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机制。方法采用真菌学检查、药敏试验和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G)、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度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EVVC的主病原菌为白念珠菌(8421%),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RVVC念珠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RVVO患者Th2型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一10)水平增高。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唑类药物存在一定耐药性,应注意VVO首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念珠菌是阴道正常菌群之一,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之下,念珠菌优势繁殖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didiasis,VVC)。VVC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感染性疾病,75%的育龄妇女一生至少有一次发病,有关妊娠期妇女的感染率各地报道不同。VVC不仅给孕妇带来生理及心理的痛苦,而且可能导致胎儿官内感染,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合适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门诊初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应用达克宁+氟康唑片治疗1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有效率98.3%,复发率3.5%.结论 结合口服和阴道抗真菌治疗后巩固治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我院用氟康唑顿服结合阴道冲洗的方法 ,治疗妇科手术前常规检查发现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6 8例 ,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0 0 0年 4~ 11月在本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的需行手术患者中 ,经阴道或外阴分泌物涂片检查确诊为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者共 6 8例 ,年龄 17~ 6 2岁 ,平均 39.5± 13.4岁 ;其中人工流产 2 0例 ,药物流产 18例 ,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 10例 ,诊断性刮宫 6例 ,全子宫切除术 8例 ,各类阴道手术 6例。患者均无大量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替代治疗、服用避孕药和糖尿病史。将患者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白念珠菌是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协调能有效抵抗念珠菌。近些年念珠菌的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发现。该文重点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念珠菌识别及细胞因子IL-17应答在宿主防御黏膜念珠菌感染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相关免疫缺陷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苦参碱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方法 体外建立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混合菌的生物被膜,采用四唑鎓盐(tetrazolium salt,XTT)减低法及形态学方法观察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采用形态学观察、活菌计数法评价小檗碱、苦参碱对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制浓度.结果 白念珠菌混合菌培养48 h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125 mg/L小檗碱能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形成.500 mg/L苦参碱未见有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结论 小檗碱具有抗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物继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解女性NGU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继发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情况。方法:对1999年10月-2000年6月的153例证实为NGU、并排除真菌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10d,10-19,d20-29d, ≥30d分别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及真菌培养,任意一项阳性为继发VVC。结果:153例中64例在使用抗菌药后发生VVC,发生率为41.8%;VVC的发生以用药10-19d间为最高,占17.6%;引发VVC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9.7%(51/64);氧氟沙星、美满霉素、左氧氟沙星用药后的VVC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4.8%、45.8%和44.0%。结论:提示女性NGU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VVC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在VVC高发时段可预防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念珠菌侵犯外阴和/或阴道黏膜细胞所导致的外阴、阴道炎症。它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的常见阴道炎,以往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其病原为真菌中的酵母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90%,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占少数。该病发病率高且治疗后极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10.
虞丰  周晔  何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3):2921-2923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致病菌的菌种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594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14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480例。结果114例RVVC病例经鉴定白色念珠菌104株(91.22%),光滑念珠菌6株(5.26%),热带念珠菌3株(2.63%),近光滑念珠菌1株(0.88%),与VV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的念珠菌株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8.25%)>两性霉素(97.37%)>酮康唑(55.26%)>咪康唑和伊曲康唑(36.84%)>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RVVC与VVC组比较,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0.1);酮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组优于VVC组;咪康唑和特奈比芬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RVVC组明显低于VVC组。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其次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光滑念珠菌等。制霉菌素对阴道内真菌的敏感率最高,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鉴于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建议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临床治疗VVC必须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刘朝晖  廖秦平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34-1234,1237
目的 了解中国妇科/计划生育门诊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VVC(RVVC)的发病情况及两者发病相关因素、既往用药和本次用药治疗的比较。方法 对全国14家医院妇产科同天就诊的3590名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对VVC患者及RVVC患者进行调查登记和分析。结果 (1)3590名患者当中,VVC、RVVC的发病率分别为11.60%和0.58%。(2)RVVC患者与普通VVC患者相比,在卫生习惯或应用激素、抗生素、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等方面均无明显的特殊性,它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的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3)在既往的用药中,RVVC患者与普通VVC患者在应用局部药物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的几率要高于普通VVC患者。结论 VVC尤其是RVVC对妇女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的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应该对RVVC的患者尽可能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并一定要长疗程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和妊娠期复发性VVE的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40例RVVC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A组、口服易启康;B组、口服易启康+克霉唑栓阴道上药;C组、在B组基础上再进行维持治疗。3组均进行6个疗程治疗,治疗完成后第4、8、12、24周进行疗效评定。选择75例妊娠期复发性VVC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采用凯妮汀500mg阴道上药。A组3d1次,连续2次;B组3d1次,连续2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C组为6d1次,连续使用15次,于治疗后7、14、28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RVVC治疗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组对于B、C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后A组对于B、C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复发性VVC,3组用药7d、14d和28d后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和28d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周期治疗是治疗RVVC最有效可行的方案;凯妮汀栓治疗妊娠期复发性VVC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维持治疗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RVVC)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采用念珠菌直接镜检和培养的方法将 15 6例患者中阳性者分为 RVVC组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VC)组 ,阴性者为对照组 ,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克霉唑乳酸配方阴道栓和制霉菌素治疗 RVVC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表明 :使用抗生素、阴道冲洗、口服避孕药、妊娠是 RVVC的危险因素 ,克霉唑乳酸配方阴道栓可有效预防 RVVC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康唑胶囊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00)给予口服氟胞嘧啶片(剂量150mg/次,1次/d,连用7d)治疗,观察组(n=100)给予口服氟康唑胶囊(剂量150mg/次,1次/周,连用两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后4周、6个月、12个月进行复查,对比同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确切、可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性病门诊中阴道念珠菌病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中阴道念珠菌的带菌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对577例女性患者和50例妇科体检者作真菌涂片和培养检查。结果:577例受检标本中念珠菌培养阳性148例(25.65%),其中316例性病患者(淋病,尖锐湿疣和梅毒)中念珠菌培养阳性77例(24.37%),261例性检患者中念珠菌培养阳性71例(27.20%),均明显高于正常人6%(P<0.01),29例淋病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5例(17.24%),17例梅毒患者5例念珠菌培养阳性5例(29.41%),尖锐湿疣患者280例中念珠菌培养阳性70例(25.0%),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尖锐湿疣患,梅和性检患者中阴道念珠菌的带菌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6.
雷云 《广西医学》2014,(3):288-290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VVC)病原体的药敏情况及其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的分布状况。方法采取60例RVVC患者的白带标本,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培养,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以 PCR 扩增法检测 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基因分布。结果60份白带标本分离出60株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乳酒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3.3%、15.0%、6.7%、3.3%、1.7%;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的耐药率最高为21.7%,其次是5-氟尿嘧啶为13.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8.3%、6.7%、5.0%。 PCR耐药基因组检测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阳性率分别为63.3%、61.7%、58.3%、63.3%、1.7%。4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耐药株11株、敏感株29株、中介4株,其中耐药株CDR1、CDR2、ERG11、CaMD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72.7%、72.7%、72.7%,高于敏感株的34.5%、31.0%、27.6%、37.9%(P均<0.05),FLU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在多种假丝酵母菌株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同时进行支原体检测与相应治疗,探讨支原体感染对诱发RVVC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3年收治的250例诊断为RVV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0例)与对照组(150例),实验组入组同时行支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实验组RVVC合并支原体阳性者(实验1组)同时予常规抗真菌及抗支原体治疗,实验组RVVC合并支原体阴性者(实验2组)仅给予抗真菌治疗;对照组不检测支原体,治疗仅给予常规抗真菌治疗。结果实验组中,69%患者(69例)同时合并支原体感染,2者同时治疗后治愈率为92.75%(64例);实验组中支原体阴性者,治愈率为90.32%(28例);对照组治愈率为40.67%(61例)。实验1、2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感染对诱发女性生殖道RVVC有一定作用,给予同时治疗可以降低RVVC复发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2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118例患者行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对照组),另118例行ATP-红外生物效应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观察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4、8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能够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细胞因子IFN-γ、IL-12、IL-4及IFN-γ,IL-4表达情况.结果: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组(VVC组)阴道灌洗液细胞因子IL-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组(RVVC组)(P<0.05),RVV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4在VVC组与RVV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VC组与RVVC组IFN-γ/IL-4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VC患者阴道局部存在Th2细胞极化,抑制Th1细胞增殖及免疫功能的发挥,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降低了对念珠菌感染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