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介绍S2骶髂螺钉的置入技术。方法:通过术前骨盆CT或标准骶骨侧位X线片测量确定S2节段有足够的置钉空间。全麻后患者仰卧或俯卧,常规消毒铺巾。首先在标准骶骨侧位透视像监视下将导针尖确定在S2神经根管前缘线、椎体前缘线及S1骶前孔下缘三者所围成的区域内并打入髂骨外板1~2 mm,然后在骨盆出口位透视像监视下引导导针沿S1骶前孔下缘及S2骶前孔上缘之间的区域行进,在骨盆入口位透视像监视下确认导针位于S2椎体及侧块前缘的后方,将导针打至合适长度,再次透视标准骶骨侧位像确认导针尖位于椎体前缘线后方及S2骶神经根管前缘线的前方。之后沿导针测量长度,钻孔、攻丝后拧入骶髂螺钉。结果:应用此技术于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27例,置入30枚S2骶髂螺钉。经术后骨盆出入口位X线及CT检查确认所有螺钉均位于S2椎体及侧块骨质内,置钉均准确。结论:S2骶髂螺钉置入技术安全且可复制,可用于指导S2骶髂螺钉的置入以增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后环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螺钉治疗后骨盆骨折脱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探讨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患者术前进行肠道准备,术中俯卧位,切开显露髂骨外骨面,钻入克氏针,以X线透视正侧位以确定克氏针的位置,将φ6.5mm适当长度的中空松质骨拉力螺钉植入S1.2椎体,术后行康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6-14个月,7例患者术后无一例骨盆感染,无周围神经损伤,1例骶髂关节复位不佳,移位1.5cm,1枚螺钉误入邻近椎体,幸未产生后遗症。结论 骶髂拉力螺钉固定后骨盆环的技术具有操作较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失血少,有利于患者康复等优点,骶髂螺钉并发症包括固定失败,置位不当,神经损伤,感染,后骨盆复位不佳等。  相似文献   

3.
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骶髂关节脱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外伤性骶髂关节脱位的微创手术复位及固定方法。方法 在C臂X线机引导下,用空心螺钉将髂骨与骶骨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复位满意,术后复查无一例发生再移位。随访6~1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减少卧床时间的新型手术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早期治疗此类创伤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骶骨骨折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技术要点。方法2例TileC型骨盆骨折骨牵引至骨折竖直方向复位满意后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自骶骨伤侧行经皮长骶髂螺钉固定骶骨骨折.以重建钢板固定耻骨上支骨折。结果术中无重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感染、严重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不等长及内固定失效,骨折均顺利愈合。Mat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经皮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C型骶骨骨折是一种有效且相对安全的骶髂螺钉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骨骨折7例,在CT导航系统下,行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结果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出血20ml。随访12~30周,7例术后钉位满意,与术中导航的结果基本吻合,下肢均无神经症状出现。按Matta评定标准,2例30分,2例29分,2例27分,1例26分,均达满意结果。术后8周骨折愈合,离床活动。结论导航系统在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准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基于连续骨盆轴向CT扫描的上骶段的分型及其意义.方法:对127例全骨盆2.0 mm层厚轴向扫描图像进行观察,测量S1的平向骶髂螺钉通道,根据平向通道的大小对上骶段进行分型.如平向通道存在且在至少4层扫描图像上其宽度均>7.3 mm,则将其定义为正常型上骶段;如平向通道存在且在扫描层面上其最大宽度≤7.3 mm,则将其定义为过渡型;如平向通道不存在,即在所有扫描层面上其宽度均≤0 mm,则将其定义为变异型.计算各型的例数、百分比及平向螺钉通道的平均值.结果:正常型58例(45.7%),其平向螺钉通道平均宽度13.9 mm;过渡型42例(33.1%),其平向螺钉通道的平均宽度5.2 mm;变异型27例(21.2%),其平向螺钉通道的平均宽度为0.9 mm.所有病例的上骶段可归属于3型中的1型.结论:正常型上骶段因存在平向安全通道而可置入平向骶髂螺钉,过渡型及变异型上骶段因无平向通道而无法置入平向骶髂螺钉.过渡型较变异型的优势表现在其标准骶骨侧位像上的有限平向通道可以作为进钉点的选择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骶髂前路蝶形钢板(sacroiliac anterior papilionaceous plate,SAPP)和传统重建钢板在骶髂关节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治疗23例24侧骶髂关节损伤的病历资料,11例11侧行SAPP内固定,男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9.6±9.1)岁;Tile B型骨折6例,C型5例.12例13侧行传统重建钢板内固定,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39.1±13.5)岁;Tile B型骨折7例,C型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记录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骶髂关节钢板放置时间等,术后即刻行X线检查及Matta评分,术后随访时行X线检查及Majeed功能评分.结果 SAPP组平均手术时间(98.2±31.4) min,出血量(989.7±365.9) ml,钢板放置时间(6.6±3.2)min.传统重建钢板组平均手术时间(110.8±29.6) min,出血量(1136.0±279.3) ml,钢板放置时间(15.4±1.1) min.SAPP组术后Matta评分优4例、良5例、可2例,传统重建钢板组优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出现腰骶干损伤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7例.SAPP组与传统重建钢板组相比,钢板放置时间明显缩短,Tile B型骨折出血量明显减少,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骶髂前路蝶形钢板应用于骶髂关节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的固定,同传统重建钢板相比较,能易化操作、缩短放置时间、有利于旋转复位、可以减少B型骨折的出血量,并不增加神经损伤风险及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SABP)治疗骨盆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新鲜的冷冻尸体骨盆标本20具,造成骨盆骨折模型,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SABP内固定和骶骨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骨棒固定、重建钢板固定、骶髂关节螺钉等5种固定作对照比较,分别测定它们的刚度和强度,用以评价骨盆的稳定性。结果:采用新型骶髂关节解剖型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较骶骨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髂关节螺钉、重建钢板固定、骶骨棒固定其骨盆的刚度分别高10%、11%、16%、21%,强度分别高12%、14%、21%、31%;应变分别小13%、14%、22%、25%,位移分别小10%、1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超过正常人骨盆标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SABP内固定装置治疗骨盆骨折,其强度、刚度最佳,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0.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lex),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Harrison等提出SIJ整体系统。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损伤骶髂复合体。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骶髂螺钉固定在生物力学上优于外固定,等同于骶骨棒和张力带钢板固定,能达到与完整骨盆相似的生物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以期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成功率及置入质量。方法 自行设计并研制的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由带有测量长度的定位器、带有角度刻度表的水平面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角(TSA)、矢状面置入角(SSA)调节器及固定螺丝等组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关节者,男6例,女9例;年龄19 ~ 60岁,平均45.6岁。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3例,经骶骨Ⅰ区5例,累及骶骨Ⅱ区5例,累及骶骨Ⅲ区2例。15例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18枚空心钉。结果 术后CT及X线片示18枚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结论 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及置入质量,且可显著减少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数字技术对骨盆后环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为经骶髂关节置入S1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68例成人骨盆(136个半骨盆)的16排螺旋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S1椎弓根宽度、高度、进钉点的位置、进钉方向,以及螺钉的长度和直径,并比较男女性、左右侧及 <5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 S1椎弓根宽度、高度平均分别为(21.17±2.69)、(23.65 ±2.70) mm.螺钉进钉点、位于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连线前3/4或后1/4点的上方平均(10.90±5.14) mm处,螺钉在冠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2.74°±6.34°,螺钉在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57.08°±6.11°,螺钉长度平均为(75.92±6.82) mm.左、右侧上述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之间螺钉在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螺钉进钉点位置及螺钉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测得的S1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位置、螺钉长度及方向等可作为临床于术的参考依据.男女性之间、不同年龄组间上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工作中需实行个体化置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准备对经皮横向骶髂螺钉固定的影响。[方法]2015年8月~2018年12月,30例骶骨骨折行经皮横向S1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准备组患者术前接受肠道准备,无准备组患者术前未接受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曝光时间,以及影像测量的置钉偏差。[结果]准备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1±4.92)min vs(40.54±5.83)min,P<0.05)];准备组的术中X线暴露时间显著短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9±5.79)s vs(83.19±6.41)s,P<0.05];准备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0.58)次vs(5.21±1.11)次,P<0.05]。术后CT三维重建测量螺钉与术前测量偏移方面,准备组的水平偏移小于无准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3±2.21)°vs(5.63±1.97)°,P>0.05];准备组矢状位偏移小于无准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2±2.08)°vs(4.52±1.91)°,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骶髂关节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肠道准备虽不能提高置钉准确率,但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经S2椎弓根骶髂关节螺钉固定CT和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华兴  潘志军  陈欣  徐刚 《中国骨伤》2004,17(9):527-530
目的 :为经S2 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2个骨盆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 ,测量经S2 椎弓根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针点、进针方向、钉道直径、进针点至S2 椎体中心和椎弓根中心距离、S2 椎弓根横断面形状。结果 :螺钉进针点在髂后下棘前方 2 8 7mm (15 0~34 5mm) ,坐骨切迹上方 15 3mm(10 0~ 2 2 0mm) ;进针方向垂直于正中矢状面且与髂骨翼外侧面夹角为 6 2 4°(5 5°~ 72°) ;钉道直径为 11 5mm (8 5~ 14 0mm) ;进针点至S2 椎体中心距离 6 4 7mm(5 5 3~ 77 6mm) ;进针点至S2 椎弓根中心距离为 5 3 1mm(45 3~ 6 4 8mm) ;S2 椎弓根横截面呈三角形。结论 :经S2 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针点应位于髂后下棘前方 30mm ,坐骨切迹上方15mm ;进针方向垂直于正中矢状面且与髂骨翼外侧面夹角为 6 0°;S2 椎弓根钉道直径较小 ,经S2 椎弓根水平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应选择直径较小的短螺钉。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以期提高S.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成功率及置入质量。方法自行设计并研制的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由带有测长度的定位器、带有角度刻度表的水平面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角(TSA)、矢状面置入角(SSA)调节器及固定螺丝组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累及骶髂复合体,男6例,女9例;年龄19-60岁,平均45.6岁。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骶髂关节韧带3例,经骶骨Ⅰ区5例,累及骶骨Ⅱ区5例,累及骶骨Ⅲ区2例。15例患者均采用骶髂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引导术中S1椎弓根空心钉的操作,共置入18枚S,椎弓根空心钉。结果术后CT及X线片示18枚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位置准确,与术前设计相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TSA及SSA。结论骶骼关节空心钉内固定导向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提高S1椎弓根空心钉置入的准确性,提高置入质量,且可显著减少X线机的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