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对UA患者进行近期预后判断。对UA患者进行cTnI和Mb的定量测定并进行动态观察 ,同时进行心肌酶CK MB和CK的对照试验。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 4 7例UA患者分为cTnI正常组和升高组 ,两组间的一般临床特征除心绞痛分级以外 ,其余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TnI正常组和升高组之间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 4 .2 %和 39.1%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TnI低危水平和高危水平之间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为 2 6 .6 %和 6 2 .5 % ,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TnI的动态演变与发生心脏事件密切相关 (P <0 .0 5 ) ;在对UA患者的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I(cTnT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8例UA患者根据删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41例),cTnI阴性组(67例)。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cTnI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2,7%。三支病变发生率51.2%,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24.3%,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1.6%,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cTnI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预后较差,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cTnI测定采用新一代Beckman Coulter AccuTnI化学发光试剂盒;应用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TnI对NSTEMI的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应用ROC曲线比较不同生化标志物对NSTEMI诊断价值;将269例NSTEACS患者以cTnI水平0.04“g/L为分界点进行分组,比较cTnI升高组和cTnI正常组30d内和1年内急性心肌梗死和/或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诊断NSTEMI的最佳cut-off值为0.1μg/L,此界值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1.4%和89.3%;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MB、乳酸脱氢酶和“一羟丁酸脱氢酶各指标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低于cTnI;单因素分析显示cTn1升高组30d内和1年内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3.6%和6.02%)较cTnI正常组(均为0)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等危险因素后,cTnI升高是30d内发生复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风险比值(OR):8.175。95%可信区间(a)为1.014-65.917,P=0.049;也是1年内发生复合心脏事件的独立预告因子,OR=2.612,95%CI为1.164~5.859,P=0.02。结论 Beckman公司出品的cTnI对NSTEMI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NSTEACS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18例,危重病患者80例(非心血管疾病)。AMI组患者系列采血测定血清cTnI和CK—MB。结果cTnI与CK—MB诊断AMI的敏感性均为100%,cTnI诊断AMI的特异性高于CK—BM(P<0.05);AMI时cTnI浓度高峰时间与CK—MB平行,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溶栓患者高峰时间明显前移(P<0.01)。结论 cTnI诊断AMI敏感性高,其特异性高于CK—MB,且在血清中出现早且持续时间长,其峰值时间改变可用于判定AMI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肌肌钙蛋白Ⅰ定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人分为AM1组和UA组,抽取静脉血进行cTnI的定性检测,同时测定血清CK、CK-MB及AST。结果:AMI组cTnI阳性率为85.9%,UA组阳性率为17.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nI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指标,cTnI定性检测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生早期鉴别诊断,其临床意义优于血清CK、CK-MB及AS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心肌损伤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87例HIE患儿(轻度82例、中度64例、重度41例)和150例健康对照者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质量(CK—MB mass)和肌红蛋白(Mb)]浓度。结果重度和中度HIE患儿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明显高于轻度HIE患儿及对照组(P〈0.01);轻度HIE患儿出生第3天的cTnI异常率仅为6.1%,而中度达42.2%,重度则高达76.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HIE患儿Mb浓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而cTnI和CK—MB mass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HIE患儿出生第1天Mb异常率最高,cTnI与CK—MB mass稍低;出生3d后,Mb均持续下降,而cTnI和CK—MB mass却升至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长达1周以上。结论HIE患儿心肌损伤与脑损伤紧密相联,即脑损伤越重,心肌损伤也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病毒性心肌炎患42例.测定血清cTnI及CK—MB(肌磷酸激酶同功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观察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变化。结果:(1)cTnI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阳性率显高于CK—MB;(2)cTnI≥0.25ng/m1患,左室舒张末内径大于cTnI<o.25ng/m1的患。结论:(1)血清cTnI作为心肌损伤指标优于CK—MB;(2)病毒性心肌炎患,血清cTnI水平高低与患心脏大小以及远期心室功能发展有关。cTnI增高,心脏呈扩大趋势,而心室功能测量则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血清肌钙蛋白诊断继发性心肌损伤及预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TnI)对危重病患者急性心肌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49例入ICU的患者,按APACHEⅡ评分分为危重组(APACHE Ⅱ≥16)和普通组(APACHE Ⅱ<16),以化学发光法测入ICU24小时内及48小时时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另15例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结果:两个时点的cTnI和CK-MB,危重组和普通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危重组与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两个时点的cTnI均增显著(P<0.05),生存率与cTnI呈负相关(γ=-0.33,P=0.026),而CK-MB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部分多发伤患者,有CK-MB增高而无cTnI增高,部分心衰患者,有cTnI增高而无CK-MB增高,结论:cTnI和CK-MB均可用于诊断危重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损伤,但cTnI特异性较高,对预后的判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测定40例SLE患和30名正常人血清cTnI浓度。结果 SLE患血清cTnI水平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证实心脏受累,其血清cTnI浓度水平显高于心脏未受累。血清cTnI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血沉呈显正相关(P<0.05)。结论 cTnI是评估SLE患病情活动度及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RP(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早期诊断和近期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56例,UA组78例,AMI组35例及健康对照组90例血清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肌钙蛋白T(CTNT)水平,并观察患者入院1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RP对SA组的诊断敏感性达17%,入院一星期内2例CRP阳性者发生心脏事件(14%);UA组CRP的敏感性达72%,显著高于CK、MB、CTNT,56例CRP阳性患者随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占25%,22例CRP阴性者18%发生心脏事件;CRP对AMI的诊断敏感性达83%,与CTNT无显著差异,其中38%发生随后的心脏事件,CRP阴性者33%发生心脏事件;健康对照组无1例CRP呈现阳性。结论CRP对于UA的早期诊断敏感性高,与CTNT可以联合诊断AMI,对于UA和AMI的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选择素、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分别测定、70例ACS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的P-选择素、CRP和cTnⅠ水平。随诊1个月,终点为心脏事件。同时测定18例健康成人的P-选择素作对照。结果 ACS组的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70例ACS患者中P-选择素升高27例。CPR升高23例,cTnⅠ升高38例。随诊期共发生心脏事件14例,各因子增高组的心脏事件率均较正常组高(均为P〈0.05)。其与ACS预后关系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4、6.83和3.94(均为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是37%、34%和28%。这三种因子的联合试验时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值是42.9%。结论 P-选择素与ACS发生有关;P-选择素、CRP和cTcⅠ分别与ACS短期预后有关,可作为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8例UA患者根据cTnI是否阳性分为cTnI阳性组(41例),cTnI阴性组(67例).在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CAG)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UA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 cTnI阳性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为92.7%.三支病变发生率51.2%,冠脉内血栓形成者为24.3%,均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cTnI阳性组cTnI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I阳性组近期(30d)心脏事件发生率31.6%,亦明显高于cTnI阴性组,且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cTnI阳性的UA患者复杂病变多,冠脉内血栓形成率高且预后较差,cTnI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8例AMI患者、40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31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血清中的cTnI、Mb、CK—MB的含量,与3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并对AMI患者在胸痛发生不同的7个时段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Mb、CK—MB含量增高,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4.3%、71.4%、60.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在uAP组和SM组、Mb在SM组中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sM组中未检出,在UAP组中阳性率为7.5%,且均值小于临界值。cTnI、Mb在AMI发生5h内呈显著升高,3项指标的高峰值在8~16h段,72h后Mb、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7d时血清中的含量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在AMI早期诊断价值上cTnI、Mb、CK—MB基本相同,Mb虽然敏感性高于CK—MB,但在非AMI疾病中也有一定阳性率,故特异性不如cTnl;而cTnI在血清中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有独特的特异性和更宽的诊断时间窗,诊断有效性明显优于CK—MB,是AMI早期诊断的首选指标;各指标联合测定,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排除AM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 MB型(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5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心肌梗死60例]作为ACS组,除ACS外的冠心病(CHD)患者68例作为CHD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进行血清 Mb、cTnI、肌酸激酶(CK)、CK-MB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价。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Mb、cTnI、CK-MB水平均高于CHD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 Mb是ACS诊断中敏感且较特异的生化指标,Mb、cTnI、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ACS早期的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对心肌损伤程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0例心肌梗死患[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0例]、100例心脏手术患、60例非心脏手术患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血清cTnT、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检测。结果 (1)血清cTnT、cTnI、CK—MB和CK检测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cTnT(72.4%,100.0%)、cTnI(81.8%,100.0%),CK—MB(54.6%,87.5%)和CK(64.8%,62.2%)。(2)AMI和心脏手术组cTnT、cTnI、CK—MB和CK四项指标浓度均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3h内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56%)和(44%,45%),明显高于CK—MB(24%,22%)和CK(20%,28%);急性心肌梗死组、心脏手术组5d后cTnT和cTnI阳性检出率为(70%,66%)和(66%,61%),而CK—MB仅为(4%,6%),CK仅为(8%,10%)。结论 血清cTnT、cTnI能确切反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心肌损伤程度,具有较宽的诊断窗口时间,是心肌损伤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b)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了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不同时间血清cTnI和Mb浓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4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比较。结果AMI病人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的血清cTnI浓度差异均有显著性(F=106.525,q=3.285~24.548,P〈0.05、0.01),胸痛发作后3~6h和24h血清Mb浓度与3d和7d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19.702,q=7.641~11.019,P〈0.01)。AMI病人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血清cTnI浓度与对照组和UA病人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106.525、19.702,q=3.361—27.793,P〈0.05、0.01),胸痛发作后3~6h、24h血清Mb浓度与对照组和UA病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F=19.702,q=7.770~9.747,P%0.01)。结论血清cTnI和Mb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具有明显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衰)患者的随访研究,探寻影响心衰预后的因素,并对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对CHF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明确诊断为CHF的97例住院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清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以及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97例心衰患者,中位随访423d(43~505d),发生心脏事件23例(23.7%)。发生终点事件组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相比,患者的年龄(83比73,P=0.000)、NYHA分级(3比2,P=0.002)、NT-proBNP(973pg/ml比212.35pg/ml,P=0.002)、cTnT(0比0,P=0.011)以及cTnI(0.04比0.02,P=0.038)中位数水平均明显偏高。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包括了年龄、NYHA分级、LVEF、LogNT-proBNP、cTnT、cTnI及CK.MB等指标后,只有年龄和NT-proBNP是独立的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因素,OR分别为1.17和(95%CI:1.09~1.24,P〈0.1301)和3.17(95%CI:1.76~5.69,P〈0.001)。以NT-proBNP中位数水平302.1pg/ml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层,NT-proBNP〉302.1pg/ml的心衰患者,其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风险是NT-proBNP≤302.1pg/ml患者的4.63倍(95%CI:1.80~9.46,P=0.0008)。年龄〉74岁的心衰患者,其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风险是年龄≤74岁的心衰患者的5.40倍(95%CI:2.16~11.52,P=0.0002)。其他NYHA分级、LVEF、cTnT、cTnI及CK-MB等指标对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均没有预后价值。结论NT-proBNP可以用于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生的预后分析及危险分层评估。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入院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的变化,探讨其与患者的近期预后价值。方法:对31例UAP患者采血行FABP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定量检测,严密观察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周内,血清FABP异常(增高)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4.4%,高于FABP正常的UAP患者,后者为7.8%(P<0.01)。CK-MB异常的UAP患者中30.0%在2周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CK-MB正常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8.5%,(P>0.05)。结论:FAB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冠心病(CAD)患C-反尖蛋白(CRP)、肌钙蛋白(TnI)、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阳性率,以了解它们与CAD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CAD患及20例健康(CP)的CRP、TnI、CK及CK-MB的阳性率。结果 发现CAD组患的CRP、TnI、CK-MB和CK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P组(P<0.05)。AMI组患的CRP、TnI、CK-MB和CK阳性率明显高于SAP组(P<0.01);而UAP的CRP和TnI阳性率明显高于SAP组(P<0.01),但两组间CK-MB和CK的阳性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RP和TnI的增高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与肝素和阿斯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方法。UK组按uK25万IU于120min内静脉滴入,连续用5d。结果:30d的心脏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3%与2.9%,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小剂量UK组低于对照组(3.3%与19.6%,P<0.05),减少频发心绞痛发生率。小剂量UK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第1周:20%与47.1%,P<0.01;第4周:6.7%与25%,P<0.05)。结论:小剂量UK与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发病急重的UA可明显降低AMI和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