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其中采用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和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的患者各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组患者术后对于外观的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组(P<0.01)。结论: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切口可以达到与口腔颌面外科常规"S"形切口相同的手术效果,同时切口隐蔽,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罗志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5):78-79,81
目的评价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与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和随访资料的腮腺肿瘤患者60例,术前均经常规临床检查、B超和(或)CT检查初步判断为良性肿瘤,按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口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方式。两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以及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对于外观的主观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切除腮腺肿瘤可以达到与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相同的手术效果。同时切口隐蔽,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及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切除腮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12例,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口腔颌面"S"形切口方式,察组患者选择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方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情况,评价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评价患者外观满意度。结果在手术指标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面神经损伤率等方面对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外观满意度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外观满意度评分分别(6.7±2.4)、(8.5±2.7),观察组患者术后外观满意度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经发际内耳前-耳后联合入路应用在腮腺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能够更好的满足患者在外观方面要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的美容效果。方法:采用耳前切口向下至耳垂后向后延伸至发际并沿发际边缘延伸的改良切口入路行腮腺区肿瘤及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术中尽量保留耳大神经,切取近乳突的部分胸锁乳突肌填塞创腔,随访3-60个月观察术后美容效果和手术预后。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共计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I期愈合,无涎瘘和感染发生。其中5例术后短期出现轻微口角偏斜,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都出现术后耳垂麻木,除耳大神经被切断者4例耳垂麻木症状无改善外,其余24例均于术后3个月后恢复感觉。患者对术后美观程度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改良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暴露腮腺及面神经满意,较传统腮腺手术切口隐蔽美观,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创腔可以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容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11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采用经耳屏缘、耳周、发际内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随访观察术后切口隐蔽情况和手术预后。结果:随访6~30月,11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涎漏发生,局部无明显凹陷畸形,手术疤痕隐蔽,医患满意度高。结论:美容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疤痕隐蔽,较经典腮腺手术切口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讨改良耳后发际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接受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80例做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时切口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改良Blair切口(对照组),另40例接受改良耳后发际切口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美容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时采用改良耳后发际切口,在不延长手术时间的基础上可提升美容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吴久平 《黑龙江医学》2010,34(2):121-123
目的尝试改良的腮腺手术切口,并结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创腔,使腮腺肿瘤患者术后面部外形更加美观。方法对1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多形性腺瘤13例,腺淋巴瘤4例,腮腺囊肿1例),采用耳屏内侧缘切口向下至耳垂后延伸至发际并沿发际延伸的改良切口行腮腺区肿瘤及浅叶或部分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并切取近乳突处的胸锁乳突肌瓣填塞创腔,术后负压引流3~5 d。结果随访6~24个月,18例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涎瘘。3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1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Frey综合征,无术后复发病例。切口隐蔽,无明显凹陷,所有患者对术后切口美观满意。结论改良的腮腺手术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及浅叶或部份浅叶的切除较传统的"S"形切口更加美观、隐蔽,术中以胸锁乳突肌瓣填塞创腔对避免术区凹陷及预防Frey综合征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与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术式组(n=17)与改良术式组(n=18)。其中传统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改良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大于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腮腺的功能以及面部组织的完整,极大地减少了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与传统S形切口比较,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需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抽签法随机分成V形和S形切口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的各项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手术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腮瘘、面瘫、耳周麻木感、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疤痕评分和术后1年复发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形切口组在术后6个月外观满意度评分优于S组,手术时间略长于S形切口组(P均<0.05)。结论 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V形切口,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略增加手术时间,但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既控制肿瘤的复发又尽量避免并发症是手术的要点。本文就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除术与肿瘤简单摘除术3种手术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切除比简单摘除肿瘤手术效果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裕  余海 《海南医学》2009,20(5):122-124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标准术式是解剖面神经并行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由于腮腺肿瘤80%发生于腮腺浅叶,且其中80%为良性肿瘤,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作浅层腺叶切除术已能满足治疗的需要。但是传统的腮腺切除术存在以下缺陷:①“S”形切口通常会在耳前和颌下区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美观;②由面神经周围支向总干的解剖方法容易造成面神经周围支的损伤;③术后容易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④腮腺浅叶切除后会在腮腺区遗留明显的凹陷区,影响美观。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改进方式,旨在减轻创伤和畸形,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作者即对此作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耳后角型切口含内镜辅助下耳后切口,在腮腺区肿瘤切除术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腮腺肿瘤切除术28例,常规s型切口14例,耳后角型切口11例,内镜辅助下耳后角型切口患者3例,比较耳后角型切口含内镜辅助下耳后角型切口(观察组)及常规s型腮腺切口(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对照组14例肿瘤直径为(3.4±0.8)cm,观察组14例肿瘤直径为(3.6±0.6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对照组(67.0±9.8)mL,观察组(72.0±7.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对照组(74±11)min,观察组(84±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暂时性面瘫、耳颞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有并发症4例,观察组有并发症3例。两组患者术后美观满意程度评分(满分10分):对照组(5.10±0.69)分,观察组(8.7±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耳后角型切口腮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美观满意度优于传统S型切口,且可弥补耳后切口对腮腺上端区及副腮腺区肿瘤术野暴露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改良手术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26例,瘤体直径≤ 2cm,采用改良的"S"形切口18例,改良手术美容切口8例,在距肿瘤周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结果: 26例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改良切口术区瘢痕不明显,患侧局部未见明显的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4例,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经1~6年随访,未见腮腺区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改良手术径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切口隐蔽、效果良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正>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肿瘤之一,是头颈涎腺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发病率高,约80%发生于腮腺浅叶,20%发生于深叶,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由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紧密相连且血运丰富,神经分布异常复杂。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手术期护理与肿瘤切除术的预后有直接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6.
王凤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80-158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22例经病理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均采用腮腺耳后颌下区"S"形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腮腺浅叶+肿物切除78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肿物切除33例,腮腺+肿物切除11例。所有手术均解剖面神经.手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3例,涎瘘2例,积液4例,复发4例。结论: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保留腮腺功能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最近2年来5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采取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腮腺的分泌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面部外形改变,唾液积潴,术后复发.结果:经过1年~2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部外形无凹陷畸形,无永久性面瘫,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结论:认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物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患者68例,对患者肿瘤部位、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和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在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术、肿瘤直径大于4cm和肿瘤部位位于耳前区和耳垂下区时发生率较高,采用区域性切除术、肿瘤直径小于4cm和位于耳后区面神经损伤发生率较低。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和肿瘤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童永青  施更生  戴杰  赵国强 《浙江医学》2011,33(8):1189-1191
副腮腺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约占腮腺肿瘤总数的1.0%~7.7%[1]。以往副腮腺肿瘤切除的传统术式是采用腮腺经典的S形切口,解剖并保存面神经,行腮腺浅叶、副腮腺及肿瘤切除,若为恶性还需扩大切除。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传统术式存在着过度治疗的问题,有着诸多缺点,如手术切口过长、手术瘢痕欠隐蔽,术后腮腺区明显凹陷畸形而影响美观、腮腺浅叶切除后功能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耳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将9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使用传统"S"形切口入路行肿瘤切除,观察组应用内窥镜辅助耳后小切口行肿瘤切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的外观总满意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4%(均P0.05)。结论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小切口肿瘤切除术的疗效显著,患者的外观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