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近视患儿62例;根据患儿屈光度数的不同分为2组:低中度近视组40例(低度近视20例+中度近视20例)、高度近视组22例。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测2组患儿的mfVEP,并分析其视网膜不同区域(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1环、2环、3环)mfVEP的P波振幅和潜伏期。结果与低中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组P波振幅在上方、鼻侧、颞侧、1环、2环区域均降低(均P<0.05),而在下方区域及3环区域无显著差异(均P>0.05);高度近视组在上方、鼻侧、颞侧、2环区域的P波潜伏期均较低中度近视组延长(均P<0.05),而在下方、1环、3环区域与低中度近视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儿的mfVEP的特征表现为P波振幅在多个区域较低中度近视下降,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对85眼高度近视进行的震荡电位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度近视震荡电位的总波幅及其他各小波的波幅改正常值明显降低,在揭示视功能损害方面,震荡电位的总波幅比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振幅及a波潜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的震荡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5眼高度近视进行的震荡电位分析的结果表明:高度近视震荡电位的总波幅及其他各小波的波幅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在揭示视功能损害方面,震荡电位的总波幅比视网膜电图的a波、b波振幅及a波潜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眼轴长度测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 收集不同程度近视患者55例(90眼),分为低、中、高度近视3组,同时选择正常对照组20例(30眼),分别进行眼轴长度测量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时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结果 低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出现区域性变薄(P<0.05),高度近视组的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P<0.01).高度近视的黄斑中心凹及鼻侧内圈的视网膜厚度较低、中度组未见明显变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的眼轴较正常对照组变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的眼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近视眼眼轴随近视程度的加深逐渐延长.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随屈光度的增加出现区域选择性变薄,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在旁中心凹区,而不是在中心凹.  相似文献   

5.
电生理诊断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不同空间频率记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图像视网膜电图(PERG)与视网膜-皮质时间(RCT),以发现其敏感的检测指标。方法:用6种空间频率检测11例(17只眼)可疑青光眼,21例(3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30例(60只眼)正常组的PVEP,PERG与RCT,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光眼组在低空间频率时(0.8cpd),与正常组相比,PERG的b波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长,振幅的异常率高于潜伏期的异常率。RCT异常率也在低空间频率最高。PVEP在早期青光眼中改变不明显,但可随防青光眼的病情变化。结论:只要采用适当的刺激条件,就可以用电生理检测出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电图明视负向反应(PhNR)的改变.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20例(40眼)分为高度近视1组(-6.00~-10.00 DS) 10例(20眼)和高度近视2组(-10.25~-20.00 DS)10例(20眼),同时选取正常成人10人(20眼)为对照组,应用重庆康华AVE8000视觉电生理仪检查PhNR.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在强度1(2.000e-1 cd·s/m2)刺激下振幅较强度2(2.000e-2 cd·s/m2)和强度3(2.000e-3 cd·s/m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刺激光强度下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佳刺激强度(2.000e-1 cd·s/m2)对高度近视1组和2组患者进行PhNR测试,高度近视1组与正常组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1组和对照组振幅较高度近视2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度数增加,其视网膜内层功能也受到损伤,PhNR可以作为高度近视眼内层视网膜功能检测的一个视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CS)改变。方法:高度近视组为30例患者60眼,年龄12~62(平均36)岁,屈光度为-6.00~-21.00D,平均-13.50D,最佳矫正视力≥0.8。与高度近视组年龄匹配的对照组30例60眼为视力正常患者,对照组裸眼视力≥1.0。高度近视组及对照组均无任何影响cs的眼疾,亦无其他可能会影响CS的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CS均由同一医师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高度近视眼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CS的检查可作为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的一种手段和指标。  相似文献   

8.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CDF)检测了23例高度近视眼、20例轻、中度近视眼的眼动脉、后睫状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与后睫状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轻、中度近视组降低。故而推断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退行性变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的关系。方法:将39例78眼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测。结果: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各证型组的P100潜时延长,与正常人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Ps波的改变基本随单纯期→增殖期的发展而减弱,增殖期趋向于熄灭,其中以血瘀气滞证偏多。结论:DR中医证型对P-VEP的潜时、波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F-ERG的b波波幅有一定影响,面中医证型各组间的b波无明显差异,血瘀气滞证对OPS波波幅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应用DGH-4000型眼部A型超声测量仪检测了72例近视眼及18例正常对照眼的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结果表明:晶体厚度与前房深度二项平均值近视祖均大于对照组,晶体厚度在轻、中度与高度近视相比及眼轴长度在轻、中、高度近视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由此,对近视眼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蓝—黄视野结合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较为客观敏感的检测方法.方法 选择53例53眼标准自动视野检查正常的可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30例60眼正常人进行蓝—黄视野检查结合图形视网膜电图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可疑青光眼患者中,B/Y视野检查31眼视野出现异常,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ERG检查眼的N95波潜伏期延长有明显差异,mf-ERG检查眼的N1P1N2波潜伏期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原发性青光眼早期发生,在眼底及普通视野未出现明显异常的患者,B/Y视野检查联合P-ERG,mf-ERG检查无疑是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经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A/B型超声和OCT检查确诊的42例78眼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黄斑劈裂组和非黄斑劈裂组的年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比较。观察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OCT扫描发现黄斑劈裂17例25眼(32.1%),其中黄斑劈裂合并黄斑前膜2眼,合并玻璃体牵拉2眼。有视物变形、暗影、视力下降等症状26例51眼高度近视发现黄斑劈裂14例22眼,无症状16例27眼发现黄斑劈裂3例3眼。年龄、视力、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对黄斑劈裂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多发生在黄斑中心凹,以外层劈裂多见,均累及2~4个象限不等。外层劈裂15眼,混合性劈裂10眼。外层劈裂可单独存在,中、外层劈裂及内、中、外层劈裂可共存于同一患眼。近视屈光度对黄斑劈裂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眼黄斑劈裂随访12~20个月,出现黄斑前膜2例2眼,2眼有玻璃体牵拉的黄斑劈裂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黄斑裂孔1眼。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定期OCT检查有助于黄斑劈裂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能明确黄斑劈裂发生的层次和清晰显示黄斑劈裂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青少年近视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改善视觉质量的重要方法。文中主要分析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为64例120只眼,年龄7~20岁,平均年龄(10.21±2.62)岁。屈光度为≤-6.00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角膜塑形镜组按屈光度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A组(≤-2.00D)36只眼;B组(-2.25D~-4.00 D)52只眼;C组(-4.25 D~-6.00 D)32只眼。对照组患者60例120只眼,为视力正常者,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0.43±3.01)岁,裸眼视力≥1.0。所有患者均行CS值测定,对各组患者空间频率、组间及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少年近视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②角膜塑形镜组的各亚组间仅在中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个不同屈光度的亚组戴镜后的CS值较戴镜前有提高,但与各空间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会造成全频区CS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近视屈光度与眼压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近视病人的屈光度与眼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选取门诊近视病人204例(380眼),年龄5~72岁,屈光度-0.50~-23.00D,对其眼压与屈光度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非近视组对照。结果:近视病人的眼压水平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近视组平均眼压较非近视组高约1.1mmHg,高度近视组较非近视组高约2.04mmHg。结论:近视病人平均眼压随屈光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中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分析60例近视患者的屈光度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脉络膜逐渐变薄;但是,中低度近视组相对于眼轴长的变化率比高度组更大一些。结论:近视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分析有助于判断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病变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眼底病变。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常早于视野和视网膜出现形态学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不同屈光度近视眼眼前节各部位进行测量,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564例(1128眼)按等效球镜分为A、B、C和D组(低度近视眼组、中度近视眼组、高度近视眼组和超高度近视眼组),分别测量眼前节各部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分别为43.31±1.35、43.71±1.34、43.77±1.50、43.85±1.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指标与屈光度变化无关。结论Pentacam测量可以全面、便捷、准确的分析眼前节,对于屈光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永爱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159-160
目的评价无症状高度近视眼眼底病变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387例无症状高度近视眼(≤-6.00D)(38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睫状肌麻痹验光和散瞳检查眼底。比较有眼底病变组和无眼底病变组之间年龄及屈光度的差异。结果387例患者中,男105例,占27.1%;女282例,占72.9%。平均年龄37.9岁,平均屈光度-10.15D。52眼检测到后极部有眼底病变,占13.44%,与元病变组比较,年龄及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1.5.183;P〈0.05)。239眼检测到周边部有视网膜病变,占61.76%,与无病变组比较,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0,P〈0.05),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3;P〉0.05)。结论无症状高度近视眼后极部及周边部病变发生率均较高,高度近视眼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研究167例(197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按眼轴长度分A组26-30 mm 124眼,B组≥30 mm 73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15,屈光度-8.00--24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植入折叠型IOL于囊袋内。术后随访1周-12月,观察与术后低视力有关的因素。结果: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A组124眼(94.4%),B组12只眼(16.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中1眼后囊破裂(0.5%),术后24 h一过性高眼压6眼,45眼(22.84%)后发性白内障,7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2眼视网膜脱离,25例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主要与眼底病变有关。术前精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中保持后囊完整,降低后性白内发障等并发症;术后早期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