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不但是我国历代医家作为正确诊断复杂症候的基础,也是辩证论治的基础。“灵樞”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仲景说:“凡要和湯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络,知道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的朱肱说:“治伤寒先须識经络,不識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喻嘉言也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之重要。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我们英明的祖先根据无数年  相似文献   

2.
引言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这一学说一向即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凡为医者必须通晓,如“灵枢”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宋代的朱肱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十四经发挥中说: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经络不明,而欲治夫痰疾,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由古代先贤对经络  相似文献   

3.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4.
概说人体正常生理是赖气血运转协调,达到内外相互活应的。而起到这种作用,是经格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经络学说便构成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部份,(?)(?)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难经也能:“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素问经脉篇也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充分地说明经络不仅是运行气血奉养人体,周全生命重要物质的枢纽,更能反映病理情况。所以俞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诊治疾病,必须从经络腑着手,才能取得显著疗效。特别鉴于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学视的深加探讨和广泛在临床应用以及经络测定仪的创造等,均  相似文献   

5.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为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组成部分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祖国医学不论从理论到实践,从探查病因到辩证论治,从针灸到内、外、儿、妇各科都脱离不了经络学说。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别篇更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治疗尤其是针灸疗法的基础。古典经络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因此,研究经络是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近年来有关学者的部分成果摘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和经络现象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属于体表-内脏的联络系统。功能是维持和调节人体的功能。正如《灵枢·经脉》所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公历1341年元·滑伯仁根据《内经》、《灵枢》,著《十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早就提示人体内有六脏六腑的客观存在。只因《内、难》时期尚无胰脏的记述,所以历代医书相传均以五脏六腑称之。如今,现代解剖生理学已清楚表明,胰脏乃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为此,本文提出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脉,现阐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关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都是我国人民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把脏腑与手足六经连系在一起,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为标,脏腑为本。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  相似文献   

9.
前言按照脏腑用药,即本草学上所谓“分经用药”或者称作“归经”的,是说把药物作用同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地结合起来,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的作用最为显著,这种用药程式,也离不开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的指导。脏腑用药在临证上有着很大的实用意义,因为用药治病,总不外是针对某些受病脏腑所呈现的一些主要症候进行施治的,所以就必须先明确某些药物对某些罹病脏腑所显现的症候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与经络研究是国际科学技术界的两个重大课题。试图根据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从方法学及技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经络-脏腑学说”与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2.
经络学说临床应用浅谈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戴锦成《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知。”后世医家喻嘉言也说:“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是多学科的,本文就以经络学说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阐...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被引用到医学中.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具有热的、动的、轻的、向上的等等特性属阳,与此相反则属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脏腑经络学说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体组织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即内部脏腑为阴,外部躯体为阳。然就内部脏腑而言,则“脏者为阴,腑着为阳”。再就每一脏而言,又各有阴阳.即它的物质基础为明.功能活动为阳。气血和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依赖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活动,又是靠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气血津液能够输布全身,是通过经络来运行,而经络也需要气血律液的滋养。因此,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为基础,以两极对应取穴为准则,以针刺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灵枢·卫气》篇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元代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又说:“更穷三根四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后世医家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将该理论发展成  相似文献   

15.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在传统脏象经络学说中,它没有脏腑络属关系,而脑作为重要的“中枢性脏腑”,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所属经络的论述。在循行路线上,督脉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极为相似,都具有统率、督促的功能;在循行病理上,督脉主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凡病变在脑者多可从督脉论治;现代研究也表明督脉与脑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督脉是脑所属的经络,深入对其相关性研究,对于完善奇经理论及脏象经络学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中医对舌象的认识  中医藏象经络学说认为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许多经脉、络脉和经筋等的循行联系起来的 ,例如《灵枢·经脉》曰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肾足少阴之脉…… ,循喉咙 ,挟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厥阴者 ,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的作用 ,使舌与机体内的脏腑、气血、津液等发生有机联系 :一方面精微物质上营于舌 ;另一方面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亦反映于舌。  在五脏六腑之中 ,以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有“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有无“昏仆、不省人事”而区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中经络患者如防治不力是可能向中脏腑转化的,下面就中经络患者已病防变的意义、变前状态的观察及防变措施三方面做以初步探讨。 1、防止中经络演变为中脏腑的意义: 中风的演变预后问题古人已有论述:《灵枢·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者、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虽然这段话没有明确提出中经络、中脏腑的概念,但从“智乱不甚、微言”到“甚则不能言”确是中经络向中脏腑演变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18.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或称体表与内脏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经络学说对人体表各部位与内脏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用规律的全面揭示和系统总结。内脏器官生理或病理性的改变,可在体表有所反应;反之,外界环境改变或人为地刺激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也能引起相关内脏功能的改变,从而起到治疗和调整作用。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实质构成是各有所属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起到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经穴是通过躯体神经联系体表,通过自主神经联系内脏,在体液因素的参与下,起到联系脏腑、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经穴-脏腑相关理论已成为经络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经穴-脏腑相关不是脱离经络而独立存在的,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金匮》第二篇,为全书的总纲,对学习以下各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述要,以助理解并掌握之。1 了解篇名的深刻涵义 其‘篇名简释”前已述及。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先后”,是先病后病之意。如病由经络传人脏腑,系经络先病,脏腑后病;若由脏腑累及经络,是脏腑先病,经络后病,故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因脏腑经络学说是仲景治疗杂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首篇以此名篇,充分体现了它的这种学术思想,同时说明杂病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2 内容述要2.1 …  相似文献   

20.
肖娴 《开卷有益》2005,(8):14-15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十二经脉中,各自与体内的脏腑发生相应的络属关系,在外则与筋肉、关节和皮肤相沟通。《内经》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种联系有两个特点,即体表的一定部位与不同脏腑的相应联系,以及周身体表肢节与内脏的整体联系。第二,是脏腑与官窍的联系。人体的五官九窍与内脏的联系,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而实现的,《内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