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HCM患者(HCM组)及5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两组患者TO及TS均值。结果:HCM组的TO及T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CM患者HRT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选择DCM患者47例,正常健康对照者50例,运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DCM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14±0.57)%:(0.73±0.65)%,P<0.05];DCM组T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2.34±0.81):(4.09±1.32)ms/RR间期,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说明其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HRT可作为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定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HRT)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室早的患者80例,选择同期有室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体检者80例作对照,分别检测HRT的初始(TO)和斜率(TS),将HRT分类为HRT1(TO0且TS2.5ms/RR间期)、HRT2(TO≥0或TS≤2.5ms/RR间期)、HRT3(TO≥0且TS≤2.5ms/RR间期),分别对不同心功能分级、存活组及死亡组进行分析。结果扩张型心肌病与对照组比较TO、TS均有显著差异(P0.001和P0.01)。在心功能Ⅲ级与Ⅳ级时HRT3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同分级心功能的HRT分类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死亡组中HRT3组的死亡率最高。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并发室早后HRT减弱或消失的现象,HRT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发病后1个月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震荡(HRT)情况,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1).提示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ACS患者HRT现象,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病人71例,男47例,女24例,年龄36岁~83岁(68.0岁±10.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每次1.6 g,每日3次。疗程4周。PCI术后第1天、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结果治疗前两组TO及T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可调节窦性心率震荡(HRT),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并比较2组患者TO及TS均值,以及TO及TS异常的发生率。然后根据TO及TS是否异常将AMI组分为2个亚组:HRT异常组(TO或TS异常,二者均异常)及HRT正常组(TO及TS均正常),住院期间观察2个亚组复合心脏事件(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发生率。结果:AMI组的HRT较对照组明显变钝(TO增加,TS减低),并且TO及TS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AMI组中,HRT异常亚组的复合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RT正常亚组。结论:AMI组HRT变钝、TS减弱及TO增加可能成为评价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HRT)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早的患者187例,选择同期有室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100例作对照组,分别检测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TO)和窦性心率震荡的斜率(TS):将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为HRT1(TO〈0且TS〉2.5ms/RR间期)、HRT2(TO≥0或TS≤2.5ms/RR间期)、HRT3(TO≥0且TS≤2.5ms/RR间期),分别对不同心功能分级,存活组及死亡组进行分析。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与对照组比较TO、T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05)。在心功能Ⅲ级与Ⅳ级时HRT2,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不同分级心功能的窦性心率震荡分类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亦有显著性差异(HRT1p〈0.01,HRT2p〈0.05,HRT3p〈0.01)。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现象,窦性心率震荡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特点。方法从2000年10月~2007年11月就诊的DCM患者中选取符合HRT分析条件的31例患者(DCM组),同时选取同期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分析TO、TS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CM组中,TO>0且TS<2.5者8例(25.8%),TO>0且TS>2.5者8例(25.8%),TO<0且TS<2.5者7例(22.6%),TO<0且TS>2.5者8例(25.8%)。两组TO值分别为-0.06±0.03、0.04±0.02,TS值分别为37.2±17.6ms/RRI、11.8±9.7ms/RRI,两组间比较TO、TS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SDANN、LVEF、LVEDD等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DCM组TO值与LVEF、SDNN、SDANN之间呈明显负相关,与LVEDD呈明显正相关;TS值与LVEF、SDNN、SDANN之间呈明显正相关,与LVED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MH)及白大衣性高血压(WC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2例(EH组)、MH患者26例(MH组)、WCH患者29例(WCH组)、正常血压者30例(NT组)。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各组HRT的两个参数初始震荡(TO)与震荡斜率(TS),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EH组、MH组及WCH组较NT组TO增大、TS降低(P均<0.01),TO、TS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而EH组、MH组及WCH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H、WCH、EH患者的HRT均明显减弱,提示MH、WCH与EH患者一样存在自主神经损害,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