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①确定在东安格利亚的地区决定的人群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婴儿在出院时的生存和发病率情况;②表明地域性数据收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法;③确定对新生儿保健的需求是否有改变。研究设计和受试:采用单一数据库的一项前瞻性队列分析来收集1993—1997年来自同一个地区的8个新生儿病房中的1244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数据。结果:估计在本研究中所确定的VLBW儿占96%。5年以上生存率稳定(75%一79%);入住新生儿监护中心的婴儿中有52%的死亡发生在入住后的第1天,只有15%的死亡发生在生后28d以后;随着出生时胎龄的增加,死亡危险显降低;与22—25孕周出生的婴儿相比,26—27孕周出生婴儿的死亡危险降低了65%(OR0.35,95%C10.21—0.59),32—39孕周出生婴儿的死亡危险降低了92%(OR:0.08,95%C10.03—0.21),而28—29孕周出生婴儿和30—39孕周较高的出生体重的中位分别为0.22(0.12—0.42)和0.13(0.06—0.28)。在对胎龄进行校正后较高的出生体重也降低了死亡危险(OR0.78/100g差别,95%C10.71—0.86)。  相似文献   

2.
Rumbold  A.  R.  Crowther  C.  A.  Haslam  R.  R.  朱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2-3
背景:曾建议补充抗氧化的维生素以降低先兆子痫风险并减少围生期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进行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对孕14—22周的初产妇,每日给予1000mg维生素C及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观察指标为孕妇先兆子痫风险、新生儿死亡或其他严重结局(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网的定义),以及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其孕龄正常体重P10。结果:纳入的1877例妇女中,935例随机分配到维生素组,942例分配到安慰剂组。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先兆子痫发生风险[6.0% vs 155.0%,RR1.20(95%CI 0.82—1.75)],新生儿死亡或严重不良结局[9.5% vs 12.1%,RR0.79(95%CI 0.61—1.02)]、新生儿出生体重〈正常孕龄体重P10[8.7% vs 9.9%,RR0.87(95%C10.66—1.16)]无显著差异。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不能降低初产妇先兆子痫风险,也不能降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新生儿死亡和其他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单纯补充叶酸为对照,评价孕期补充多种微营养素或铁/叶酸对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和孕晚期血红蛋白的影响。设计采用整群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地点中国陕西省的两个贫困县(长武县和彬县)。研究对象5828名孕妇及其分娩的4697名活产新生儿。干预措施以村为单位整群随机化,同一个村的孕妇孕期每天补充叶酸(对照组)、铁/叶酸或多微营养素。多微营养素含15种推荐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结局指标测量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在产后72小时内测量。通过产后42天访视收集新生儿生存情况。结果与单纯补充叶酸比较,多微营养素可显著提高出生体重42g(95%CI7—78g);孕期补充多微营养素和铁/叶酸均可显著增加分娩孕周(铁/叶酸:0.23周,95%CI0.10~0.36周;多微营养素:0.19周,95%CI0.06~0.32周)。铁/叶酸可显著减少34周以内的早产(RR0.50,95%CI0.27~0.94,P=0.031)。相对于纯叶酸组,多微营养素和铁/叶酸均可显著增加孕妇孕晚期的血红蛋白水平(铁/叶酸:5.0g/L,95%CI2.0~8.0g/L,P=0.001;多微营养素:6.9g/L,95%CI4.1~9.6g/L,P〈0.001)。孕期营养素补充对围产儿死亡没有明显影响,但铁/叶酸可减少54%(RR0.46,95%CI0.21~0.98)的7天内新生儿死亡。结论与对照组(叶酸)比较,在中国贫困农村孕期补充铁/叶酸可延长分娩孕周从而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多微营养素可适当增加出生体重,尽管如此,对早期新生儿死亡并无明显影响。在孕期微营养素干预中,剂量充足的铁对于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新生儿死亡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34周早产儿自身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32例≤孕34周早产儿的孕周、出生体重与≤孕34周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孕28—31^+6周组早产儿的死亡率、极低体重出生率明显高于孕32—34^+6周早产儿(P〈0.001),孕28~31^+6周组与孕32—34^+6周早产儿的窒息率无差异(P〉0.05),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501—2499g组(P〈0.001),极低体重儿的窒息率高于1501—2499g组(P〈0.01)。结论孕周与出生体重对≤孕34周早产儿死亡率有一定影响,极低体重儿对≤孕34周早产儿窒息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晚期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孕36w时通过彩色多普勒测量计算出胎儿体重大于2500g,饮食量好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134倒,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孕妇进行健康宣教,限制进食量,增加运动量;对照组不予干预。结果比较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的观察组和没有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对照组显示,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能降低产后并发症糖尿病(P=0.028)、妊高症(P=0.033)和贫血(P=0.000)的发生;也能减少巨大婴儿(P=0.049);还能降低剖宫率(P=0.002)的发生。结论孕晚期通过对孕妇限制进食量,增加运动量有效地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孕妇吸烟与婴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是否因母体2种代谢性基因(CYPlA1和GSTT1)的多态性而存在差异。结果:在不考虑基因型的情况下,妊娠期间孕妇连续吸烟可导致婴儿出生体重平均减少377g(SE,89g)(优势比[0R],2.1;95%可信区间[CI],1.2-3.7)。当考虑CYPlA1基因型时,AA基因型组(n=75;0R,1.3;95%CI,0.6-2.6)的估算出生体重减少252g(SE,111g),但是Aa/aa基因型组(Aa组,n=43;aa组,n=6;OR,3.2;95%CI,1.6-6.4)减少520g(SE,124g)。当考虑GSTT1基因型时,存在与缺失该基因型组的估算出生体重分别减少285g(SE,99g)(0R,1.7;95%CI,0.9-3.2)和642g(SE,154g)(0R,3.5;95%CI,1.5-8.3)。当考虑CYPlA1和GSTT1这2种基因型时,发现基因组为CIPlA1 Aa/aa并GSTT1缺失的吸烟孕妇其婴儿出生体重减少最多(—1285g;SE,234g;P<0.001)。在从未吸烟者中,基因型并不能作为独立因素产生不良效果。根据孕妇种族分层的分析以及按妊娠期进行的分析均出现相似的类型。结论:在本研究中,母体CYPlA1和GSTT1基因型影响孕妇吸烟与胎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提示在代谢性基因和吸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婴儿出生体重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细铭  艾玲保 《海南医学》2003,14(10):92-9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婴儿出生体重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因素,指导在城市社区中更好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方法 利用孕产妇保健卡资料,调查了广州市1605例的足月正常、自然经阴道娩出的婴儿出生体重,并分析了婴儿性别、孕周、孕次、是否经产妇、产妇年龄、产妇文化程度、产妇体重等因素与婴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男婴和女婴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3289g和3207g,男婴体重显著高于女婴(t=2.29,p<0.05)。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分别占4.5%和5.2%。婴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孕周(r=0.32,P<0.01)和产妇出生前体重(r=0.37,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产妇年龄显著负相关(r=0.11,p<0.05)不同孕次产妇的婴儿出生体重存在明显差异(F=3.42,p=0.02),怀孕3次产妇的婴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怀孕1~2次和4次的产妇的婴儿。结论 广州市婴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240g,婴儿出生体重与产妇年龄、产妇体重、孕周、产次和婴儿性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急腹症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治疗的228例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危重急腹症的临床资料,比较胎龄、出生体重及诊治改进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患儿入院年龄1h-7d,平均(4.1±0.7)d;早产儿141例,足月小样儿87例;出生体重≤2000g者26例,2000—2500g者202例;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前3年组)83例,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后3年组)145例。治愈202例。死亡26例(11.4%)。早产儿组,≤2000g组,前3年组死亡率[14.89%(21/141)、53.84%(14/26)、18.07%(15/83)]远高于足月小样儿组,2000-2500g组和后3年组(χ^2=4.455、P〈0.05,χ^2=52.324、P〈0.01,χ^2=5.745、P〈0.05)。生存患儿随访4—48个月,体重身高达到正常标准。结论早产、出生体重低与新生儿急腹症死亡关系密切;随着新生儿外科手术、产前诊断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急腹症治疗的成功率正在提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为了降低子痫前期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一般推荐使用抗氧化性维生素补充疗法;但是,这种干预的效能尚未被确切证实。方法:以妊娠14-22周的未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孕妇被随机化分为两组,每天分别服用1000mg维生素C和400U维生素E或安慰剂(微晶纤维素),直至分娩。主要临床结局包括: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根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协作网的相关定义标准进行诊断)及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该胎龄第10百分位数值的发生风险。结果:本项研究共纳入1877例孕妇,其中935例被随机化分入维生素组,而942例进入安慰剂组。两组基线特征相同。维生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下述指标的发生风险均不具有显的组间差异:孕妇子痫前期(分别为6.0%和5.0%;RR1.20;95%CI0.82-1.75)、婴儿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9.5%和12.1%;RR0.79;95%CI0.61~1.02)、出生体重低于胎龄第10百分位数的婴儿(8.7%和9.9%;RR0.87;95%CI0.66-1.16)。结论: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C和E,不能降低未产妇的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也不能降低婴儿的宫内生长受限、死亡或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预防作用及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1~2013—12间康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生后24h内口服或鼻饲谷氨酰胺0.1/kg.次,Q8H,连续28天。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记录每日体重增长值,记录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日龄及达到全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开奶前,开奶后7d、14d两组患儿血胃动素水平,行组间对照分析。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5.0%vs.55.0%),达全胃肠喂养及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短[(18.7±2.8)d VS.(21.7±2.7)d,(12.1±1.3)dvs.(15.3±1.2)d],干预组生后7d,14d血浆胃动素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内补充谷氨酰胺可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血浆胃动素分泌,从而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112例孕产妇,对其中的237例ICP患者的血清苷胆酸浓度、孕龄、胎儿体重、围产儿宫内窘迫、窒息及死亡等,与同期分娩的非ICP孕妇(3875例)的围产儿结局进行了比较。结果ICP发病率约为5.75%。ICP组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均明显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的新生儿体重差别主要表现在孕龄37周以上者。双胎和孕龄〈37周者。ICP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除双胎妊娠外,ICP组和非ICP组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ICP组早产儿和足月(≥37周)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P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龄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001。而新生儿体重与孕妇血清的苷胆酸浓度无相关性。同时,ICP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非ICP组,分别为77.22%VS46.33%,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51%和0.88%)明显高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ICP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却明显低于非ICP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死胎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ICP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早产儿、剖宫产儿增加及新生儿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也可能增加。ICP患者血清苷胆酸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出生体重降低和早产率增加可能主要与医源性提前终止妊娠有关。通过有效处理和适时终止妊娠,可能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和死亡的发生并改善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于出生后第1~2天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日期提前于对照组,且日均增值高于对NN(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干预,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减低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营养对于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的筛选及其转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然 《上海医学》2001,24(12):717-719
目的:评估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的筛选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63例分检者中,共发现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5例(9只眼),中期2例(4只眼)是阈值期ROP,需要激光,另3例为1-2级,没有特别治疗,ROP的筛选率(受检率)在<28周的未成熟儿中达91.3%;在28周<孕周<31周的未成熟儿中只有56.3%,如按出生体重统计,ROP受检率在极低体重未成熟儿中(体重≤999g)达100%,1000-1250g组中为81.0%,而在1250-1500g中为70.0%,结论:ROP的筛选在高危组的未成熟儿中(孕周≤28周,或体重≤999g)受到足够重视,但严重ROP仍可能在上述范围之外出现,因此必须严格掌握ROP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4.
孙红  王留娣 《重庆医学》2002,31(7):595-596
目的 通过观察早产、婴儿出生体重与孕期血清叶酸关系,探讨叶酸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7例早产和106例足月产孕妇孕晚期血清叶酸水平,将婴儿出生体重分成四组,分析孕妇血清叶酸含量与婴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1)早产组血清叶酸水平较足月组低下,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孕期血清叶酸浓度随婴儿出生体重的增加逐渐上升,出生体重3001-3500g组比低体重儿组明显增高,两者比较有差异(P<0.05),出生体重>3501g组与低体重儿组比,两者差异极显著(P<0.001)。结论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与孕期血清叶酸水平低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患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接受面罩法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早期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儿转归。研究设计:261例VLBW(出生体重≤1250g),娩出后经复苏和稳定,根据初始呼吸支持方式和72h后的转归分为三组:应用呼吸机组、CPAP失败组和CPAP成功组。结果:CPAP在出生体重≤1250g的婴儿中的成功率为76%,CPAP在出生体重≤750g的婴儿中的成功率为50%,在对停经后胎龄(PMA)和小于胎龄(SGA)进行校正后的分析中,CPAP失败与在娩出时需要正压通气(PPV)、首次动脉血气分析(ABG)上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180mmHg以及最初X线胸片提示有严重RDS等因素有关[aOR(95%CI)分别为2.37(1.02~5.52),2.91(1.30~6.55)和6.42(2.75~15.0)]。这些参数的阳性预测值为43%~55%。在对PMA和严重RDS校正后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指孕37周后胎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或低于周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是围生期的重要并发症。我国的发病率平均为6.39%。FGR多伴有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异常,发育障碍,多因病理因素所致。临床上伴有相对性母低血浆容量、血液浓缩、羊水过少及慢性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妇生殖道人型支原体感染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关系。方法 随机任选的1240例孕妇,采用支原体培养法检测围产期孕妇宫颈分泌物中的人型支原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支原体阳性组和支原体阴性组,随访观察两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 人型支原体阳性组550例,人型支原体阴性组690例,阳性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6.2%(34/550),阴性组2.2%(15/6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队列研究显示孕期人型支原体感染显著增加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性(RR2.82,95%,CI1.57-5.17,P<0.05)。结论 孕妇生殖道人型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封灿遷 《大家健康》2014,(7):226-22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儿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段的体重增长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经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后,对照组患儿于治疗2周、3周以及4周后的体重明显不及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4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行必要的护理支持与临床干预,有利于促使患儿体重增加,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死亡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别临床上严重的(3期或4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出生前和围生期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级医院新生儿部中收治的高危婴儿(出生体重〈1500g或孕龄[GA]〈32周)的数据,该研究是正在进行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生儿网络计划的一部分。对GA〈29周、存活至孕36周的新生儿(共2105例)进行出生前和1min龄围生期因素检查,以及ROP的相关检查。与3期或4期ROP明确相关的因素归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203例(9.6%)婴儿患有3期或以上的ROP。早产是决定性的危险因子,GA〈25周的婴儿患重度ROP的概率是GA28周的20倍。出生体重同样具有“剂量效应”效果,生长受限程度越重的婴儿其患病的风险越高。低于标准体重P3的婴儿患重度ROP的概率是体重介于P25和P75的4倍。男性性别也是1个危险因子(OR 1.73,95%CI 1.25—2.40)。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调查数据表明,未成熟度、宫内生长受限及男性性别都是重度R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头围(HC)小于正常与神经系统功能较差及发育结局较差有关。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500g)小头围的相关因素及学龄期的结局。方法:研究1982—1986年出生的平均年龄为6.8岁的128例VLBW儿童的发育情况,58例正常出生体重儿被作为对照。VLBW队列组包括个别出生体重〈750g的儿童,其配对儿童的出生体重为750-1499go评价指标包括智商、神经心理学技能、学业成绩、适应行为及注意力问题。HC也被定义为从不正常到正常的一个连续变量。控制混杂因素后采用线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C对结果的影响。结果:VLBW儿童中有31(24%)例的头围较小,而对照组则无头围较小。VLBW儿童中头围较小在以下几个方面显不同于正常头围组:出生体重(748gvs977g,P〈0.001)、SGA状态(52%vs27%,P〈0.05)、新生儿高危险性(57%vs29%,P〈0.05)、感觉神经受损(23%vs8%,P〈0.05)。即使把这些危险因素都考虑在内,头围小于正常仍与较差的IQ、知觉动作技能、学业成绩和适应行为有关。排除感觉神经受损的儿童后,结果相似。结论:头围小于正常与VLBW儿童不良发育结果相关,且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改善出生前和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状况可能对学龄期的结局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