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硬塞V1—V4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V1-V4导联ST段下移(STD)的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AIMI61例,STD≥0.1mv30例(A组),〈0.131mv(B组)。分别较A和B组临床因素和冠心病死亡发生率:其中肺部罗音、心功能Ⅱ-Ⅳ级及Ⅳ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低血压休克综合征及住院期内冠心病死亡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1)。而A组STD导联数≥3(∑ST≥3)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 2 5例 ,就其发生率、梗死发生部位、AVB的转归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 98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据心电图定位梗死部位及AVB程度进行分析。2 结果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VB发生率为 19.2 %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的 84%。前壁心肌梗死 5例 ,单纯下壁3例 ,复合下壁 17例。 2 5例中 ,前壁死亡 2例 ,复合下壁死亡6例 ,AVB除下壁 前壁 1例转为慢性外 ,其余均于 2周内消失。AMI并发AVB 2 5例 ,死亡 32 % ,并…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 (AMI)对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其对AMI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分析统计了 52例AMI中AVB的情况。1 临床资料分析近 6年来住院的AMI52例 ,其中男 46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 62± 4.1 )岁。表 1  5 2例AMI发生部位的分布部位前壁下 (后 )壁前 +下壁右壁总计AMI数 2 617 63 5 2占有率 (% ) 5 0 3 2 .711.5 5 .810 0   52例AMI合并AVB1 0例 ,发生率为 1 9.2 %。其中Ⅰ度AVB4例 ,Ⅱ度AVB3例 ,Ⅲ度AVB3例 ,Ⅱ度以上AVB占全部AVB60 % ( 6/1 0 )。表 2 合并…  相似文献   

4.
严重复合性心律失常、重症心脏病患者分娩或大手术有心脏合并症等高危者 ,临床面临风险较多 ,给患者及施治者带来不安全顾虑 ,我们对9例患者行保护性心内膜临时起搏术 ,收到良好临床效果 ,现报道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9例中男性7例 ,女性2例。年龄25~69岁 ,平均66岁。其中妊娠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 -VB)1例 ,前壁急性心肌梗死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并Ⅱ度A -VB1例 ,Ⅲ度A -VB并室性心动过速 (VT)2例 ,心肌炎后遗症并Ⅲ度A -VB2例 ,肺癌并心脏三分支阻滞1例 ,感染性心内膜…  相似文献   

5.
分析动态心电图中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PAVB)病例30例,为Ⅱ度Ⅰ型A-VB或2:1A-VB,均是在心率减慢时才出现,多属阵发性四位相型房室传导阻滞,此组病例器质性心脏病居多,而且在常规心电图中多数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及P-R间期延长(17例),考虑PAVB和双侧束支阻滞有关,同时也不能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影响,发现PAVB有助于及时诊断潜在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6.
张晓东  李小宇 《北京医学》1997,19(6):352-354
分析了178例初发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对住院期间临床主要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的影响。其中下壁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75例(Ia组),无ST下降13例(Ⅰb组);前壁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34例(Ⅱa组),无ST段下降56例(Ⅱb组)。分析结构显示,下壁和前壁AMI伴远隔导联ST段下降对临床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邓淑琴,竺清瑜,张思美,沈潞华1临床资料1986年1月至1991年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841例,合并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共72例。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左室重构。方法:前瞻性观察78例首发性前壁AMI患者,选择就诊头3h心电图,测量其ST段水平,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mV为A组,压低〈0.1mV为B组,两组病人于住院2周和4周后两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患者左室重构比B组高(P〈0.05~0.01)。结论:前壁AMI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左室重构比未合并下壁导联ST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有无胸前导联ST段下移,把9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并发症和PTFV1。结果表明伴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PTFV1≤-0.03ms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AIMI伴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为AIMI为高危亚组,尤其是老年人。  相似文献   

10.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对76例AMI患者AVB的发生、转归、梗死部位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993~1998年明确诊断的AMI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2例,女24例,平均年龄(62±4.1)岁。前壁梗死37例,下壁梗死25例,前壁+下壁梗死11例,右室梗死3例。2 结果76例并发AVB14例,发生率为18.4%,其中Ⅰ度3例,Ⅱ度6例(Ⅱ度Ⅰ型2例,Ⅱ度Ⅱ型4例),Ⅲ度5例(3例ORS<0.12s,2例QRS>0.12s),Ⅱ度以上占78.…  相似文献   

11.
心室起搏 (VVI)是普遍采用的人工心脏起搏术 ,是治疗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重要措施。VVI的介入可导致室房传导 ,其重要性已愈来愈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但VVI引发魏金斯基现象则未曾有报道 ,其重要性亦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将我院1 999年 4月安置VVI引发的魏金斯基现象1例介绍和讨论。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5 2岁 ,因发作性胸闷、胸痛1 0d入院。病后曾昏厥多次 ,入院前在当地县医院作心电图导AVBⅢ度 ,Ⅲ导联和aVF导联有一Q波 ,但无急性心梗典型的S -T、T演变 ,疑急性下壁心梗予以相应治疗一周 ,症状及心电…  相似文献   

12.
卧位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心肌炎、洋地黄过量、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及先天性心脏病、高血钾等。少数病人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与卧位有关,本文报告1例卧位性Ⅰ°AVB。患者男性,19岁。于感冒后出现周身无力,心悸。查体:心律...  相似文献   

13.
杨慧琴  赵斌 《新疆医学》2000,30(2):83-84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伴糖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根据糖代谢紊乱情况将AMI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糖尿病组;B组为应激性高血糖组;C组为单纯AMI组。结果:三组AMI发病年龄及梗塞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统计学上均显著性差异,阵发性房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AMI伴糖尿病者的并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死亡率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治疗及预后程自平,胡兵,张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危及生命。本文报道我院1989年1月~1993年12月收治的64例Ⅲ°A-VB病例就其病因、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82例病人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近性心动过速(AVNRT),成功率96.3%,无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随访2-36个月,复发1例.RFCA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消融导管稳定、间断放电并连续监测X线影像和心电变化是避免Ⅲ度AVB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建华  陈茜 《医学综述》2008,14(22):3507-3508
目的探讨小儿心电图下壁导联钩形R波对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比较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38例(Ⅰ组),其他各类先天性心脏病59例(Ⅱ组)及正常小儿106例(Ⅲ组)的下壁导联钩形R波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率。结果至少一个导联出现钩形R波,Ⅰ组为:78.9%,Ⅱ组:20.3%,Ⅲ组:14.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房间隔缺损(ASD)的特异度75%,认为下壁导联钩形R波是小儿继发孔型ASD的一种独立的心电图征象。结论3个下壁导联均出现钩形R波或至少一个下壁导联出现钩形R波且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对诊断继发孔型ASD有高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研究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与部分心肌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率失常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组,期时间≥24h为A组,24h为B组,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16例,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其他部位发生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发生严重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根据观察情况得出,在A组患者中,并发其他部位梗死18例,房室传导阻滞13例,严重性心率失常12例;在B组患者中,并发其他部位梗死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严重性心率失常1例。以上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24h,患者易出现部分心肌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率失常,并且其可以作为患者病变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82例病人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成功率96.3%,无1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随访2~36个月,复发1例。RFCA治疗AVNR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保持消融导管稳定、间断放电并连续监测X线影像和心电变化是避免Ⅲ度AVB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杨小云 《广东医学》1998,19(5):391-392
对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伴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应用华蟾素联合甘利欣治疗;对照组41例,单用华蟾素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治疗组为65.9%,对照组为41.5%,HBeAg,HBV-DNA阴转率治疗组为37.5%,47.7%;对照组为39.4%,48.8%。  相似文献   

20.
通过71例左前分支阻滞(LAFB)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对比分析,对LAFB时电轴左偏分布情况,q波在I、aVL导联上的出现率,aVL导联室壁激动时间(VAT)延长及Sv5增深增宽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心电图电轴左偏在-45° ~-59° 占47.89%,-30°~-44°以及-60°~-90°分别占23.94%和28.17%,说明LAFB电轴多分布在-45°~-59°间。经统计,q波在aVL导联中为100%出现,而q波在I导联的出现率为63.38%,说明aVL导联的q波对诊断LAFB有重要价值。VATaVL延长占LAFB的84.51%,且与电轴左偏度数有一定关系,经统计学处理,p=0.038<0.05,有显著性差异,故VATaVL延长有利于LAFB的诊断,而Sv5增深增宽占77.78%,为LAFB中常见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