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水平,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河北省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56人,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不同放射工作人员,不同部位受照体表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体表受照剂量中,手背部最高,为317.86μGy,其次为甲状腺部位,为233.15μGy。个体受照剂量最高部位为骶尾部脊索瘤栓塞术术者的手部,为3 122μGy。不同手术类型中,肿瘤栓塞术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其他手术。上球管较下球管使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结论介入操作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差别很大,受手术类型、手术复杂程度、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使其受照剂量合理降低,特别是主动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2012年惠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 选择该地区4家医院的193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按标准方法估算年有效剂量。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在"<1 mSv"、"1~1.99mSv"、"2~2.99 mSv "、">3 mSv"剂量组的人员分布依次为77.2%、7.3%、8.8%、6.7%,介入临床医生的年有效剂量均值为(1.89±1.26)mSv,介入临床医生、普通放射技师、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年有效剂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104.951,P < 0.001)。结论 年有效剂量均值的大小关系为介入临床医生组 > 介入护理人员及技师组 > 普通放射技师组,介入临床医生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需进一步规范,同时可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其年有效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了解沈阳军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情况,为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热释光剂量计(TLD)方法,测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果 6所医院的176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全体人均年剂量为2.38 mSv。其中173人低于国家剂量限值(20 mSv/a),占98.3%;3人高于国家剂量限值,占1.70%。结论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高于常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需要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确保从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5.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入放射学是70年代末兴起的放射学的一个新领域,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共同特点是医生必须在床边操作,暴露于X射线下工作,且操作时间长,散射线分布广,医生的个人防护及X射线机的防护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部分操作人员未经过基本的放射防护培训考核,因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普及,其防护问题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1997年至2000年心内科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根据《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用热释光剂量法,定期测读。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一般放射工作人员。结论 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较快,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管理措施,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长期接触较大剂量电离辐射对广东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保障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改进射线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辐射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按照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及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表的项目要求,对广东省部分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百分比随着放射工龄的增长,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与普通X射线人员的微核率分别为(3.70 ±2.69)‰和(2.48 ±2.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微核异常率,随放射工龄的增长而出现增高的趋势。结论 加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促进全省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医院321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2020年介入工作类型、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用SPSS 22.0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每年有效监测率分别为78.82%、81.65%和96.85%,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6.134,P <0.001);人均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42 mSv、0.142 mSv和0.265 mSv,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8年(H=24.562,P <0.001)和2019年(H=39.378,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临床医生组>介入护理人员>技师组(H=10.699、6.562,P <0.01);2020年心内科介入医生个人年剂量监测结果高于综合介入、神经介入、血管外科3个科室(H=35.530、37.614、35.496,P <0.001... 相似文献
9.
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剂量及其防护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介入放射学将单纯的放射诊断技术与影像方法引导下的导管治疗技术于一体,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开拓了新的途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但因介入放射工作时间长,身体各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剂量照射,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促进介入放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介入放射的辐射防护,为此我们对省内部份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防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真实地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以利于评价放射防护水平,及早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对放射工作人员造成过量照射,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新疆军区1192人进行了监测,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4.
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邢台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X射线受照剂量的情况,以保护介入放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为规范管理介入放射工作,制订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热释光计(TLD)的方法,测定介入放射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通过对11家医院,13台X射线机的检测结果表明,介入放射操作人员73名以左手和胸部受照剂量最高,平均分别为108、94μGy/h。全年个人受照剂量94.5%的人小于国家剂量限值(20mSv/a)。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由于放射介入手术不同,所以全身各部位均有可能受到X射线的照射,应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防护现状,为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与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监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利用X、γ散漏射线巡测仪451P检测DSA设备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结果[HT5\"SS]2016年共监测介入放射工作职业性外照射757人,有效监测536人,有效监测率为70.81%,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29 mSv;2017年共监测1 123人,有效监测309人,有效监测率为27.52%,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47 mSv;2017年不同岗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2,P<0.01);第二术者位总体空气比释动能率要高于第一术者位,且头部空气比释动能值均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2016—2017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剂量照射水平但有效监测率偏低;放射防护工作仍需不断完善,重点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及其管理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2016年石家庄辖区内医用辐射类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数据,发现个人剂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规范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佩戴的相关建议。方法 根据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办法,采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对2016年委托石家庄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共监测医用辐射类类放射工作人员3 749人,有效监测率为63%。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55(mSv/a),其中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82 mSv/a,不同工种有效剂量95%置信区间部分存在交叉重叠,计算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在14%左右,利用SPS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6年石家庄市医用辐射类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基本符合要求,但核医学及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福州市4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评估职业照射风险。方法跟踪福州市4家开展介入放射手术的10位放射科医生,收集介入手术50例,使用热释光探测器对第1术者的铅衣内、铅衣外、手部及眼部的剂量进行监测。结果第1术者4种介入手术类型单次手术5个部位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单次手术铅衣内剂量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射频消融术(RF)分别为0.02 mSv、0.01 mSv和0.01 mSv,均高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铅衣外剂量分别为PTCA(1.22 mSv)、CA(0.85 mSv)高于TACE(0.02 mSv);手部、左眼、右眼CA和PTCA剂量均高于TACE;铅衣外的剂量累积最高达到9.72 mSv,手部、左眼及右眼剂量最大值分别为4.91 mSv、2.13 mSv和1.30 mSv。4种介入手术用中位值估算年有效剂量CA为22.04 mSv、PTCA为18.9 mSv、RF为5.16 mSv、TACE为4.43 mSv。结论福州市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所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受照剂量尚在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但剂量监测仍不能松懈,手部和眼部剂量更应该纳入常规化监测,以降低患病风险,为科研提供数据参考和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其防护监测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应用 ,基层许多医疗机构都积极开展了使用介入放射学技术在临床上进行肿瘤的局部放疗、心血管病诊治等 ,由于介入操作技术的特殊性 ,操作人员必须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有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剂量率较高的辐射场中 ,而且大部分病例诊治时间又较长 ,致使在床边操作的人员可能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1] 。对此 ,为了加强对介入放射学工作的放射防护管理 ,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我们选择部分从事介入放射治疗的单位 ,开展了介入放射学操作人员受照剂量监测和防护评价。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与元件 FJ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韶关市2008~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监测,剂量元件为粉末LiF(Mg,Cu,P).监测依据《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结果 韶关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31 mSv·a-1,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98.36%)年平均受照剂量当量低于国家限值的1/4(5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剂量水平最高.结论 加强对介入操作医务人员的防护管理,把他们的辐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