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时对凝血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输血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参照组给予全血输血,试验组给予成分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对比疗效,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产妇死亡率和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总结护理方法,提高产科质量,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从本市某三甲医院产科2015-2016两个年度中收治产妇中随机抽样3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242.2±106.95)ml,产后24h出血量(320.1±164.80)ml;产后出血率6.67%.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309.47±131.80)ml,产后24h出血量(407.07±199.97)ml;产后出血率22.22%.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降低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耿昕  朱勤花 《吉林医学》2011,32(12):2402-2402
目的:探讨8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8例进行抢救。结果: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1例,产后大出血3例,羊水栓塞2例,植入性前置胎盘2例,患者有出血、休克、循环障碍等,血小板降低<100×l09/L进行性下降3例,纤维蛋白原下降(1.5 g/L)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例,3P试验呈阳性1例,纤溶酶原减低1例。结论: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妇产科的急危重病,病情复杂、发病急、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才能降低患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钙剂联合卡前列甲酯栓对产妇缩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以期为下一步对产妇缩宫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2008年4月~2012年6月入住妇产科的具有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钙剂预防治疗,实验组应用钙剂联合卡前列甲酯栓预防治疗。观察患者在产后30min、2h、24h的出血量。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出血量<900ml者,实验组有46例,对照组有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量在900~1 500ml之间者,实验组25例,对照组31例;出血量1 500~2 000ml者,实验组23例,对照组33例;出血量2 000~2 500ml者,实验组2例,对照组6例。两组出血量构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10,P=0.05)。治疗30min后,实验组出血量(861.6±241.3)ml,对照组出血量(760.3±213.2)ml;治疗2h后,实验组出血量(149.3±111.1)ml,对照组出血量(449.2±231.3)ml;治疗24h后,实验组出血量(49.5±10.2)ml,对照组出血量(245.1±43.2)ml。实验组出血量随时间减少的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钙剂联合卡前列甲酯栓预防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有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抢救的19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经积极有效的抢救及高质量的护理,抢救成功17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为89.47%.结论 产科DIC起病急骤、死亡率高,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及合理的护理对策,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凝血诱发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等,记录其治疗效果并给予统计学分析。结果:62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因胎盘早剥所致比例最高(41.94%)(P<0.05);经临床对症治疗后有效率98.39%,无效率1.61%(P<0.05);新生儿存活率93.55%,死亡率6.45%(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对高危病例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疑似病例应提供各项检查措施及时确诊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正确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产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总结临床治疗此病症的有效方法与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该院产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孕产妇72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采用优质的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死亡事件发生,均治愈.对照组因3个以上器官衰竭死亡4例,占11.1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的产科患者,通过早期的诊断治疗工作,以及全方位精细完善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地治疗此病症,使患者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危重症病房收治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常规给予肝素、新鲜冰冻血浆、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10万U/瓶),2万U/(kg·次),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观察出血、栓塞等临床表现情况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治疗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能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邵顺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529-1530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妇产科就诊的急性DIC患者85例,严格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包括吸氧、原发病治疗、抗凝治疗、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纠正贫血及凝血功能、支持治疗及生命体征检测等措施的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后24 h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等血液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出血量为(1263&#177;218) ml,病死率为2.33%,对照组分别为(1985&#177;357)ml和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LT、PT、FIB、D-D、FSP和AT-Ⅲ分别为(98.06&#177;15.29)&#215;109L、(17.83&#177;3.94)s、(3.90&#177;1.02) g/L、(1.68&#177;0.84)mg/L、(27.56&#177;32.93)mg/L和(87.46&#177;17.52)%,对照组分别为(76.47&#177;18.86)&#215;109L、(21.14&#177;4.71)s、(1.72&#177;0.89)g/L、(6.42&#177;2.78) mg/L、(154.77&#177;161.26)mg/L和(49.35&#177;18.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综合疗法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疗效显著,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量和病死率,且可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抢救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患者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病情一致的多发伤患者76例,分为以损伤控制技术抢救的试验组和以传统方式抢救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出血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凝血系统恢复时间和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治疗在抢救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患者时疗效显著,患者存活率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诱发因素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水平及诱发因素。结果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为0.119%,其诱发性因素主要包括产后出血、妊高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和死胎等。结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产科救治的93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全血输血,45例)和观察组(成分输血,48例)。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抢救成功率、新生儿存活率和子宫保全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提升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建议在产科DIC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抢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4例不同病因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对比前后血小板、凝血因子、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指标,评估血液净化的治疗效果.结果:4例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小板、凝血因子升高,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改善,其中,3例症状缓解,1例患者因原发病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0例多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DCS,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救治,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体温的恢复时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救治成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体温的恢复时间、乳酸恢复时间、ATT、PT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的DIC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多发伤患者,采用DCS,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抢救措施.方法对21例产科DIC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抢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是正确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输入大量新鲜血液及血液制品,适时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7.
戴秋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12-112,114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及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记录。结果应对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有充分的了解,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诱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疾病,去除病因的同时,根据诱因及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肝素进行治疗。结论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病死率高、发病急、病情严重凶险的特点,所有在临床应尽量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中加用巴曲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37例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注射巴曲亭,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安慰剂。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凝血水平,下肢静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平均为432.45±112.20ml,212.47±75.33ml,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平均为635.72±99.53ml,275.61±107.40ml,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引流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术毕及术后24h凝血水平:治疗组PT分别为11.14±0.75s,11.35±0.68s,11.27±0.82s;APTT分别为29.37±3.68s,30.57±4.42s,30.18±3.70s;Fbg分别为3.26±0.67g/L,3.29±0.74g/L,3.05±0.61g/L。对照组PT分别为11.14±0.75s,11.33±0.79s,11.54±0.72s;APTT分别为30.08±4.16s,30.47±4.55s,29.79±3.65s;Fbg分别为3.25±0.62g/L,3.14±0.73g/L,3.12±0.77g/L,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及术后24h凝血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d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观察组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回流速度和回流血量:治疗组术前、术后分别为6.38±2.19cm/s,3.77±2.12ml/s,6.09±1.87cm/s,3.56±1.58ml/s。对照组术前、术后分别为6.28±2.10cm/s,3.82±1.97ml/s,6.10±1.89cm/s,3.56±1.56ml/s。两组下肢深静脉回流速度和回流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巴曲亭能够明显减少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且不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刘运华 《吉林医学》2011,(9):1670-1671
目的:探讨妇科急症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接诊并实施抢救的100例妇科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8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62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56.3±9.2)ml,平均住院时间为(5.6±1.5)d;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210.2±18.2)ml,平均住院时间为(8.2±2.5)d。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2例(5.3%);对照组术后感染3例(5.8%),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急症术中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杰 《基层医学论坛》2016,(34):4857-4858
目的 研究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诊治的78例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为病例组,另外39例普通的顺产和剖腹产患者设为健康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产妇凝血相关指标均较病例组明显缩短(P<0.05),病例组患者在生产前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的状态,血小板减少,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及时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才能判断出其病情发展状况,进行早期治疗,达到降低孕婴死亡概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