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术后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0—2017-02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86例PTN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2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睡眠质量(PSQ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2/43)比18.60%(8/4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容积:手术前观察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脑池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手术前观察组PSQ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PTN疗效显著,有利于增加患者术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0-07—2014-09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n=71)和常规组(n=57),常规组给予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术前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较短[(2.76±0.52)h、(7.23±1.59)d vs(3.87±0.64)h、(9.85±2.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良组(17.98±2.94)cm3显著大于常规组(17.10±1.67)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95.77%高于常规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04%较常规组19.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1.41%vs 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佳,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61例)与对照组(54例),观察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结果 (1)2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颅内血肿、脑梗死、脑脊液漏、假性脑脊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麻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脑水肿及脑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尽管手术操作复杂,但其复发率较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术式。经皮三叉神经热凝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患者创伤小、某些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主要适用于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年老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TN)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5-2015-04入院行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n=22)和同期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患者(对照组,n=30)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短期疗效,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睡眠质量与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SQI评分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短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可在促进TN患者病情转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本院收治1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改良手术组患者给予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常规手术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比较2组患者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能够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6-01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2组患者随访1~18个月,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并发症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部感觉减退或麻木、听力下降或耳鸣、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为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中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66例在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研究组),76例采用显微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手术(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6.05%,两组有效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等级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的疗效和对照组同样确切。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4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研究组中的面听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联合电生理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和传统显微镜相比同样确切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因素以及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17例,对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 所有再手术患者术中均辅助性应用神经内镜,其中14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实施单纯蛛网膜松解术,1例患者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l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17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再手术者平均进行了28.3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再手术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面瘫。结论 影响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情况较多,但血管压迫是其发生的一个主要病因。再手术仍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首选,通过联合神经内镜符合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7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30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单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3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加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4例。结果95%患者术中发现有CPA局部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全部患者获平均38.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总有效率97%。并发症: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术后均有面部麻木,随访期间均见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合并轻度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术后发生化脓性脑膜炎1例,出院时治愈;1例高龄患者术后发生小脑半球出血,量约5ml,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CPA局部蛛网膜严重粘连是导致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复发的最重要原因,二次手术时的术式选择应以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1例,并对其病因学及治疗学进行探讨. 方法1例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调查其三代共有5例原发性颅神经疾病患者,包括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7侧(根)颅神经病变,其中3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A,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术后疼痛好转,随访10年至患者去世未再发生严重发作.患者B,右三叉神经痛发病10年后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感觉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14年未复发;5年前出现左三叉神经痛,2004年10月行左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44个月未复发.患者C,右舌咽神经痛10年,曾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及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丝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等3次手术,前2次手术无效,第3次手术后有效,半年后出现右三叉神经痛,行右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治愈.患者D,左面肌痉挛7年,未手术.患者E,右三叉神经痛1年,未手术.结论 家族性原发性颅神经疾病罕见.原发性颅神经疾病出现家族性泛发病例可能与后颅窝容积小、后循环解剖变异、颅神经高易感性、血管迂曲硬化延长等异常发生率高有关,可用颅神经进或出脑干区血管压迫学说解释其病因.颅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全程围套式减压69例(观察组),常规减压57例(对照组)。所有病人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11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1例。观察组疗效优58例,良7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疗效优40例,良6例,中7例,差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45%,2/58)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7/4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可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也可防止减压材料移位,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联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技术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218例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9例。两组术前均行3D-TOF-MRA检查,另研究组在术中实施IONM技术。对比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2年复发率。结果研究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总有效率(100.00%)及面肌痉挛患者总有效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90.91%)、(89.19%)](P <0.05),研究组舌咽神经痛患者疗效佳率(100.00%)与对照组(93.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4.12%)低于对照组(1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2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减压术中应用3D-TOF-MRA联合IONM技术,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STN)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1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ITN 98例,STN 47例.伽玛刀治疗81例,其中ITN 68例,STN 13例(继发于脑膜瘤1例,三叉神经瘤12例).开颅手术治疗64例,其中ITN 30例(行微血管减压11例,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19例);STN 34例(继发于胆脂瘤20例,三叉神经瘤14例).结果 ITN伽玛刀治疗的有效率为94.1%(64/68),完全无痛为52.9%(36/68);STN的有效率为46.2%(6/13),完全无痛为23.1%(3/13).肿瘤控制率为923%(12/13),ITN的微血管减压无痛率为100%(11/11),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无痛率为100%(19/19).STN肿瘤切除后无痛率为100%(34/34).开颅手术者并发颅内感染2例.5年随访,伽玛刀治疗的ITN的复发率为7.8%(5/64),STN的复发率为66.7%(4/6);微血管减压的复发率为9.1%(1/11),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的复发率为10.5%(2/19).结论 ITN的伽玛刀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微血管减压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的有效率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于STN,我们建议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和神经根低功率电凝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复发和责任血管不明确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明确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技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8年由同一组神经外科医生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1例部分复发及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电凝组(应用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治疗法)和MVD组(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电凝组复发患者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 6%对比72. 2%,P 0. 05);电凝组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手术有效率较MVD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 3%对比86. 9%,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三叉神经根低功率电凝和MVD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低功率电凝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复发患者及无明确责任血管患者的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方法以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微球囊压迫术23例(微球囊组),接受射频热凝术治疗26例(射频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36例(微血管减压组)。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6、12和24个月时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并随访≥24个月的复发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的复发率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各时间点3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时间变化各组间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术后24个月时:微球囊组NRS评分与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NRS评分高于微血管减压组(P0.01)。随访期: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复发率分别为5/23例(21.74%)、6/26例(23.08%)和2/36例(5.56%),组间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Mantel-Cox分析示微血管组复发周期较微球囊组和射频组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微球囊组、射频组和微血管减压组术后12个月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4.78%、15.38%和2.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临床症状均疗效显著,微血管减压术在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复发周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疗效,探讨不同术式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纯三叉神经减压组(减压组)19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切断组(切断组)55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定位毁损组(定损组)11例.比较3组近期和中期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64例随访6-33个月,疼痛消失率减压组为94.4%,定损组和切断组达1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减压组未遗留面部麻木不适,切断组面部麻木不适占50%,定损组占1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屯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在三叉神经减压术基础上行定位毁损术,既能保证疗效,又可改善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神经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显微血管减压术与传统神经切断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a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与传统手术比较,临床效果更显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及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TOF MRA)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微血管减压术的1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术中所见、手术疗效。使用3.0 T磁共振机行3D-FIESTA及3D-TOF MRA序列扫描,重点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上观察两种序列中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9例患者手术中探查到三叉神经REZ区有血管压迫或接触。3D-FIESTA、3D-TOF MRA及3D-FIESTA联合3D-TOF MRA对于判断有无血管压迫或接触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2.6%、74.4%、98.3%。术前3D-FIESTA联合3D-TOF MRA检查与术中所见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联合3D-TOF MRA对判断血管类型的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独3D-FIESTA及3D-TOF 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3D-FIESTA联合3D-TOF MRA可准确判断患侧三叉神经是否有血管接触,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血管的类型(动脉或静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提高手术疗效;对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联合应用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优越性。方法将58例采用MVD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实验组术中使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自发性肌电图(EMG),对照组术中未使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3.3%(28例),术后发生眩晕1例(3.3%),听力下降1例(3.3%),无面瘫发生。对照组术后有效率67.9%(19例),术后发生眩晕8例(28.6%),听力下降9例(32.1%),面瘫6例(21.4%)。两组手术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判断三叉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