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轮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做重睑成形术切口,于皮肤与眼轮匝肌间向上分离达眉上缘,再于眼轮匝肌深面、眶隔浅面向上分离达眶上缘;根据睑板宽度及弧度设计眼轮匝肌瓣,向下推进固定在睑板前方,悬吊上睑。结果15例24只眼重度上睑下垂者术后效果均较满意,睑缘外形匀称优美,眼睑闭合功能良好,无并发症。不足之处是,向下注视时有上睑停滞现象。结论眼轮匝肌瓣悬吊手术操作简单,手术野显露良好,固定牢靠,张力适当,不易复发;无需做额肌纵切口,不损伤眶上血管神经束及面神经额支,不减弱额肌的收缩力,是一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改良额肌筋膜瓣矫治中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额肌筋膜瓣经眼轮匝肌与眶隔膜间转移治疗中、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常规重睑切口,经眼轮匝肌下分离、松解,制成眼轮匝肌额肌筋膜瓣后,缝合于睑板中份.自2002年3月至2009年10月,治疗了30例(48只眼)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结果 术后经6-12个月的随访,30例患者的48只眼均闭合自如,外形满意,重睑弧度自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改良额肌筋膜瓣经眼轮匝肌与眶隔膜间转移修复中、重度上睑下垂疗效可靠而有效,术后眼睑动静自如、形态逼真、无臃肿、上睑缘无成角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减少额肌损伤,保证额肌瓣的收缩力,提高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 重睑成形术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眼轮匝肌。于眼轮匝肌深面向上直接分离额肌深层,然后再于眶缘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进入额肌浅层分离达眉上1.5~2cm,纵行切开肌瓣两侧,外侧应为内侧的1/3。结果 临床应用治疗38例59只眼,除1例因外伤致左眼上睑下垂,术后效果欠佳外,其余37例58只眼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本法减少了额肌瓣外侧血管神经损伤,由于增加蒂部宽度,增强了额肌瓣的收缩力。适用于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梯形额肌瓣转移治疗上睑下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方法 弧形切断额肌形成梯形额肌,经修剪成上窄下宽的梯形额肌瓣,经上睑眼轮匝肌下转移,使梯形额肌瓣下缘与睑板广泛接触并缝合。结果 16例24只眼,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满意,睑缘外形匀称,上睑闭合良好,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 梯形额肌瓣转移,与睑板缝合牢固,有利于额肌瓣收缩上提眼睑,尤适用于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额肌瓣悬吊术矫治上睑下垂,特别是重度上睑下垂的损伤更小,更符合生理功能。方法:根据上睑解剖特点,改进传统的额肌瓣,术式的关键是额肌瓣在眼轮匝肌的深面与眶隔之间分离。结果:临床应用矫治上睑下垂51例63只眼,经过2周至1年的随访,除1只眼过度矫正,14只眼略显矫正不足外,其余48只眼睑裂正常,睑裂弧度自然,术后闭目不全现象3个月后逐渐消失。结论:该术式操作方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可靠持久。  相似文献   

6.
切除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在肿泡眼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尹飞  于加平  蔡茂季  曾金鉴  王乂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43-444,i0006
目的:通过对眼轮匝肌下脂肪垫(SOOF)的解剖观察,探讨其部分切除在肿泡眼重睑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5例肿泡眼施行切开重睑术,在常规切除肥厚的眼轮匝肌和膨隆的眶隔脂肪以减轻上睑臃肿的同时,去除部分上睑外侧肥厚的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结果:临床解剖观察表明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在肿泡眼眼睑中较丰富,它位于眼轮匝肌下,覆盖在外侧眶缘上,向外伸展指向眉弓的末端,在眼睑的眶外缘形成檐盖状膨隆,该脂肪垫在上睑外1/3处肥厚更明显,组织较致密。肿泡眼患者重睑术中适当去除部分肌下脂肪垫后上眼睑变薄,重睑弧度自然,形态逼真。术后随访3个月~1年,均获满意效果。结论:只要熟悉眼睑的解剖层次,并谨慎操作,术中适当切除该脂肪垫,可明显提高肥厚眼睑重睑后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7.
单睑常见于亚洲人,其病理解剖基础为提上睑肌不能与上睑皮肤形成有效粘连.表现为皮肤较厚、眼轮匝肌肥厚、提上睑肌力不足、眼睑臃肿、运动呆板等,影响美观[1].上述问题采用重睑成形术修复,即使切除部分眼轮匝肌和眶隔脂肪,有些患者仍然存在内眦赘皮,并且外眦部的重睑线松弛下移,影响重睑形态.自200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对266例患者通过充分松解或切除眼轮匝肌内、外眦异常附着点和眶隔筋膜组织,增强上睑提肌上提的力量,减轻眼轮匝肌对重睑皱襞的压制效应,改善了内、外眦部的重睑弧度,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改良额肌瓣矫治重度上睑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额肌筋膜瓣悬吊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术式.方法 针对其操作较复杂损伤额肌瓣生理功能而影响手术效果的特点,改良形成了额肌眼轮匝肌瓣直接缝合于睑板上缘的提上睑肌腱上联合手术.结果 本组36例,51只眼,术后随访了25例1~2年,33只眼矫治满意,平视时上睑缘在瞳孔上缘,重睑弧线自然流畅,睑裂闭合良好.2只眼矫治略显不足,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额肌眼轮匝肌瓣,提上睑肌联合手术,操作简易,创伤小,保证了肌瓣的收缩功能,维持了上睑原有的生理结构状态,使上睑缘整齐自然,无成角畸形、内外翻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9.
上睑瘢痕性睑内翻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合并明显的上睑下垂.上睑下垂是由于眼睑皮肤、眼轮匝肌松弛,眶隔薄弱,眶脂肪向前突起,眼睑呈袋状外貌[1].笔者自1989年5 月至1998年10月,先后为19例(38眼)上睑瘢痕性睑内翻合并上睑下垂的患者行上睑睑板楔形切除(Hotz氏术)合并上睑皮肤松弛切除及上睑部分眶脂肪切除术,在矫正上睑睑内翻同时又起到眼部美容作用,大部分病例随访半年至3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法重睑成形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笔者医院接受重睑成形术的103例就医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术式不同分为传统组(n=51)、改良组(n=52)。传统组采取皮肤-提上睑肌固定法重睑成形术,改良组采取改良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法重睑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美观满意度、重睑线宽度变化幅度、眼睑肿胀评分、提上睑肌肌力。结果:两组围术期出血量和术后切口Ⅰ级愈合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重睑线宽度变化幅度、眼睑肿胀评分较传统组低,且术后1个月、3个月眼睑肿胀评分低于传统组,术后1、3、6个月提上睑肌肌力较传统组高(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美观满意度为94.23%,高于传统组的78.43%(P<0.05)。结论:临床采用改良眼轮匝肌-提上睑肌固定法重睑成形术既可缩短手术用时,又可减少就医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上睑肌肌力,降低重睑线宽度变化幅度、眼睑肿胀...  相似文献   

11.
眼睑成形术是亚洲流行的整形外科手术之一,部分上睑臃肿患者去除冗余眼轮匝肌和眶隔脂肪后,上睑臃肿外观并未改善,结合上睑解剖,发现该类患者往往是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肥厚导致。虽然单纯ROOF切除或ROOF联合眶隔脂肪切除在重睑术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缺乏对解剖的深入研究。现对ROOF解剖学、组织学、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联合唇黏膜移植在上睑全层缺损重建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上睑全层缺损范围为84~154 mm2的病例进行眼睑重建.手术于平行睑缘5 mm切开全层眼睑,在缺损的眼睑后层植入脱细胞真皮和中厚唇黏膜.分离眼轮匝肌覆盖眼睑后层植片,再在眼轮匝肌肌瓣上移植一游离皮片.术后疗效按4级分类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眼睑闭合时可遮盖角膜,睁眼时睑裂高度为8~12 mm,提上睑肌功能大于8 mm,睑缘弧度形成良好,与眼球表面紧密贴合.烧伤引致的3例患者,眼睑重建术后出现轻度的上睑退缩,但并未观察到暴露性角膜炎的症状.术后平均随访的8~24个月,没有并发症发生.术后按4级分类标准评价,结果9例优,4例良.结论 应用脱细胞真皮复合移植重建上睑全层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重睑成形术后重睑过宽粘连畸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重睑成形术后重睑过宽粘连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 重新设计重睑线宽度为6~8 mm,去除上睑瘢痕性皮肤1~2 mm,彻底松解局部粘连,利用眶隔脂肪瓣,邻近眼轮匝肌肌瓣、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及脂肪颗粒注射,充填上睑凹陷粘连区,重新缝合.结果 共修复16例患者20侧上睑,其中利用上睑眶隔脂肪瓣修复2例2侧,眼轮匝肌肌瓣修复3例4侧.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修复8例10侧,脂肪颗粒注射充填3例4侧.术后随访12例,10例14侧医患双方满意,2例2侧患者可以接受.结论 利用眶隔脂肪瓣、眼轮匝肌肌瓣、眼轮匝肌下脂肪垫、脂肪颗粒注射充填修复重睑过宽粘连畸形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以来 ,我们在额肌筋膜瓣悬吊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共治疗上睑下垂 5 7例 10 3只眼 ,随访 1~ 6年 ,效果满意。1 手术方法1 1 术前检查 术前测定上睑提肌功能及额肌肌力。本组额肌动度在 (10 5± 1 4 )mm。另外还需观察眼球动度 ,如上直肌功能差 ,术后易发生暴露性角膜炎。术前 2d抗生素眼药水清洁结膜囊。1 2 手术步骤 沿重睑线切开 ,切除 1条眼轮匝肌 ,显露睑板下缘。沿切口上缘皮下组织与眼轮匝肌之间向上潜行剥离 ,找到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横行切开 ,在肌下疏松间隙向眉部分离 ,至眶上缘再沿骨膜面充分游离约 1 0~ 1 5…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偶可见于两侧.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面部发展.面肌痉挛大多源于桥小脑角处面神经根部受血管压迫所致,非血管所致的面肌痉挛报道较少.我们2008年4月~2013年2月对4例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全程使用神经内镜进行减压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及美学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上睑凹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眼睑肌瓣矫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重睑线自然流畅,上睑凹陷明显改善,美学效果显著提高。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美学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进额肌悬吊手术环节,以提高上睑下垂手术效果,增加层次感和稳固性。方法:分离睑板前眼轮匝肌成一条内外眦相连,中部游离的眼轮匝肌条,待额肌瓣与睑板缝合固定后,眼轮匝肌条压覆于重睑线上方的额肌瓣上,再缝合皮肤切口。结果:本组病例共39例,年龄3~37岁,男性20例,女性19例,均未出现睑内外翻和睑缘切迹,“闭合不全”和“睑停滞”现象得到减轻和较快恢复,眼睑有张力,外形效果好,层次感明显。结论:眼轮匝肌桥形皮瓣应用于额肌悬吊术治疗上睑下垂,可提高手术效果,助于减轻或克服某些睑位和睑形异常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眼睑痉挛是指眼轮匝肌的痉挛性收缩,是一种不随意的不断重复的闭眼,甚至睁眼困难,部分患者伴有面部肌痉挛,口角抽搐,影响正常生活。口服药物及封闭等方法疗效不理想。我院于2006年开始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和面肌痉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40例(男116例,女324例),年龄45~71岁,病程3个月~7年,均为门诊就诊患者。其中双侧眼睑痉挛291例,单侧眼睑痉挛23例,面肌痉挛126例。多数曾封闭(利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上穹窿Check韧带悬吊法上睑下垂矫正术后提升睑板的原理机制。方法对10具中国成年人新鲜尸体共20眼截取眼眶标本,分别在模拟生理状态下、建立上睑下垂模型状态下和上穹窿Check韧带悬吊法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状态下,观察上直肌、上睑提肌收缩情况,并测量各种情况下上睑提升的幅度。结果在生理情况下,提升眼睑的主要动力源在于上睑提肌,而上直肌对眼睑也能够提供一个小幅度的提升;在上睑下垂模型中,上睑提肌与上直肌提升眼睑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弱,而二者在此状态下对眼睑提升的作用接近;对上睑下垂标本进行Check韧带悬吊后,眼睑于术后即刻提升,且上睑提肌能够在更短的收缩状态下提供与生理情况下一样的睑板提升量,同时上直肌的功能也得到了加强。结论模拟上穹窿Check韧带悬吊法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眼睑提升的机制是由静态悬吊力量与肌肉收缩动态悬吊力量两部分组成。且在上睑提肌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术后动态悬吊的主要力量由上睑提肌收缩所提供,上直肌基本不提供额外的动力;当上睑提肌功能为中等或较差时,术后动态收缩力量以上睑提肌或上直肌力量较强者为主,次者为辅;当上睑提肌功能完全丧失时,手术后仅能依靠上直肌收缩来动态提升睑板。故在临床中对具有不同肌肉功能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陈光宇  范飞  李森恺  徐军  乔群  周刚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7):556-556,I005
颞区是面部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供区。已有多位作者报告应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鼻缺损以及面颊部缺损取得满意的修复效果[1 4] 。我们对本院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5月期间应用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的 6 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并提出两种新的临床应用方法。1 临床资料 :我院应用此技术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6 2例 ,缺损部位包括上睑、下睑、鼻尖、鼻背、鼻翼、面颧部等 ,造成缺损的原因有外伤、烧伤、肿瘤、感染和先天性因素 ,手术效果令人满意。眼轮匝肌呈扁平状 ,该肌及其之上的皮肤血供丰富 ,它的一部分可用作皮瓣的蒂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