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因慢性鼻一鼻窦炎伴/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or without nasal pol-yps,CRSwNP/CRSsNP)接受ESS的患者中骨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讨论其术中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1月~2010年1月因cRswNP/cRssNP接受ESS的520例患者中26例患者合并骨瘤的发病情况、术中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额筛区骨瘤发病率5%(26/520),其中位于额窦和前组筛窦23例;位于后组筛窦3例。骨瘤同时累及颅底7例,累及眶内壁4例。术中经鼻内镜下完整切除骨瘤20例,经鼻内镜下部分切除2例,未处理7例。均未出现眶部、颅内并发症。结论因CRSwNP/CRSsNP接受ESS的患者中骨瘤并不少见。以单个骨瘤为主、症状不典型且不易与鼻窦炎区分,常在CT检查时发现;额窦和前组筛窦远远多于后组筛窦。大多数骨瘤可以经鼻内镜下完整切除,在保证充分引流前提下可采用经鼻内镜下部分切除或暂不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广泛应用于慢性鼻及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or without nasal polypsis,CRSwNP and CRSsNP)的临床治疗,手术可提供引流通畅的局部环境,有助于鼻窦黏膜形态与功能的恢复。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发现术后鼻腔鼻窦黏膜容易出现囊泡、水肿、息肉和鼻窦炎的复发,甚至再次的修正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为18例额窦骨瘤患者行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18例额窦骨瘤患者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检查,其中单纯额窦骨瘤7例,额筛窦骨瘤3例;合并慢性鼻窦炎8例。患者均于鼻内镜下行眶上匙孔入路磨除骨瘤,鼻内镜下经鼻腔置双管引流,保留1~3个月。结果:患者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匙孔入路联合鼻内镜置双管引流治疗额窦骨瘤,术野清晰,对患者创伤小,出血少,面部不留疤痕,额窦口引流通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7例。7例病变均破坏眶上壁及内壁,3例同时破坏额窦后壁侵犯颅内。经鼻内镜行额窦口扩大术,切除部分窦口周围囊肿壁,保留与眶骨膜及硬脑膜紧密的部分囊肿壁。术后鼻腔清理半年,保证囊肿腔与鼻腔引流通畅。结果1例视力下降者术后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下降、头痛及眶痛等症状均在3个月内逐渐消失。无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眶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鼻内镜复查窦腔引流通畅,无鼻窦囊肿复发。结论应用鼻内镜额窦口扩大术治疗侵犯眼眶及颅内的额窦黏液囊肿手术安全、有效。保持额窦口黏膜光滑、引流通畅,是防止囊肿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的临床特征,为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2月住院手术的苏皖地区225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术前血常规、血生化、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鼻窦CT及术后病理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5例中,CRSwNP组148例(65.8%),CRSsNP组77例(34.2%)。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血生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SwNP和CRSsNP患者中至少1种变应原阳性分别占34.5%和40.3%,其中尘螨过敏最多见,阳性率分别为23.0%和2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tIgE阳性率、20种变应原sIgE浓度等级和阳性率、吸入性及食物性变应原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窦CT扫描Lund-Mackay评分中,两组各鼻窦、窦口鼻道复合体及CT总分CRSwNP组都高于CRSsN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理组织中,两组患者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均为60%以上,但嗜酸性粒细胞(Eos)在CRSwNP组的阳性率为43.2%,显著高于CRSsNP组的阳性率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本地区CRS患者目前仍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性炎症为主,但CRSwNP息肉组织中Eos阳性率达43.2%,需引起重视并进一步关注。CRSwNP和CRSsNP患者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34.5%和40.3%,两者无明显差异,尘螨为主要致敏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wNP)和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CRSsNP)患者某些主观症状、客观检查和病理学特征的差异以及临床表现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42例CRSsNP患者和33例CRSwNP患者的主观症状采用视觉类比法(VAS)进行评分;对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这2项客观检查的结果分别采用Lund-Mackay法和Lanza-Kennedy法进行评分;对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采用自动化检测仪计数,黏膜EOS于×400显微镜下计数;对黏膜中IL-5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对比CRSsNP和CRSwNP患者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客观检查结果同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结果:①CRSsNP和CRSwNP患者的总体症状和5个主要症状评分总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比CRSwNP患者,CRSsNP患者鼻分泌物症状VAS评分显著增高(P<0.05),嗅觉障碍症状VAS评分则显著降低(P<0.01);②相比CRSs-NP患者,CRSwNP患者的CT、鼻内镜检查评分,外周血及黏膜EOS计数和IL-5表达量均显著增高(均P<0.05);③CT和鼻内镜检查评分同外周血、黏膜EOS计数以及IL-5表达量正相关(P<0.01)。结论:CRSsNP和CRSwNP患者在总体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差别不大,但CRSwNP患者表现出更为严重和广泛的黏膜病变,这同黏膜局部更为显著的EOS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7.
额窦探查及填塞术经典的骨成形瓣入路需要在鼻根和眶上缘切骨,不仅有损伤眼睛的危险,而且也容易损伤眼上神经。该作者提出一种额窦骨成形技术用于3例术前均有限并发症的患者。术前摄鼻窦柯氏位像,根据X统制作颠窦模板,将其浸泡在10%碘溶液中消毒一夜,作领部双冠状皮瓣并向下朝眶上缘掀起,额窦前壁的骨膜包括在冠周瓣内,眶片神经也保留于该辩中。把模板置于额窦表面,用美蓝划出额窦轮廓,采用改进的Manedia法,用小切削钻(1.5~20mm)额窦前壁美游轮廓线内钻数孔,必要时松解眶上神经后,在眶上缘上方也钻数孔,用角锯切割连接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 x i d e ,n NO)在鉴别慢性鼻- 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和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鼻窦CT的相关关系。方法 本研究收集连续88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NIOX设备测量呼出的nNO水平。鼻内镜检查和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受试者的鼻腔及鼻窦炎症状态,皮肤点刺试验用于确认特应性状态。结果 CRSsNP患者的nNO水平高于CRSwNP患者[(591±153)ppb vs(360±181)ppb,P <0.001],而CRS患者的nNO水平低于对照组[(449±204)ppb vs(881±161)ppb,P <0.001]。在特应性和非特应性CRS患者中,nNO水平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r =-0.45,P =0.016;r =-0.600, P <0.001)。与特应性患者相比,伴或不伴鼻息肉的非特应性患者表现出较低的nNO水平[非特应性CRSsNP vs 特应性CRSsNP,(503±92)ppb vs(734±120)ppb,P <0.001;非特应性CRSwNPvs特异性CRSwNP,(299±150)ppb vs(518±161)ppb,P <0.001]。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SwNP、CRSsNP和健康对照以及特应性和非特应性亚组中的患者,具有可接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70%~90%)。结论 nNO水平可用于区分CRSwNP和CRSsNP,且和鼻窦CT评分呈负相关。然而,作为CRS的诊断或监测生物标志物,nNO受患者特应性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鼻窦合并眶内侵袭性血管脂肪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脂肪瘤常见于四肢或躯干,发生于眶内或鼻窦内者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1]。作者收治1例复发的眶内累及鼻窦内侵袭性血管脂肪瘤,现报道如下。病人,男,65岁,因右侧上睑下垂伴复视,右侧鼻内镜手术后3年复视复发,伴眼内胀痛3个月于2004年4月入院。3年前,病人因右侧上睑下垂伴复视入院,专科检查发现病人水平复视,单眼视力尚可,其余各系统未见异常。CT扫描示:右额窦及眶内占位性病变。局麻下行额窦开放术,术中引流出白色黏稠液体,未做液体的涂片或培养。术后病理诊断为侵袭性血管脂肪瘤。术后病人复视消失,无手术并发症,痊愈出院。2004…  相似文献   

10.
多排CT多平面重组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钩突上端的附着方式对额窦引流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00侧)临床提示为鼻及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螺旋CT,应用MPR技术重组出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以连续的冠状位重组图像为主来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结果钩突上端有3种附着位置,分别为眶内壁、前颅底和中鼻甲。①200侧中,12.5%(25/200)钩突上端仅有1个附着位置,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最多,占7.0%(14/200);钩突上端有2个附着位置占70.5%(141/200),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和中鼻甲最多,占50.5%(101/200);钩突上端有3个附着位置的占17.0%(34/200)。②88.0% (176/200)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有附着点时,其中88.6% (156/176)的额窦开口于中鼻道;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无附着点时,额窦均开口于筛漏斗。③200侧中,1.5% (3/200)额窦未发育;79.2%(156/197)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0.8%(41/197)额窦引流到筛漏斗。④200侧中,89侧存在额窦炎,其中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额窦炎发生率为50.0%(78/156);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额窦炎发生率为26.8%(11/41),经X~2检验,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鼻窦炎发生率高于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结论运用MPR技术可以多方位连续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和方式,为内镜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额窦病变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76例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CT证实有额窦病变,包括额窦囊肿9例,孤立性额窦炎7例,霉菌性额窦炎5例,额窦炎伴鼻息肉及其他鼻窦炎症55例。根据CT扫描行DrafⅠ型、Ⅱa/b型和Ⅲ型额窦引流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Ⅰ型引流治愈38侧, 有效18侧, 总有效率为90.3%;Ⅱa型引流治愈21侧, 有效11侧, 总有效率为91.4%;Ⅱb型引流治愈17侧, 有效10侧, 总有效率为93.1%;Ⅲ型引流治愈2侧, 有效1侧, 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应密切参考CT扫描影像, 准确定位额窦口。鼻内镜下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的关键是充分额窦口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额窦炎性病变。方法38例患者术前常规鼻窦CT证实有额窦炎性病变。根据CT扫描以钩突附着为参考标志,判断额窦引流方式,以其进行额窦R开放引流。结果38例患者均为额窦口阻塞,原因分别为额窦口被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和过度发育气房阻塞,额窦引流受阻引发额窦炎。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治愈22例,好转9例,复发7例。结论额窦炎性病变主要原因是额窦口引流受阻,为额隐窝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病变阻塞所致。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开放额窦口引流是治疗额窦炎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实施以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经筛泡前径路行额窦开放术,评价该术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5例(407侧)慢性额窦炎患者行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的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术前常规鼻窦CT扫描,确定额窦自然开口与钩突及筛泡的关系。术中保留筛泡,依据星状裂解剖标志定位额窦开口行额窦开放手术。结果220例患者按该手术步骤开放了额窦自然开口;5例(8侧)术中暴露额窦开口困难,通过经皮额窦穿刺,注水时在内镜下观察,确定额窦自然开口位置后继续手术获得成功。无一例出现筛前动脉破裂出血和前颅底骨折等术中并发症,2例患者纸样板损伤出现眶周血肿。术后随访6~12个月,293侧(72%)可见额窦窦口开放良好,完全上皮化。201例患者(89%)主观感觉症状缓解。结论以星状裂为解剖标志定位经筛泡前径路行额窦开放术术中能较准确地寻找额窦开口,提高了额窦手术成功率,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CRSwNP)伴支气管哮喘患者鼻内镜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原则及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09例CRSwNP伴支气管哮喘患者行鼻内镜手术(ESS)的临床资料。术前均对哮喘进行全面评估, 哮喘完全控制6个月后行ESS手术治疗, 围手术期采用雾化吸入及全身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 围手术期无哮喘急性发作, 仅1例患者术后第2天因口服镇痛剂出现喘息;术后随访1~3年, 采用鼻内镜检查并行ESS临床疗效评估, 病情完全控制者5例(4.59%), 病情部分控制者94例(86.24%), 病情未控制10例(9.17%);仅1例术后13个月因股骨头坏死行手术治疗。结论 全面细致的哮喘病情评估和ESS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有利于防止围手术期哮喘发作及控制术后CRSwNP患者鼻息肉复发, 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鼻窦手术(ESS)已成为外科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金标准”,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对手术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口服糖皮质激素因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已作为ESS围术期辅助用药以增强手术效果,但在其剂量剂型及疗效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回顾近年来研究口服糖皮质激素与CRSwNP围手术期疗效的相关文献,对口服糖皮质激素在围手术期的效果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求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窦CT评分联合血清变应原sIgE构建嗜酸粒细胞(EOS)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模型.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83例EOS型CRSwNP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评估疗效,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单因素分析临床和病理因素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8.
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 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