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AMI者,根据其入院3天内心电图有无QRSf,分为QRsf组(A组)和无QRSf组(B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密切相关,QRSf可作为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韦迎娜  周祥群  王芳 《海南医学》2014,(18):2728-2729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9%,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和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在12导联心电图中,QT离散度的不同可反映阶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程度。急性心肌梗死后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观察,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及4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心电图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指标,分析校正QT离散度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71.4±13.5)及校正QT离散度(80.9±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校正QT离散度水平大于等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97.4%)明显高于校正QT离散度水平小于60ms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校正QT离散度越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越高;校正QT离散度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间住院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及下壁伴后壁梗死易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前壁梗死易并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如何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现将我科收治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住院AMI患者66例,男49例,女17例;年龄30~80岁.平均58.53±14.83岁。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并描记12导联体表ECG。共分两组,1组为无心律失常组41例;2组为心律失常组25例(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多源窄性早搏,成对性窄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窄颤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室性逸搏心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变异型心绞痛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变异型心绞痛1例)在病程早期(≤4h)出现的室性早搏、室性逸专律的QRS-ST-T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出现的室性早搏及室性逸搏心律,其QRS-ST-T波形态常呈典型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图型,且定位明确,两者均好发于下壁,伴或不伴后壁及(或)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5%—95%,多发生于起病后24h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一过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很常见,利用发生的室性早搏找到其它异常情况即从室性早搏中获得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胺碘酮针与利多卡因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选取1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观察对象分成二组,其中65例给予利多卡因针,73例给予胺碘酮针。观察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短期预后。结果二种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及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4个月内胺碘酮针组病死率有一定降低。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选用胺碘酮针可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及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根据溶栓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测量每例患者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比溶栓未通组的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 QTd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溶栓成功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mg/kg胺碘酮,10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mg/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地控制室性早搏。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胺碘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患者共76例,其中胺碘酮治疗组38例,利多卡因对照组38例,比较两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显效3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4%。与对照纽比较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可作为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7.
赵学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654-465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大量补钾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在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6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钾治疗;观察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给予大量补钾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观察大量补钾与常规补钾治疗对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通过治疗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是38.9%,观察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16.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大量补钾,可明显减少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出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72例AM I患者QTd结果及其衍变过程。结果QTd、JTd及QTCd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组(P均<0.01);在心律失常死亡组亦高于心律失常生存组(P<0.05)。结论AM I患者Q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愈严重,病死率亦越高。QTd可作为预测AM I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