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肾移植后的早期阶段,尤其是术后6个月以内,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受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其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靠临床经验进行.我们现报告2例成功治疗的肾移植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例1为男性,45岁,于2008年11月在外院接受肾移植,原发病为多囊肾、肾功能衰竭.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但受者一直持续低热,为37~38℃.在外院已行抗细菌和病毒治疗,效果不佳.2009年1月,受者出现发热加重,达39℃左右,一般情况变差,遂以"肾移植后2个月,反复发热并加重1周"收入我院.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Tac,6mg/d)+吗替麦考酚酯(MMF,1.5 g/d)+泼尼松(15mg/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的病因、临床诊断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的发生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 6例患者肾移植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Tac)+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以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或达利珠单抗进行免疫诱导.6例患者发生肿瘤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2~48个月,平均为26个月.除1例是在使用B型超声波复查时发现膀胱肿瘤外,其余患者均以间歇性血尿为首发症状,临床症状发生后通过B型超声波、尿找脱落瘤细胞、膀胱镜、输尿管镜、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及CT明确诊断,并经内窥镜下取材活检证实.6例患者均为非同时发生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非同时发生肿瘤的间隔期为1.5~15个月.每例患者均因肿瘤复发或新发而接受了2~5次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及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移植肾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及全尿道切除术.术后均通过膀胱灌注给予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等进行化疗.治疗效果满意,但复发率高.结论 肾移植术后并发的尿路上皮多器官癌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密切相关;并发自体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往往进展快,易扩散和转移,因此,应注重患者移植后的筛查,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慎重对待移植肾切除.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其中泌尿系肿瘤的发生率最高.199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完成肾移植2572例,其中24例(0.93%,24/2572)术后并发泌尿系肿瘤,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肾移植时年龄为(49.3±11.6)岁(24~68岁),术后首次诊断为肿瘤时年龄为(55.6±9.8)岁(32~70岁),肿瘤诊断距手术时间为2~180个月,中位数为54个月.尸体供肾22例,亲属活体供肾2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者16例,他克莫司(Tac)+ MMF+Pred者4例,CsA+硫唑嘌呤(Aza)+Pred者4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肺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肾移植术后肺炎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7d~2年3个月,其中术后1~4个月发病占75%(36/48)。重症肺炎12例(25%),4例(8%)在发病后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炎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突出,发热是最早或主要表现,有时是唯一的表现,部分病例有干咳、咯黄白色黏液痰,混合细菌或真菌感染时痰量增多。肺部体征多不明显。移植3个月内以巨细胞病毒(CMV)肺炎为主,并常混合其他微生物感染,3个月后以细菌感染为主。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感染的患者,只给予麦考酚吗乙酯(MMF)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减量。2008年6月以后,诊断肺部感染的患者,确诊后完全停用MMF和CNI减量。3例患者使用免疫球蛋白500mg/(kg.d)。酌情使用甲泼尼龙20mg或40mg,每日2次。在无确切临床病原学资料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联合治疗。病原学明确后,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43例(90%)治疗有效,3例转外院,1例并发脑出血放弃治疗,1例死于急性呼吸衰竭。结论肾移植受者肺炎起病大多隐匿,病程进展快。病原体以CMV和细菌为主,多表现为多重感染及重症肺炎。肾移植术后第1~4个月是肺炎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时期。及时调整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明确肺部感染的病原体,采用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有助于提高肾移植术后肺炎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妊娠对肾移植患者及胎儿的影响以及妊娠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4例次肾移植术后妊娠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女性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妊娠4例次,1次因移植肾失功人工引产,二次肾移植后再次妊娠.移植术后至妊娠前2例患者应用环孢素(CsA)+麦考酚吗乙酯(MMF)+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原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1988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2016例,其中3例患者移植术后并发原肾恶性肿瘤,对这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3岁。肾移植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免疫抑制剂(CNI)+麦考酚吗乙酯(MMF)或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1个月内移植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发生恶性肿瘤距肾移植术后时间分别14个月、16个月和54个月。首发症状分别为腰部疼痛1例、无痛肉眼血尿2例。3例患者均采用肾癌根治手术,病理结果分别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并黏液性脂肪肉瘤1例、血管肉瘤1例和透明细胞癌1例。在保证移植肾功能的情况下均调整了免疫抑制剂用量。随访发现前2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确诊半年内死亡,最后1例长期存活。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原肾发生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上以肾癌根治术为主,术后保证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辅以其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去利福平抗结核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肾移植术后结核菌感染的发生时间、部位及治疗方法.结果 结核菌感染发生于术后1.5~17个月,其中3例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7例发生于术后1年内,仅2例发生于术后1年以上.发生肺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1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异胭肼(INH)、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的四联方案治疗9~12个月,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其中有5例患者疗程结束时结核病灶吸收,临床治愈,尚有4例患者仍在随访中.结论 肾移植受者是结核菌感染的高发人群;足量、全程的去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患者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并发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肾移植后发生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 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为 0 .39% (9/ 2 30 0 ) ,占所有肿瘤的 1/ 3(9/ 2 7) ,其中肾细胞癌 1例 ,双侧肾盂癌 2例 ,单侧肾盂癌 3例 ,输尿管癌 1例 ,膀胱癌 2例 ,发病年龄 (5 7.5± 5 .6 )岁 ,发病时间为移植术后 (5 8± 18)个月 ,6例免疫抑制治疗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泼尼松 ,3例使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 8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 ,1例在根治手术后不久并发脑溢血死亡。结论 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是肾移植术后的一个重要并发症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对无痛性肉眼血尿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治疗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患者17例(22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4岁(25~64岁).ONFH按ARCO标准分期,Ⅱ C期1例(1髋),ⅢB期2例(3髋),ⅢC期4例(5髋),Ⅳ期10例(13髋).除4例患者THR术前1~5个月停用激素外,其他患者围于术期和术后均维持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术前接受血液透析时间平均为16个月(0~87个月),肾移植术至接受THR的平均时间为3.4年(1.5~6年).全部采用非骨水泥THR,Versys股骨假体和Trilogy髋臼假体各5髋,Zweymuller股骨假体和EP-FIT髋臼假体各17髋;金属头对聚乙烯臼13髋,陶瓷头对陶瓷臼9髋.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年(11个月~5.1年).Harris评分为优15髋(68.2%),良7髋(31.8%);从术前平均(41.3±6.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2±7.1)分.术后并发症有切口浅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异位骨化1例,假体不稳定1例.结论 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可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不影响假体的早期稳定性,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对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和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 年1 月到2012 年6 月等待肾移植的7 123 例尿毒症患者资料,根据术前PRA 水平的不同分为5 组:A 组6 124 例,PRA 阴性;B 组160 例,PRA <10%;C 组261 例,PRA 10%~29%;D 组374 例,PRA 30%~80%;E 组204 例,PRA >80%.比较5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5 组患者中接受肾移植者的术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情况,术后患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术后1 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以及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慢性排斥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 组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比例为31.9%;随着PRA 水平升高,患者接受肾移植比例显著下降,E 组接受肾移植比例最低,为7.3%(P<0.05).在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随着PRA水平升高,HLA 错配数显著降低.A 组和B 组术后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 组(均P<0.05),各组DGF 和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 组的移植肾存活率优于E 组(1 年96.4%比89.5%,5 年76.8% 比63.4%,10 年59.7% 比47.3%,均P<0.05),术后1 年eGFR 水平也优于E 组(66.7 mL/min 比45.3 mL/min,P<0.05),但各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PRA 水平越高,肾移植接受率越低,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风险越高,移植肾的长期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在肾移植后近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使用不同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的50例肾移植患者资料,应用环孢素A(CsA)+西罗莫司(SRL)+泼尼松(Pred)的18例患者为实验组,应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及血脂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发生排斥反应2例,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1.1%;对照组为7例,发生率为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肾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6个月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实验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后近期采用CsA、SRL和Pred联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抑制效果。显著减少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但高脂血症是SRL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并发移植肾及输尿管结石文献报道不多 ,我院近 1 0年来收治这类患者 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2 3~ 46岁。术中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 ,术后使用泼尼松加环孢素A加硫唑嘌呤 (或霉酚酸酯 )三联免疫抑制剂。发病时间为术后 4个月~2年 3个月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6岁,因肾移植术后10年余,发现腹部包块2个月于2008年1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行肾移植术,术后常规口服泼尼松(7.5 mg/d)+环孢素A(200 mg/d)+硫唑嘌呤(100 mg/d)抗排异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血脂异常的趋势、相关发病因素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2008年间在北京地区8所医院肾移植中心接受肾移植的1032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以及术后1、3、6和12个月的血总胆同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的变化趋势,按时间段分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组血脂异常的差异,免疫抑制剂对血脂的影响,以及血脂异常对血肌酐的影响.结果 除HDL-C以外,其他3项在第1年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尤以LDL-C和TG升高最为突出,TC和LDL-C异常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P<0.01).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对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小于环孢素A(P<0.05).1年时降脂治疗与未治疗者之间血肌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经降脂治疗的受者中,术后1个月TG高于正常者,其1年时的血肌酐明显高于TG正常者(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后血脂异常较为常见,个别指标术后1个月时即升高,并持续至1年;血脂异常与年龄呈正相关;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剂组合对血脂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供、受者术后的肾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方法 以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受者52对、接受尸体肾移植的受者56例以及随机抽取的同期健康人60名为研究对象.于移植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临床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供受者的关系等以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量表.结果 供者术后3个月及1年的血Cr和24 h尿蛋白均高于术前,但未超过正常范围.供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血Cr、GFR和24 h尿蛋白与健康人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及1年的血Cr与BUN均低于相应时间点的尸体肾移植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者术后3个月及1年的生活质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1年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及1年的生活质量与相应时间点的尸体肾移植受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体供肾移植供者在切除肾脏后肾功能未见减退,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受者术后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尸体肾移植受者.  相似文献   

16.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由于肾移植受者使用了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其免疫功能下降,潜伏的巨细胞病毒(CMV)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治疗,会导致严重的CMV病,病死率达80%以上.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的受者中,术后共有24例并发CMV性肺炎.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的发病及诊治特点. 方法 1991年1月至2007年4月行肾移植手术2333例,术后发现结核病37例,经病理学和(或)影像学检查确诊肺外结核者19例(51%).其中累及移植肾5例、脑膜4例、胸膜4例、淋巴结3例、软组织2例,喉、肝、胸椎、肠道各1例,同时有2个肺外部位受累者3例.发病高峰期为术后1年(53%).治疗方案主要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组合,疗程6~25个月. 结果 14例经抗结核治疗痊愈,随访1~161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5例患者治疗无效,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6%).抗结核治疗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42%),肝功能损害4例(21%). 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发生率、病死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注意兼顾抗结核与抗排斥反应2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儿童肾移植受者术后应用以他克莫司(Tac)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的体会.方法 35例受者,年龄为(12.4±1.5)岁(10~18岁),均接受成人尸体供肾,其中33例为首次肾移植,2例为再次肾移植.所有受者肾移植后均采用Tac、霉酚酸酯(MMF)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内、3~6个月、6~12个月时Tac的用量分别为0.15~0.32 mg·kg-1·d-1、0.12~0.15 mg·kg-1·d-1、0.07~0.11 mg·kg-1·d-1,Tac浓度谷值分别为(10.5±1.4)μg/L、(8.5±0.8)μg/L、(7.2±0.5)μg/L.35例中,18例术前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结果 术后移植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7.1%、93.9%,受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4.1%、90.9%.术后第1年受者的体重增加了(6.6±2.2)kg,身高增加了(3.7±1.1)cm.术后共有7例(20.0%,7/3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均逆转.其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11例(31.4%),高血脂5例(14.3%).药物性肝损伤4例(11.4%),肺部感染4例(11.4%),骨髓抑制2例(5.7%),糖尿病2例(5.7%),单纯性疱疹1例(2.8%),受者均无牙龈增生及多毛症.结论 儿童肾移植受者采用Tac、MMF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有效,应注意Tac和激素的用量和用法.术前行免疫诱导治疗对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20.
杜乐燕  施冰芳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33-734
肾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感染 ,特别是巨细胞病毒性肺炎 (cytomegalovirus pneumonitis,CMVP) ,可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我科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1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 CMVP病人 1 2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2例中 ,男 9例、女 3例 ,年龄 2 6~ 5 8岁 ,平均3 7.0岁。均因慢性肾衰竭而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术后 2~ 6个月发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顽固性低氧血症、咳嗽、咳痰或干咳。其中 9例病情危重 ,高热 (体温 9~ 40℃ ) ,呼吸极度困难 ,动脉血氧分压 (Pa 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