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MHC-Ⅰ链相关基因(MHC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s,MIC)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HLA-Ⅰ类区域.但这些基因的组成、表达和产物不同于HLA-Ⅰ类基因.MIC的编码蛋白被认为是上皮细胞应急(stress)状态的标志,并作为激活NK细胞受体(NKG2D)的配体.目前,已有MIC蛋白与NKG2D结合的分子模型报道.尽管MIC的相关功能和多态性的意义并没有被完全阐明,MIC的高可变性和高多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1].下面就MIC的表达、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座位、基因多态性和与疾病的关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MHC-Ⅰ链相关基因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MHC I链相关基因 (MHCclassIchain relatedgenes ,MIC)位于第 6号染色体短臂HLA Ⅰ类区域。但这些基因的组成、表达和产物不同于HLA Ⅰ类基因。MIC的编码蛋白被认为是上皮细胞应急 (stress)状态的标志 ,并作为激活NK细胞受体 (NKG2D)的配体。目前 ,已有MIC蛋白与NKG2D结合的分子模型报道。尽管MIC的相关功能和多态性的意义并没有被完全阐明 ,MIC的高可变性和高多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1] 。下面就MIC的表达、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座位、基因多态性和与疾病的关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类MHC-I链相关基因(MHC class I chain-related genes,MIC)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LA-I类区域。但这些基因的组成,表达和产物不同于HLA-I类基因。MIC的编码蛋白被认为是上皮细胞应急(stress)状态的标志,并作为激活NK细胞受体(NKG2D)的配体。目前,已有MIC蛋白与NKG2D结合的分子模型报道。尽管MIC的相关功能和多态性的意义并没有被完全阐明,MIC的高可变性和高多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1]。下面就MIC的表面,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座位,基因多态性和与疾病的关联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裂解期蛋白BZLF1和BILF1是否能够抑制人B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表达。方法 用佛波酯(TPA)和丁酸钠(NaB)诱导Raji细胞促使EBV激活进入裂解期,用Western bolt检测EBV裂解期的标志物BZLF1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EBV进入裂解期后BZLF1和BILF1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Raji细胞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电穿孔转染质粒过表达BZLF1和BILF1蛋白及siRNA技术敲低BZLF1和BILF1蛋白表达后,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olt检测Raji细胞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结果 TPA/NaB能够诱导EBV激活进入裂解期,EBV进入裂解期后BZLF1和BILF1基因过表达。EBV进入裂解期以及过表达BZLF1和BILF1后,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特异性siRNA可以阻断BZLF1和BILF1对Raji细胞MHCⅡ类分子和MHCⅠ类分子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EBV裂解期蛋白BZ...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HCⅠ类分子Kb(Kb-EGFP融合蛋白),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方法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MHCⅠ类分子Kb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GFP-N1中EGFP分子的上游,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抗性重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重组分子的表达及胞内定位情况.结果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预期的重组质粒,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阅读框无误,转染COS-7细胞后的抗性克隆胞浆内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特征性地分布于细胞质膜,及核周、膜下的囊泡结构中.结论所构建的Kb-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后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特征性分布,提示该重组分子具有野生型MHCⅠ类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胞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HCⅠ类分子胞内动态分布及分子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和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MHCⅠ类分子K^b(K^b-EGFP融合蛋白),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方法 RT-PCR的方法获得小鼠MHCⅠ类分子K^b 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EGFP分子的上游,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抗性重组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重组分子的表达及胞内定位情况。结果 分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预期的重组质粒,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阅读框无误,转染COS-7细胞后的抗性克隆胞浆内可以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特征性地分布于细胞质膜,及核周、膜下的囊泡结构中。结论 所构建的K^b-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表达后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特征性分布,提示该重组分子具有野生型MHCⅠ类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胞内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HCⅠ类分子胞内动态分布及分子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和分子模型。  相似文献   

7.
CD1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1分子的抗原提呈是独立于MHCⅠ和MHCⅡ以外的途径,它在抗原的装载、胞内运输及其加工处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不同的物种可能有也可能没有CD1基因,体内存在CD1基因的生物所包含的CD1蛋白在数量和种类上也不尽相同。CD1蛋白与MHC分子的结构非常相似,然而二者识别结合的抗原物质却在生化性质及物理结构上有本质的区别。不仅CD1分子与MHC分子抗原识别机制不同,而且CD1家族内部各分子之间在识别脂类抗原时也有区别。CD1分子的组装和胞内运输路线和MHC分子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分子伴侣Tapasin是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的基因产物,和MHC-Ⅰ同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与MHC分子和多肽装配密切相关,是MHC-Ⅰ类分子与TAP之间的桥梁.Tapasin在抗原提呈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在介导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MHC Ⅰ类分子是启动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分子。当细胞遭受病毒感染或本身发生癌变,MHCⅠ类分子能结合病毒或癌变细胞蛋白降解形成的多肽,向CD8+T细胞报告病毒或者肿瘤的存在,从而促使其对异常细胞的杀伤。在此过程中,MHCⅠ类分子的胞内转运途径精密调控着免疫应答的效率,但目前对MHCⅠ类分子在胞内转运途径的机制了解不多。本综述就MHCⅠ类分子在内质网的组装、外运以及内吞后降解或再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机制做一阐述,并且介绍一些新发现的相关调控分子。  相似文献   

10.
经典MHCⅠ类分子是在免疫系统中被发现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蛋白。既往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神经细胞不表达经典MHCⅠ类分子。然而近年来发现其不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呈时空特异性表达并调节大脑发育和突触可塑性,且在众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异常表达并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全面理解MHCⅠ类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典的MHCⅠ类分子对内源蛋白的递呈途径被广泛接受。然而,无论人为或天然情况下都有MHCⅠ类分子对外源蛋白递呈现象的存在。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机理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并看好它在机体免疫和疫苗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鸡Ⅰ类抗原递呈分子亚单位和鸡恒定链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方法:RT-PCR获得鸡MHCⅠ类分子α、β2m亚单位,并进一步构建了能表达红色和绿色荧光蛋白的α、β2m亚单位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法与能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的Ii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Ii与MHCⅠ亚单位的细胞定位,并通过免疫共沉淀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GFP-Ii与MHCⅠα-RFP、MHCⅠβ2m-RFP在细胞中共表达后出现共定位现象,且共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只有当GFP-Ii链与MHCⅠα-GFP、MHCⅠβ2m-GFP三者共转染后,才可以检测到MHCⅠα-GFP、MHCⅠβ2m-GFP的表达。结论:鸡Ii与单个的MHCⅠα、MHCⅠβ2m亚单位不能有效结合,Ii只有与完整的Ⅰ类抗原递呈分子才能够形成复合体,且共定位于细胞的内膜系统。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及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类基因区域内,人们新发现4个位置靠近的基因涉及MHC Ⅰ类分子所结合的内源性免疫原肽段的加工和提呈。LMP-2和LMP-7基因产物与细胞内构成蛋白酶复合体的某些亚基具有很大的同源性,可能与降解产生内源性免疫原肽段有关,而TAP-1及TAP-2基因编码产物形成的异二聚体蛋白复合物在内质网上构成穿膜通道,负责将加工好的内源性免疫原肽段转运入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相互作用。本文就这两种4个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给予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trachomatis ,Ct)K型感染对HeLa细胞MHCⅠ、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对Ct感染和未感染的HeLa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水平和IFN γ诱导的HeLa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同时对IL 10抗体的影响也作了研究。结果 Ct感染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水平和IFN γ诱导的感染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 ,随Ct感染剂量增加和感染时间延长而下降 ,与正常未感染细胞比较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IL 10抗体能部分抑制感染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下调 ,但对IFN γ诱导的感染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下调无显著影响。结论 Ct感染可下调感染细胞MHCⅠ类分子和IFN γ诱导的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 ,这可能是造成衣原体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感染过程中分泌的IL 10在下调感染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而对IFN γ诱导的感染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下调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包含着一系列和免疫反应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产物从它们的结构及功能可分为三类(图1)。本文主要讨论人和小鼠第Ⅰ类和第Ⅱ类抗原及其基因。图1 小鼠MHC的主要位点及其产物的分类第Ⅰ类抗原分子(即人的HLA-A,-B,-C及小鼠的H-2K,-2D,-2L及TL)的一级结构分析工作已有突破,完成了HLA-B7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外源性TNF、IFN基因和内源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MHCⅠ)分子基因表达呈“正反馈”式放大效应。方法:以腺病毒为载体,以IRES连接TNF和IFN基因,选择HLA-B7可诱导启动子调控其表达。分别用RT-PCR、抗体中和实验和MTT法检测转导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MHCⅠ类分子表达。结果:TNFα和IFNβ基因在人肝癌细胞中可有效转录,转染细胞(SMAdBTI、SMAdCTⅠ)的MHCⅠ类分子表达高于SMAd对照组,且SMAdBTI组明显高于SMAdC-TI组。TWF最高活性:SMAdBT1和SMAd分别为1.059ng/ml、415pg/ml;IFN最高活性分别为298.57U/24h/10^6个细胞和262.26U/24h/10^6个细胞。抗TNFα多抗、抗IFNβ多抗对SMAdBTI、SMAdCTI上清均具有中和活性。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LA-B7可诱导启动子调控的人TNFα和IFNβ基因导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可明显增加其对TNF、IFN和MHCⅠ类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正>恒定链(Invariant chain,Ii)属于Ⅱ型跨膜糖蛋白,在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复合物的装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内质网中,Ii在calnexin辅助下形成三聚体,然后与MHCⅡ类分子的α和β链形成九聚体,占据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阻止内源性抗原肽的结合,与MHCⅡ类分子聚合后将其靶向定位到内体中。此外,Ii还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辅助MHCⅠ类分子进行抗原的交叉呈递[1]。早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龄大鼠脑组织中MHC、CD4及CD8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HC、CD4及CD8分子在不同年龄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实验大鼠按胎龄和日龄分为7组:E15、E19、P0、P7、P14、P28及老年组(24月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HC、CD4和CD8分子在大鼠脑组织中海马区、脉络丛、大脑皮质及结缔组织的表达.结果:(1)E15d大鼠脑组织未见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其他年龄组在结缔组织和脉络丛有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其中从P0 d组~P14 d组大鼠的海马和部分大脑皮质神经元上MHCⅠ类分子的表达逐渐升高,P14 d组的表达最高(P<0.05);P28 d组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老年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的表达再次升高(P<0.05).(2)E15 d组大鼠脑组织中未见MHC Ⅱ、CD4和CD8分子的表达;其他年龄组MHC Ⅱ、CD4和CD8除在结缔组织和脉络丛脉络膜表达外,在神经元上未见表达.(3)各年龄组在小脑皮质神经元上未见MHC Ⅰ、Ⅱ、CD4和CD8分子的表达.结论:胚胎后期脑内开始有MHC、CD4和CD8分子的表达,表明此时脑内已有可能出现免疫反应.在新生鼠及出生早期,部分皮质和海马神经元上有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可能与调节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可塑性连接有关.老年组大鼠MHC Ⅰ类分子在海马神经元上的表达升高,可能与神经元的功能衰退和记忆识别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HLA-G分子属MHC Ⅰ类非典型分子(MHC Ⅰb),组织特异性地高表达于胎母界面的滋养层细胞,MHC Ⅰ、Ⅱ类抗原是缺乏的。HLA-G分子通过NK细胞受体抑制NK细胞杀伤活性,并作为CD8~+细胞毒抑制性T细胞的识别和激活因子,抑制CTL的杀伤作用,HLA-G在胎母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负责内源性抗原从胞浆到内质网的转运,在MHCⅠI类分子的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TAP属于ABC超家族成员,其两个亚基共同参与组成肽结合部位,由于具有一定的多态性,对底物具有选择性转运现象.TAP同时还参与了MHC Ⅰ类分子的组装.体内外多种因素可以调节TAP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病毒感染过程和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