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03/2009-03我院住院患者中连续24例24眼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1眼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另一组13眼选择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visual acuity,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结果:两组间比较,术前VA,BCVA,CE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CVA,CE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isan组手术后VA优于术前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睫状沟缝线固定组手术后VA与手术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IO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都是治疗无晶状体眼有效方法。两者比较,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更加安全,是治疗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6行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8例38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眼压、IOL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

结果:术中出血6眼(16%),术后低眼压4眼(11%),高眼压11眼(29%),经治疗后恢复,IOL倾斜4眼(11%)。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术前预留屈光度数(球镜)与术后3mo实际屈光度数(球镜)无差异(P>0.05)。

结论: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重视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进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8例此类患者中15例周边囊膜保留良好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三片式可折叠人工晶体,余33例在后房灌注下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结果48例均在安全稳定的眼内压条件下完成手术,并显著提高了视力。结论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人工晶体植入和灌注下人工晶体二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玻切术后无晶体眼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伟  贾金辰  张卫红 《眼科新进展》2016,(11):1069-1072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后儿童无晶状体眼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至2015年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眼外伤科行玻璃体切割术后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48眼(男28眼,女20眼)的术后并发症、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并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状态。结果 术后出血8眼(16.7%),低眼压3眼(6.3%),一过性高眼压及角膜水肿4眼(8.3%),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以及人工晶状体襻缝线脱落。术后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提高(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屈光度数预测值与实际屈光度数偏差:40眼(83.3%)<1.50D,6眼(12.5%)1.50~2.00D,2眼(4.2%)>2.00D。结论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儿童无晶状体眼的治疗安全有效,但仍不能忽视其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眼外伤患者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技巧.方法 眼外伤患者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42例(42眼),采用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压.5例于保留的晶状体前囊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37例采用外路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其中3例为带虹膜隔的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访3~40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28例(66.6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31例(73.81%).结论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Ⅱ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时,需玻璃体腔灌注调整眼压,最好采用外路法预置睫状沟固定缝线,用四线或两线法悬吊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晶状体摘出一期或二期植入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53例62眼作为研究对象,62眼患者均为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术后随访3~9(5.68±1.29)年,收集患者手术前和末次随访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眼压、前房深度、人工晶状体眼内固定位置及稳定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和临床信息。评价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术前62眼UCVA(logMAR)为1.55±0.56,术后为0.23±0.15,术后UCVA较术前显著提高(t=18.64,P=0.00)。术后和末次随访UCVA (logMAR)(0.22±0.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6),患者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术后末次随访1眼等效球镜度为-1.25 D(为根据另一眼预留),等效球镜度-1.00~<-0.50 D者10眼,-0.50~+0.50 D者51眼。62眼术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Artisan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分析24例24眼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体的手术后结果。纳入病例包括外伤性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或球内异物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及晶状体摘出术后囊膜缺失。手术前后进行完整的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瞳孔形态、人工晶状体固定情况、虹膜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记录手术中和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患者随访12~24mo。所有手术眼视力均有提高,手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0.2(logMAR1.91±0.89),手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2~1.0(logMAR0.46±0.59)。手术后1,3,12mo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6,-0.43,-0.35D,±2.0D以内者术后3mo和12mo分别占66.7%和83.3%,±1.0D以内者分别占41.7%和50%。手术前及术后3,12mo眼压分别为16.95±7.85,12.38±4.68,15.96±5.25mmHg。手术前及手术后3,12mo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2493.8,2270.3,2263.7个/mm2,手术后1~3mo,4~12mo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8.96%,0.27%,手术后12mo内皮细胞总丢失率为9.23%。手术后无持续性葡萄膜炎,虹膜无明显手术损伤和萎缩,瞳孔形态无变化,Artisan人工晶状体正位牢固固定,对玻璃体视网膜无影响。玻璃体切除眼手术中使用前房灌注可避免眼球塌陷。结论: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植入虹膜固定Artisan人工晶状体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以进一步对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行后房植入虹膜夹IOL,B组35眼行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mo,1a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并且观察两组IOL的稳定性,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12~14mo。术后3d,A组的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BCVA较术前无差异(P=0.073); B组的UCVA较术前无差异(P=0.097),而BCVA较术前差(P=0.002); 两组患者术后1mo UCVA、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分别于术后6、3mo保持稳定。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IOP均维持于正常水平。A组、B组患者术后1a的CECD分别较术前平均降低0.7%、2.3%(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IOP及CECD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全眼散光较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各有1眼IOL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IOL无显著倾斜和偏位; 其他术后并发症较轻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缺少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后房植入虹膜夹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房植入虹膜夹IOL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内组织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波前像差,以阐明其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实验组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患者20例32眼,年龄18~40岁。对照组选择年龄匹配的普通近视眼17例30眼,年龄18~39岁。使用客观型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测,获得整体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及Z7、Z8、Z12项系数和像差图。结果实验组术后1月整体高阶像差(Rh)及各分阶像差的RMS均较对照组高,其中3、4阶高出最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术后3月Rh及各分阶像差的RMS均较对照组大(P<0.05),其中3、4阶增高最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实验组术后3月的Rh、RMS3、RMS4、RMS5、RMS7较术后1月均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阶降低最明显;RMS6较术后1月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3月的Rh与球面屈光度显著正相关(r=0.963、P=0.000;r=0.952、P=0.000)。术后1月的Rh与术前柱面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r=0.428、P=0.042)。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眼的高阶像差高于正常眼。随着时间的推移,除RMS6外,术后1月较高的像差在术后3月时均不同程度的减少。术前球面、柱面屈光度越高,术后1月的Rh越高;术前球面屈光度越高,术后3月的Rh越高。  相似文献   

10.
刘芳 《眼科新进展》2017,(10):976-978
目的 观察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用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外伤后无晶状体眼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修补损伤虹膜,瞳孔成形后成功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2 +0.17),较术前视力(0.04±0.02)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4±0.13)提高.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1993.88±127.24)个·mm-1,较术前(2178.88±132.61)个·mm-2减少(P<0.05),但术后未发现角膜失代偿.术前眼压(15.91 ±2.73)mmHg(1 kPa=7.5 mmHg)与术后眼压(16.69±2.61) mmHg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瞳孔大小(4.4±0.2)mm较术前(5.5 +0.3)mm缩小(P<0.05),患者术后无明显畏光、眩光、复视等不适症状.结论 瞳孔成形联合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外伤虹膜损伤并无有效晶状体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后无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14例14眼患者资料。在2:00,8:00位角膜缘后1.5mm处巩膜瓣下穿刺引出三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的双襻,将襻插入预制巩膜隧道内固定,缝合巩膜瓣覆盖穿刺口及襻。

结果:患者14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mo,患者视力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眼压正常、无重大并发症。

结论:应用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囊膜支撑的玻璃体切除后无晶状体眼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无晶状体眼的硅油取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的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41例(41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1眼行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20眼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缝线固定术,分别对术前术后的视力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基本相同,而缝线固定的后房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稍低于术前矫正视力(P<0.05)。结论无晶状体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Siepser术式缝合虹膜的方法将人工晶状体的双襻以10-0聚丙烯缝线分别缝合固定于中周部虹膜。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偏心度、倾斜度、稳定性),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经虹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3例(17.6%)偏心,无人工晶状体倾斜病例。术中前房出血2例,均为少量,于术后1周内吸收;角膜轻度水肿4例,均在术后1周内透明。术后4例瞳孔近圆形,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操作便捷,手术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Purpose: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transscleral fixation of closed loop haptic acryl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PCIOL) in aphakia in nonvitrectomized eyes.Results:Out of twenty-nine eyes of 24 patients, who completed the study, 25 (86.2%) eyes had improved, 2 (6.9%) eyes showed no change, and 2 (6.9%) eyes had worsening of BCVA. Three (10.3%) eyes develope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mean BCVA (P < 0.0001) was observed after the procedur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26.2 months (range 22–35 months).Conclusion:The use of closed loop haptic acrylic IOL for scleral fixation appears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scleral fixat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intraocular lens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3~10个月随访中,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视力05以上者6例(375%),02~04者7例(4375%),01以下者3例(187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获得良好视力而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白内障合并眼后段病变一种较理想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无晶状体患者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ICIOL)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SFIOL)在视力、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8-10/2020-02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60眼无晶状体眼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组I患者行ICIOL植入术,组II患者行SFIOL植入术。筛除既往有眼部病变和视网膜手术史患者。术前、术后随访9mo。

结果:随访9mo后,ICIOL组中26例(87%)患者,SFIOL组中24例(80%)患者达到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50~0.00。两组BCVA 均值具有可比性。 ICIOL组手术时间较SFIOL组更短(P<0.01)。SFIOL组并发症明显增多,而ICIOL组的并发症较少。

结论:两组的视觉结果具有可比性。在无晶状体矫正中,ICIOL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是较SFIOL更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用灌注头维持眼压。用睫状体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IOL21例(21眼)。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1者1例(占5%),0.2-0.4者4例(占19%),0.5-1.0者16例(占76%)。术中并发症:脉络膜脱离2例,玻璃体出血3例。术后并发症:IOL偏斜1例,视网膜脱离3例。结论:该术式可获得较理想的视力恢复效果。玻璃体切割术后一期植入者并发症较少。术中维持眼压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陈刚  赵晓华  王宇冉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2000-2001
目的:探讨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3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活动度、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并发症。结果:患者1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7d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眼(77%);术后12mo,裸眼平均为0.6±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位置居中,所有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应均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有2眼于术后3~4wk出现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仅1例于术后6mo发生单眼视网膜脱离。结论:虹膜夹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地手术方式。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李林  李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4):739-741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切口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例28眼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眼压、屈光度数、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及晶状体混浊情况。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28眼均顺利植入了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6mo,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基本位于正位,无明显倾斜、偏位。未发现白内障、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在具备熟练的眼科显微手术技巧的前提下,有晶状体眼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有较好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在睫状沟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定位效果。方法 无晶状体眼27例(27 眼)接受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控制两条子轴线:子轴线1: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巩膜穿刺位点,使角膜中心点投影位于巩膜穿刺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1上;子轴线2:精确选定等距、对称的线襻结合位点,使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位于线襻结合位点形成的固定轴线即子轴线2上。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8个月。通过测量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偏位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e,UBM)全景测量固定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和与固定位点轴向垂直的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判断人工晶状体位置精度,同时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点与角膜中心点高度重合者25眼(92.6%),偏离角膜中心点者2眼(7.4%),偏位幅度为(0.23±0.04)mm;UBM全景测量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人工晶状体倾斜度为(0.20±0.04)°;UBM全景测量与角巩膜缘2-8位点轴向相垂直的11-5轴向人工晶状体偏转度为(0.24±0.03)°;4眼(14.8%)单襻位于位于睫状沟旁,6眼(22.2%)双襻位于睫状沟旁,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均保持居中;全部病例未发生人工晶状体缝线松解、人工晶状体脱位、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 双轴线外部标记技术具有整体、直观、便捷的技术特征,具备精确控制缝线人工晶状体定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