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厦门市报告猩红热938例,年平均发病率3.42/10万,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2004、2007、2011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4.24/10万、3.78/10万、5.49/10万。11月—次年6月共报告792例,占发病总数的84.43%。全市6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1.54:1,1~14岁儿童共报告889例,占发病总数的94.78%,5岁儿童发病率(67.59/10万)最高。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为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发病数依次为454例(48.40%)、223例(23.77%)、215例(22.92%)。结论冬春季为厦门市猩红热的高发季节,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为猩红热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延安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延安市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延安市报告腮腺炎4 324例,年平均发病率25.40/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59.12/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5.80/10万;2004-2011年腮腺炎共暴发19起,暴发病例数2 966例(68.59%),发病呈明显冬季高峰,11~12月份发病1 672例(38.66%),5~9岁儿童发病最多1 991例(46.05%),职业以学生为主(67.11%).结论 2004-2011年延安市腮腺炎发病呈下降趋势,局部地区发生暴发疫情,11~12月为发病高峰,5~9岁儿童和学生是发病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江西省2004-2014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4年江西省猩红热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江西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39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10万,病例分布11个设区市62个县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以儿童、学生为主;2004-2014年江西省猩红热发病呈现2个阶段:猩红热低发期(2004-2010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04/10万)和猩红热发病快速上升期(2011-2014年,年平均发病率为0.16/10万);进入猩红热发病快速上升期,病例分布由40个县区扩大为62个县区,0岁~、5岁~和10岁~年龄组儿童发病率大幅增高,散居儿童构成比增加。结论自2011年以来,江西省猩红热发病水平快速上升,地区分布范围扩大,10岁以下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托幼机构和儿童聚集的游乐场所是今后猩红热防控的重点场所;建议开展病原学监测和病原耐药性监测,进一步认识猩红热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及预测疫情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共报告790例猩红热病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1.9/10万;3—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间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1.65%和30.88%;新安(4.50/10万)和西乡街道(3.33/10万)发病率居前(χ~2=86.2,P0.01);男性年均发病率(2.57/10万)高于女性(1.28/10万)(χ~2=92.27,P0.01);发病主要集中于小年龄段,其中3~7岁组(52.36/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病例职业构成的前3位为托幼儿童(36.2%)、散居儿童(35.9%)、学生(26.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2011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托幼儿童及学生为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太仓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3 899例,年平均发病率139.99/10万,2009—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别为119.18/10万、169.99/10万、132.90/10万;发生聚集性疫情报告113起,多发生在幼儿园小中班,未出现暴发疫情;病例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4—7月和10—12月出现发病高峰;病原学检测显示EV71占48.51%,CoxA16占35.82%。结论太仓市手足口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典型春、秋季双高峰。  相似文献   

7.
刘继锋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128-2129,2132
目的通过对2004—2011年西安市风疹的发病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其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导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4—2011年西安市风疹报告病例,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1年间累计报告风疹4 7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40/10万,无死亡病例。风疹流行周期约为4 a,2007和2011年为流行高峰年。发病高峰月为3—7月。地区分布表现为城区发病率较高,郊县阎良区发病率最高(16.65/10万)。男性发病2 705例,女性1954例。男性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近年风疹发病呈现逐渐向大龄人群推移的趋势。年龄组发病率比较,10~25岁发病率较高,且以10~15岁年龄组最高,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总病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90.18%。结论西安市2004—2011年风疹呈周期性流行,建议制定针对性强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风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尽快制订育龄期人群风疹免疫策略,预防控制风疹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2004—2013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中2004—2013年猩红热疫情数据,分析猩红热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4—2013年连云港市共报告猩红热1 194例,年均发病率2.553/10万;全市8个县区均有发病,市区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P0.01);男女发病率比为1.82: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6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9.173/10万),其次为7~14岁年龄组(11.257/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6.31%和35.51%;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春季(4—6月)和冬季(10—12月)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结论该市2013年秋季猩红热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针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高发场所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了解宝鸡市儿童猩红热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为科学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宝鸡市2004-2012年儿童猩红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1951-2012年宝鸡市儿童猩红热年发病率以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宝鸡市共报告猩红热1 05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50/10万,发病季节性特点明显,发病年龄以3~8岁最多(656例),占62.12%;以学生为主(506例),占47.92%;男性报告680例,女性报告376例,男、女性别比为1.8∶1.1951-1984年宝鸡市儿童猩红热发病率周期性特点明显,每7~8a为1个流行周期,1985年以后周期性特点减弱,而2011-2012年出现小幅上升趋势.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4年宝鸡市猩红热发病率预测值为7.00,7.84/10万.结论 宝鸡市儿童猩红热发病率可能进入新的流行周期,应加强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5-2018年张家港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预防猩红热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2018年张家港市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流行控制图法预测2019年2-6月份猩红热发病趋势。结果 2005-2018年张家港市累积报告猩红热病例为584例,年均发病率为2.64/10万,无死亡病例。2005-2010年报告发病率处在慢速平稳期,年均发病率为1.04/10万;2011-2018年报告发病率处在震荡上升期,年均发病率为3.85/10万,报告病例明显增多。男女发病率比为1.58:1。其中3~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占95.21%(556/584)。猩红热诊断报告单位以三级医疗机构为主,占85.96%(502/584)。猩红热疫情季节分布明显,每年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发时间段,预测2019年2-6月猩红热发病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张家港市猩红热发病率在2011-2018年有上升趋势,其中以3~12岁年龄组病例为主。根据2011-2018年发病趋势,预测2019年2-6月是张家港市猩红热的流行高峰阶段,该阶段应加强幼托机构、学校及人群密集场所的猩红热防控措施,提高医疗机构诊断的灵敏性,预防猩红热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4~2011年融水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融水县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共报告39例乙脑确诊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00/10万,病例分散在15个乡镇.10岁以下儿童占84.62%;乙脑有明显季节性,5~10月为流行期,7~8月为发病高峰;接种乙脑疫苗控制疫情效果显著.结论加强疫情监测,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做好以防蚊灭蚊为主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立芹 《职业与健康》2011,27(2):172-174
目的分析北京市平谷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平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03—2009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平谷区猩红热发病153例。2006、2007年为平谷区猩红热高发时期。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8.24/10万;2004年发病率最低,为0.25/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45.10%)和幼托儿童(47.06%)构成最高。男性(64.71%)高于女性(35.29%)。城区(53.59%)高于农村(46.41%)。近几年发病高峰集中在5、6月份(2个月发病占12个月中的52.9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科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传染病知识培训、宣传、指导。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卫生部门应联合教委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暴发,使平谷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5—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上海市普陀区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猩红热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病例在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5—2020年上海市普陀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8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39/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6.2±1.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6∶1。2020年猩红热发病率出现明显的下降,比2015—202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低5.44/10万。发病高峰在每年的4—6月、11—次年1月,呈春、冬两季高发特点;病例的年龄集中分布在4~9岁,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万里街道、长征镇、桃浦镇和长风新村街道。【结论】上海市普陀区猩红热发病高峰在每年的4—6月、11—次年1月,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发病的重点人群。应在猩红热高发季节前,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应疫情监测和防控指导,以有效预防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4.
1982-2007年攀枝花市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攀枝花市1982-2007年猩红热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加强猩红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攀枝花市1982-200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点.结果 1982-2007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累计发病7 4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23/10万,死亡2人,病死率为0.27%;1982-1985年平均发病率75.38/10万,2006-2007年为12.79/10万;全市5个县均有发病,城市发病率54.81/10万,农村发病率11.22/10万;大约7~8年为一个流行周期,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每年的夏季,年龄以5~9岁为主,职业以学生居多,其次为幼托和散居儿童.结论 攀枝花市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但当前攀枝花市猩红热发病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宜宾市猩红热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36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5/10万,各年发病率在0.82/10万~2.82/10万之间,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2~4月和8~12月,15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98.91%。结论根据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在防治工作中,要加强传染源管理,重点要抓好托幼机构及小学的传染病管理,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湖北省2009—2018年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2009—2018年湖北省猩红热报告病例数共计7 329例,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1.25/10万,2018年达到最高峰,发病数为1 758例,发病率为2.98/10万,占10年总发病数的24.0%;男女发病例数分别为4 473和2 856例,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0~60岁均有发病,以<15岁人群为主(98.4%,7 214例);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各地市州均有发病,其中,武汉市(2 105例)、宜昌市(1 390例)、荆州市(954例)和恩施州(1 090例)报告病例数较多。因此,需要警惕猩红热的暴发,并且需要加强<15岁年龄组人群的监测,尤其是武汉市、宜昌市、荆州市和恩施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银川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短期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猩红热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7年银川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206人,年均发病率为26.80/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63∶1;3~7岁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8.56%,其中又以5岁儿童发病数最高。金凤区年均发病率(40.97/10万)最高,兴庆区累计发病数最多(2474例)。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银川市猩红热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高发场所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仍是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做好主要流行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姚秀华  刘光定  李苌辉 《职业与健康》2012,28(24):3004+3169
目的了解1951—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细菌性痢疾(菌痢)发病的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51—2011年襄州区菌痢法定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区61年共报告146 486例,年均发病率为237.58/10万,发病高峰为1975年,发病率1978.69/10万;以年代计,19世纪50、60、70、80、90、和20世纪00、10各年代年平均发病率依次为311.84/10万、253.19/10万、739.40/10万、180.34/10万、54.89/10万、10.68/10万和7.44/10万。结论襄州区菌痢发病经历了由高发病率向低发病率波动过渡的过程。但由于影响菌痢发生的社会、自然和其他因素很多,因此要全面控制菌痢的发生和流行,还应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津市2004-2012年报告的猩红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天津市共报告猩红热6 461例,年均发病率为6.30/10万,2011年发病率比2010年上升119%。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春冬季节高发。发病人群以0~15岁为主,尤以3~9岁儿童为高发人群,6岁组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比为1.65︰1。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于市区和农村。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猩红热高发场所,应加强落实晨检等措施,避免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陕西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其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陕西省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7-2018年猩红热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陕西省2010-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呈整体上升趋势,共报告病例10 881人,年平均发病率为4.13/10万;男女发病率比为1.52 ∶1;3~7岁组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72.3%,尤以5岁组儿童发病数最高;关中地区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陕南、陕北地区,其中西安市发病数最多,年平均发病率最高;发病高峰为4~6月份和11月~次年1月份;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7-2018年陕西省猩红热仍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陕西省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幼托儿童、小学生和散居儿童应作为重点防控对象;2017-2018年仍是陕西省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继续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