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矢状窦中后1/3巨大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行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的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手术效果,总结治疗方法及手术技巧。结果 63例患者中,SimpsonⅡ级切除49例,SimpsonⅢ级切除14例(其中恶性脑膜瘤3例)。术后病理显示良性53例,非典型性7例,恶性3例。均在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5a以上,其中SimpsonⅡ级复发2例(4.1%),SimpsonⅢ级复发2例(14.3%),未复发59例,肿瘤5a控制率为93.7%。结论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能有效提高矢状窦中后1/3巨大窦旁脑膜瘤的5a控制率,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5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16例Simpson Ⅱ级切除, 6例Simpson Ⅳ级切除;术后随访6~48个月,Simpson Ⅱ级切除16例未见复发;Simpson Ⅳ级切除6例中,4例术后0.5~2年复发,采用伽玛刀治疗2例,再次手术2例。新增对侧肢体感觉障碍5例、肌力下降2例,随访半年恢复正常。术前5例有癫痫发作,术后不再服用抗癫痫药物4例,药物使用明显减量1例。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有效保护重要引流静脉及静脉窦,是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术中无需强求Simpson Ⅰ级切除和上矢状窦重建,会增加手术风险;对残留肿瘤术后可酌情辅以伽玛刀治疗或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0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月~10年(平均5.1年),复发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上矢状窦,避免回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有6例,中1/3有13例,后1/3有8例;其中跨上矢状窦两侧的有2例,颅骨侵犯的2例,软组织侵犯的1例合并有肿瘤卒中。采用跨中线骨瓣,显微手术技术切除27例上矢状窦旁大型脑膜瘤。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16例,SimpsonⅡ级8例,SimpsonⅢ级3例;术后回访3~36个月,1例术后二个月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暴露上矢状窦,充分显露肿瘤,有效控制出血,保护回流静脉,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此类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WHOⅡ和Ⅲ级)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肿瘤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病人中,5例矢状窦未完全闭塞;余2例仅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结果肿瘤切除程度: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6例,其中Simpson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2例;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的2例,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1例。术后病理:不典型脑膜瘤4例(WHOⅡ级),脊索样脑膜瘤1例(WHOⅡ级),横纹肌样脑膜瘤1例(WHOⅢ级),间变型脑膜瘤2例(WHOⅢ级)。1例间变型脑膜瘤术后2个月死于脑脊液感染,余7例行常规放射治疗。随访7例,时间4~48个月,复发1例,偏瘫2例,余4例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前需做好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护好与复发肿瘤明显黏连的引流静脉和脑组织,处理好肿瘤与上矢状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沟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中央沟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3例,SimpsonⅡ级切除15例,SimpsonⅣ级切除1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新增癫疒间发作。术后运动障碍改善14例,感觉障碍改善9例。严重脑水肿和梗死1例,去骨瓣加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7年,平均45个月,复发6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和Ⅳ级切除4例),其中2例再次手术治疗。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合理处理回流静脉、中央沟静脉和上矢状窦,尽可能避免毗邻脑组织的再损伤是提高手术效果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应过分追求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2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术后随访1~46个月,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暴露、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保护好重要皮质回流静脉,妥善处理上矢状窦是达到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方法和配合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伽玛刀联合手术治疗的126例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术后2个月复查MRI后辅助伽玛刀治疗.结果 126例病人均进行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其中SimpsonⅡ级切除97例,辅助伽玛刀治疗后5例(5%)复发;SimpsonⅢ级切除29例,辅助伽玛刀治疗后4例(14%)复发.随访5~10年,肿瘤5年控制率为93%,无死亡病例.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力争全切除,术后残留的脑膜瘤应辅助伽玛刀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1例(94.5%),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22例(40.8%),SimpsonⅡ级切除者29例(53.7%);余3例SimpsonⅢ级切除(5.5%).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窦前1/3段 13例,中1/3 29例,后1/3 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结果 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41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3例,行放射治疗2例,再手术1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显露,矢状窦及引流静脉的妥善保护和处理是提高矢状窦旁、大脑镰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源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10~2010-10收治的矢状窦旁脑膜瘤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8例,Ⅱ级切除5例;行上矢状窦前1/3结扎切断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一经临床诊断,均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27例,中1/3者11例,后1/3者9例,肿瘤最大径4~8 cm,47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按照切除程度划分,Simpson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17例,Ⅲ级切除5例。随访时间6~49个月,SimpsonⅠ级切除的25例患者均无复发;22例SimpsonⅡ~Ⅲ级切除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对回流静脉、侧支静脉及静脉窦的保护,尽可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可以有效提高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5例大脑镰旁双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镰旁双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15例大脑镰双侧旁脑膜瘤均行手术治疗,对于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者结扎矢状窦,中、后1/3者显微镜下双侧剪开硬脑膜,分次囊内切除肿瘤,最后连同大脑镰一并切除。结果按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Ⅰ级9例,Ⅱ级5例,Ⅲ1例,其中1例术后出现肢体瘫痪。随访3年,均未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方法,术中最大限度地减小回流静脉的损伤和脑组织的牵拉,尽量全切除肿瘤,可达到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幕上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4例切除术前行血管内栓塞,其余10例直接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Simpson分级1级切除1例,2级13例。术后1 d复查CT无术后出血。结论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效果良好;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沟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对25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中央沟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Simpson Ⅰ级切除6例,Ⅱ级16例,Ⅲ级3例;术后加行伽玛刀治疗3例。术后3个月按脑肿瘤切除病人生活质量分级评价手术效果: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2例。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无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中央沟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做好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有效地控制出血、保护好中央沟区的动静脉和脑组织、处理好肿瘤与上矢状窦的关系、根据术前的水肿程度及术中实际情况合理还纳骨瓣,再辅以良好的术后管理,将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0例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对受累的矢状窦作相应的处理,其中肿瘤切除后直接缝合破损窦壁2例、切开窦壁切除窦腔内肿瘤后缝合窦壁3例、切除窦腔内肿瘤及受累窦壁后用自体硬脑膜修补4例、窦腔完全闭塞的1例行矢状窦结扎并切除.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后除1例遗留轻度左下肢肌力减退外,其余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可做到镜下全切除,积极、妥善地处理受累的矢状窦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预防矢状窦旁脑膜瘤再次复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36例.对3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15例,Ⅳ级切除17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脑水肿及梗死2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均恢复工作和生活;术后5例肢体肌力有所改善;10例术后肢体活动障碍新发或加重,其中7例1~8周逐渐恢复,3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17例(Ⅳ级切除)术后1个月内行放射治疗.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3年.3例SimpsonⅣ级切除的患者术后1~3年复发,均再次手术.结论 充分的术前评估、术中避免脑皮质的损伤、中央沟静脉及引流静脉的保护和上矢状窦的合理处理均可保证和提高手术疗效.术中不应过分追求肿瘤全切除而损伤功能区脑组织、引流静脉及上矢状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矢状窦、大脑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7例,Ⅲ级切除2例,Ⅳ级切除2例。29例随访6个月至5年,13例不全性偏瘫者完全恢复,8例术前偏侧感觉障碍者均不同程度改善,4例术前上矢状窦局部完全闭塞者术后3年无复发,4例肿瘤双侧对称生长者双侧开颅术后5年无复发。2例失访。无死亡病例。结论认真分析术前影像资料,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中央区和上引流静脉,妥善处理受累上矢状窦,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67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4例(35.8%),Ⅱ级切除37例(55.2%),Ⅲ级切除6例(9.0%)。死亡2例,存活病人中1例一侧肢体偏瘫,1例双下肢瘫痪。48例随访1~5年,5例复发。结论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矢状窦,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和其它引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欠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