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证实维生素D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具有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维生素D的作用通过维生素D受体来实现,现已知维生素D受体基因存在变异,而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作用。本文拟就维生素D 及其受体基因变异与动脉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了348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男女居民的VDR基因型,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了其中202例骨密度。结果:348例研究对象中bb型占81.9%,Bb型占18.1%,未见到BB型。b等位基因在本组人群中分布 高达90.0%。男女性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无明显区别(P>0.5)。比较这两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只有女性在华氏三角区部位显示出Bb型比bb型有较高的BMD,在其余部位,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两组基因型的BMD均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36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166例(病例组)及健康志愿者200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 -1 - 362位点的多态性,并进行MCP -1基因分型.[结果]MCP -1 - GG、GC、CC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1%、42.8%、39.2%和25.5%、48.0%、26.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 -1 - CC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78,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96~1.992.[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 -1 - 36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受体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251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04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1-2518位点的多态性,运用R×C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计算各比值比(0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334例,健康志愿者336例.MCP-1-2518GG、AG、AA 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7.1%、50.3%、12.6%和25.6%、54.2%、20.2%,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1-2518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脊柱结核人群中显著增高.MCP-1基因-2518 G/A多态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为62.3%和37.7%,在对照组为52.7%和47.3%,两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518G等位基因与脊柱结核发病相关,其OR值为1.483,95% CI为1.193~1.844.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1 2518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均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 ,VD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法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检测30例PHPT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VDR基因型。结果 VDR基因型在PHPT患者中的分布为BB型0例,Bb型1例(3.3%),bb型29例(96.7%);正常对照组BB型2例(3.3%),Bb型11例(18.4%),bb型47例(78.3%)。PHPT患者与对照组BB,Bb,bb基因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HPT与VDR基因多态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G)BsmⅠ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探讨不同种族前列腺癌发病的基因差异。 方法 :收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 10 3例前列腺癌病人及10 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检测VDRG第 8内含子BsmⅠ多态位点 ,并对该位点SNP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BsmⅠ 多态位点bb、Bb、B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北方地区汉族前列腺癌病人及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92 .2 3%、7.77%、0和 94.34 %、5 .6 6 %、0 ;等位基因B、b分别为 3.88%、96 .12 %和 2 .91%、97.0 9%,而与高发病人群的分布相比有显著不同。 结论 :VDRGBsmⅠ多态性在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与前列腺癌无相关 ,其分布与高发病人群有明显差异 ,提示VDRGBsmⅠ多态性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白癜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白癜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749例白癜风患者和763例健康人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白癜风患者维生素D受体BsmI、ApaI、TaqI位点基因型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bb、aa、tt基因型在白癜风患者中频率较高,FokI位点基因型的分布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单倍体型分析表明FokI位点和BsmI位点,BsmI位点和ApaI位点,BsmI和TaqI位点,ApaI位点和TaqI位点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白癜风患者中fbAT、FbAT和FbaT单倍体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白癜风有明显的相关性。携带维生素D受体基因纯合子bb、aa或tt基因型可能会增加对白癜风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随年龄增加患病率不断提高的全球性骨骼疾病,主要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双重作用的控制,它所引起的最恶性的结果是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增加此人群的死亡风险。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在调节骨代谢和调控钙稳态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有许多研究对VDR基因多态性和OP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探究,但研究结果往往具有较大争议。因此,该文以探究亚洲人群VDR基因多态性与发生OP的联系为目的,从ApaⅠ位点多态性、BsmⅠ位点多态性、TaqⅠ位点多态性以及FokⅠ位点多态性与OP相关性4个方面作综述,并根据国内外各研究结果以及相关位点的位置特征进行总结,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如何筛查亚洲OP易感人群及制定相关预防、治疗OP的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G)BsmⅠ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探讨不同种族前列腺癌发病的基因差异。 方法 :收集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 10 3例前列腺癌病人及10 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HPLC)检测VDRG第 8内含子BsmⅠ多态位点 ,并对该位点SNP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BsmⅠ 多态位点bb、Bb、BB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北方地区汉族前列腺癌病人及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92 .2 3%、7.77%、0和 94.34 %、5 .6 6 %、0 ;等位基因B、b分别为 3.88%、96 .12 %和 2 .91%、97.0 9%,而与高发病人群的分布相比有显著不同。 结论 :VDRGBsmⅠ多态性在低发病的中国汉族人群与前列腺癌无相关 ,其分布与高发病人群有明显差异 ,提示VDRGBsmⅠ多态性可能是前列腺癌发病种族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了解哈尔滨地区部分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BsmⅠ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98例研究对象按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分2组,骨量正常组:48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50人。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8例受试者VDRBsmⅠ基因型。测试受试者腰椎2~4(L2-4),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Wards三角、桡骨远端(Radius)5个部位骨密度(BMD)。结果骨折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试者VDR基因型未发现BB型,检出Bb型16人,占16.3%,bb型82人,占83.7%。b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8%、8.2%,Bb、bb两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VDR两基因型与各部位BMD之间,虽然在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和桡骨远端等4个部位Bb基因型比bb基因型的BMD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组哈尔滨地区人群VDR基因型分布以bb型、Bb型为主,VDR基因BsmⅠ多态性与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四种民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与骨密度和骨量密切相关。但是它在不同人群和种族中的分布仍有差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对我国179名汉族、122名维吾尔族、63名哈萨克族和112名蒙古族健康绝经后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69.67%、38.1%和50%,上述四种民族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1%、6.35%和4.46%,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种比较,VDR基因型相差不显著。结论 我国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这种种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中国核心家庭女性峰值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市401个由汉族父母双亲和至少一个健康女儿(年龄在20~40岁)组成的核心家庭。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女儿腰椎1~4和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总髋部及Ward’s三角的BMD值(g/cm^2)。PCR-RFLP方法分析所有研究对象VDR基因ApaⅠ多态性。用协方差分析(ANCOVA)和数量性状位点传递非平衡测验法(QTDT)对ApaⅠ多态性与BMD进行相关、连锁和相关模型下的连锁分析。结果 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ANCOVA显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女性腰椎峰值BMD相关(P=0.047);QTDT分析未发现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的相关和连锁。结论 本研究提示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上海市女性峰值BMD值变异无关联和连锁。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不是上海市汉族女性峰值BMD值变异的数量性状位点。  相似文献   

14.
We determined vitamin D receptor (VDR) gene alleles (based on the BsmI restriction site polymorphism), duodenal mucosal receptor density, bone mass at spine and total body, and body size in 32 healthy premenopausal females. While we foun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ele and receptor density in duodenal mucosa, 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at both spine and total bod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VDR gene alleles. BMC was highest for the bb allele, lowest for BB, and intermediate for Bb. A similar association was noted between allele and body size variables, particularly weight. When BMC was adjusted for body weight, the association with VDR polymorphism disappeared. The VDR gene polymorphism may be affecting bone mass not through classical nutritional mechanisms (e.g., intestinal calcium absorption), but through an influence on body siz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receptor,VDR)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山东半岛地区155例骨质疏松患者和113例对照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及〈65岁骨质疏松组同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女性及≥65岁骨质疏松组同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65岁女性骨质疏松组aa基因型与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对照组。结论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65岁及以上女性a等位基因是易感基因,aa基因型个体存在易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中国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方法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3月,从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相关性的文章。采用NOS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评估关联强度。根据是否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20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包括4 468例病例和4 988名对照。在等位基因模型中,rs7975232和rs1544410的合并OR估计值分别为1.09(95% CI:0.84,1.39,P=0.524)和0.9(95% CI:0.57,1.43,P=0.659),尚未发现两个位点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在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共显性模型中,结果均未显示二者的相关性。 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rs7975232和rs1544410)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风险之间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