut、RBC、HBG及PLT均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大剂量组(7.4~11.1GBq)患者随访末外周血各指标均与首次治疗前水平无差异(P>0.05)。131I治疗青少年DTC,对外周血有一过性影响,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