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治疗能用于治疗因炎症、损伤、年龄增长所致劳损及细胞凋亡引起的心血管疾吗?这可能又是医学界的一个里程碑。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成人多能干细胞可以生成多种组织,包括内皮和肌肉。最近表明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可分化为心肌,并改善心功能。这些事实为临床研发新药、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使临床上部分经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症状且无冠脉支架或搭桥指征的病人有了救治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从骨髓释放的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具有内分泌、血管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然而,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明显下降。这些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不仅受许多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影响,包括衰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如:运动、体质量、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着重讨论循环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并对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目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与外周循环或心脏缺血后内皮修复有关,但未见EPC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脑血管疾病患者的EPC水平。汇总有关EPC的计数报告,卒中患者(急性卒中:M=4.75,极差0~33;稳定卒中:M=7.25,极差0~43)和对照者(M=15.5,极差4.3~50)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并且与年龄无关。EPC水平与Fram-ingham冠状动脉风险评分(FCRS)显著相关(p=-0.349;P=0.002)。结论:与在心脏病中的作用相似,低EPC水平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的内皮前体细胞@Ghani U. @Shuaib A.$…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分离、诱导的方法,并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人内皮前体细胞的培养效果,为血管生成的细胞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人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于EGM 2MV中,4?d后,粘附细胞用Dil AC LDL和FITC UEA 1染色,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第4天到第7天,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粘附细胞表面标志CD34、CD31、KDR。结果:MNCs培养4?d后,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Dil AC LDL和FITC UEA 1双阳性的粘附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34、CD31、KDR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2.50±1.47)%、(5.72±1.66)%、(36.24±3.24)%。第5、6和7天,CD34和CD31阳性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45±3.97)%、(22.52±3.86)%,(14.13±2.79)%、(42.76±3.67)%,(21.14±2.91)%、(54.67±3.44)%。结论:外周血中确实存在EPCs,并且在体外能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34 与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 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CD34+/VEGFR-2+EPCs 水平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他汀类的非调脂作用.方法 选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12 例,按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7 例)、双支病变组(36 例)、三支病变组(39 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mg1/ 晚) 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 月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4+/VEGFR-2+ EPCs 在全血中所占的比例.结果 1) 瑞舒伐他汀钙片干预1 月后,血浆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P<0.001),甘油三酯(TG) 与干预前相比,呈下降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随着冠脉病变加重,外周血CD34+/VEGFR-2+EPCs 含量逐渐减少(P<0.05) ;3) 在冠状动脉同一病变程度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CD34+/VEGFR-2+EPCs 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提升外周血中循环内皮前体细胞的数量,有利于减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人骨髓内皮前体干细胞,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得到单个核细胞,再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得到内皮前体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通过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表达和透射电镜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后细胞贴壁生长,7~10 d形成集落或融合呈卵石形,免疫组化荧光染色后结果显示VEGFR-2, Ⅷ/vWF 阳性,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具有特征性的W-P小体.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条件培养可以从骨髓得到高纯度内皮前体干细胞,该细胞具有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能够分化成内皮细胞,在损伤内皮的修复和血管新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功能障碍启动白细胞黏附、脂质过氧化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一系列过程,内皮损伤和修复失衡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EPC的数量和功能能够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降低EPC水平,动物实验中给予EPC细胞治疗能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以EPC为基础的细胞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骨髓来源血管内皮前体细胞的培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骨髓单核细胞中是否存在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s),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增殖、分化是否受影响. 方法: 取SD大鼠股骨,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3组,接种在EC基础培养基上:A组,在培养液中添加VEGF, bFGF;B组,与人脐静脉细胞共培养;C组为对照组. 分别在培养的第3, 7, 11和15日时,将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总数、抗体标记阳性的细胞百分比. 结果: 培养7 d后,细胞逐渐成为梭形,呈现内皮细胞样的表现型,免疫荧光显示,细胞呈现Ⅷ factor relative antigen 及NOS3抗体阳性标记,说明细胞已分化为内皮细胞. 其中B组细胞总数、Ⅷ factor relative antigen 及NOS3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高于A, C组,有统计学差异(P=0). 结论: 骨髓细胞中存在EPCs,并可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可一定程度地弥补生长因子的缺乏,但无法替代添加VEGF和bFG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皆P<0.05),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或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关系,结果: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皆P<0.05),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或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吕淑芹 《河北医学》2004,10(10):957-959
获得性克隆增殖的肿瘤细胞.其生长、侵袭及转移的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实体肿瘤体积大于1—2mm,后,其生长和转移有赖于血管生成。通过新生成的血管,肿瘤组织解决了物质交换问题.而进行呈指数级分裂和侵袭转移。据报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机体最重要的自分泌生长因子,能特异结合于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内外都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本文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对VEGF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与胶质瘤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法检测59例初诊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ECs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后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变化与胶质瘤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负荷无关;治疗前后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变化在不同疗效、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1年生存率组有差异。结论提示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是评价胶质瘤近期和远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骞爱荣  赵俊生  商澎  赵建业  陈建  陈志南 《医学争鸣》2003,24(12):1100-110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0 2例人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为4 9.1%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VEGF表达还与胃癌浸润深度和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P <0 .0 5 ) ;VEGF表达阳性或MVD≥ 5 0的胃癌患者 5a生存率较低 (P <0 .0 5 )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具有修复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功能。近年来,EPCs被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就EPCs治疗糖尿病足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动员作用。方法:将16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和G-CSF组,每组8只。用药后1、2、3和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板中,培养3d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PE-CD34/FITC-CD1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和4周两组外周血EPC曲线:正常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3周检测血清NO及血脂,两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NO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对EPC有显著而持续的动员作用,该作用与血清NO无关。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肿瘤前体细胞克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R  Wu D  Huang J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56-358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循环血液中肿瘤前体细胞克隆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细胞培养体系对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中可能存在的肿瘤前体细胞克隆进行扩增与促分化,同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形态学观察及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14例无浆细胞污染的MM患者新鲜PBMNCs样本以小淋巴样细胞为主。培养第3天时,可见较多增殖十分活跃成簇生长的免疫母细胞样B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38%±14%,胞浆Ig阴性,浆细胞相关抗原CD38阳性,未见形态学典型的浆细胞。培养第6天时,培养物中则以典型的浆细胞团生长为主,占有核细胞的58%±8%。这些浆细胞高表达CD38抗原以及与原患者骨髓瘤细胞一致单克隆性胞浆Ig。结论MM患者PBMNCs中含有高增殖潜能的肿瘤前体细胞克隆,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为骨髓瘤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在抗原表达、细胞形态、增殖潜能和体内外血管生成方面的异同点.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 细胞在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直到晚期克隆出现. 同期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比较.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体外培养细胞的群体倍增次数确定细胞增殖潜能,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结果:EPC在培养21~28 d出现,表现出典型的内皮细胞"铺路石"外貌. 与HUVEC相比,EPC表达高水平的CD36和KDR(EPC vs HUVEC, P<0.01),但表达CD146,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在两种细胞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 体外培养100 d,EPC和HUVEC分别传代46次和25次,只有EPC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 结论:人外周血来源的EPC虽然具备成熟内皮细胞的表型和形态特点,但仍保留干/祖细胞的完整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血管内皮细胞密切相关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在肿瘤机体内明显增高,其水平和活性与肿瘤的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因此,这些细胞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及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