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淮安市淮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来院的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2组血清hs-CRP、PCT和IL-6水平,并对实验组不同预后患者的hs-CRP、PCT及IL-6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血清hs-CRP、PCT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与实验组入院当天相比,入院后第1天hs-CRP、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入院后第4天hs-CRP、PCT及IL-6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入院后第7天hs-CRP、PCT水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无变化组hs-CRP、PCT及IL-6水平明显高于进步组与显著进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清hs-CRP、PCT及IL-6的水平对ACI的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中β淀粉样蛋白Aβ1-40、Aβ1-42越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对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VD患者组102例,其中男65例,女37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8±5.8岁.根据MMSE量表划分VD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43例,中度(10~19分)38例,重度(10分以下)21例.选取100例健康老年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4.2±6.7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均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和物质原因所致的痴呆.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β1-40、Aβ1-42及Tau蛋白水平.结果 (1)VD患者血浆Aβ1-40、Aβ1-42浓度(105.2±5.6pg/ml,80.1±6.5pg/ml)与对照组(102.5±6.1pg/ml,78.1±7.2pg/ml)差异无显著性.VD患者血浆中Tau蛋白浓度(13.4±8.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2±4.1pg/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病情加重VD患者血浆Aβ1-40、Aβ1-4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轻度101.5±5.4pg/ml,79.2±6.2pg/ml;中度98.5±6.8pg/ml,78.6±6.5pg/ml;重度97.2±7.8pg/ml,77.2±8.1pg/ml).而血浆Tau蛋白浓度随着病情的加重有显著升高(轻度9.1±7.9pg/ml;中度14.1±6.7pg/ml;重度15.5±7.8pg/ml),尤其是中、重度痴呆组(P<0.001).结论 检测VD患者血浆中Aβ1-40、Aβ1-42浓度对诊断无意义,而Tau蛋白浓度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辅助诊断VD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β)与C-反应蛋白(CRP)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躁狂发作患者20例(躁狂发作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的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并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进行评定。结果:躁狂发作组血清IL-1β(8.90±5.63)pg/L和CRP(6.28±5.48)mg/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β(3.31±3.27)pg/L和CRP(2.50±1.44)mg/L水平。相关分析发现,躁狂发作组血清IL-1β水平与患者目前年龄有显著的正相关(r=0.375,P〈0.05)。结论:血清IL-1β和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躁狂发作的免疫学标志之一;躁狂发作者细胞因子IL-1β和CRP表达异常可能与躁狂发作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与对象 选择我院2009-01~2010-01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6~80岁,平均61岁;发病均在48 h 以内,均为经临床及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症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并非单纯是动脉壁的脂质沉积,而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肝脏分泌、受白细胞介素6(IL-6)调控的一种炎症敏感性指标.笔对我院2003-2004年收治的脑梗死患进行血清hs-CRP和IL-6含量测定,以探讨二在脑梗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筛选2011-01—2013-12就诊本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50例作为VaD组,单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做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组间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相比于对照组,VaD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99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选8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同时测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计算TC/HDL值。结果(1)hs-CRP脑梗死组为(4.83±2.14)mg/L,健康组为(1.02±0.91)mg/L,有显著差异(P<0.01),(2)TC/HDL值脑血管组为3.82±1.13,健康组为2.15±0.53,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hs-CRP和TC/HDL联合分析对于脑梗死的预测和干预处理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病情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关系。方法 4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被视为脑外伤组,而同期4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健康人群被视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人群在3h、6h、12h、24h、48h、3d和7d各时间点血浆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脑外伤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可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比较2组在上述时间点的血浆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脑外伤组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可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在上述时间点的血浆hs-CRP和IL-6水平的变化。结果脑外伤组患者在3h时血浆hs-CRP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在6h、12h、24h、48h、3d和7d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脑外伤组患者血浆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重型组患者血浆hsCRP和IL-6水平在12h、24h、48h、3d和7d时较轻型组明显升高;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血浆hs-CRP和IL-6水平差异不大。结论脑外伤患者血浆hs-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病人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IL-6、IL-8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水平,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10—2016-10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64例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同时选取59例与病例组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文化程度匹配的人群为对照组(NC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IL-6、IL-8和sTWEAK值。结果 VD组IL-6和IL-8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组sTWEAK明显低于NC组(P0.05)。VD组MMSE与IL-6、IL-8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12、0.783,为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与sTWEAK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16,为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NC组中MMSE与IL-6、IL-8、sTWEAK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IL-6和IL-8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炎性反应,sTWEAK对血管性痴呆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炎症反应有可能是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方法选择>60岁的颈动脉系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2例行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选健康体检者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 结果各狭窄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狭窄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患者(P<0.01),中度狭窄组hs-CRP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1). 结论 hs-CRP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其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老年性痴呆(AD)在发病机制上是否有某些共同点,对50例VD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脑脊液(CSF)铝水平检测。结果表明,VD组CSF铝水平为2.48±2.42μmol/L,对照组为0.53±0.61μmol/L,VD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推测VD发病机制可能与AD有某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4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30例卒中后非痴呆患者血清中维生素B12的水平,以探讨维生素B12与V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液相免疫沉淀散射比浊法对患者检测血清CRP水平,按梗死灶大小分组观察,并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不同梗死灶组比较,大小梗死组卒中后5 ~ 7 d水平最高,随后逐渐下降,两组均较腔梗组为高(P<0.01);不同临床分型组间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均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增高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梗死灶大小和严重程度关系密切,CRP可考虑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水平(IL-8) 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36例腔隙性脑梗死和36例脑梗死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IL-8含量.结果 腔梗组和脑梗组hs-CRP含量分别为(10.42±0.68)mg/L和(18.45±1.2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0.47)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腔梗组和脑梗组IL-8含量分别为(29.65±18.24)ng/ml和(36.57±19.0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98±16.87)ng/ml(P<0.01).在脑梗患死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9ml,n=16)hs-CRP为(21.36±1.48)mg/L,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ml,n=20)的(15.30±0.97)mg/l(P<0.01),2组IL-8含量分别为(38.1±19.87)ng/ml和(33.45±18.67)ng/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IL-8水平与脑缺血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hs-CRP 及IL-8是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超敏C反应蛋(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入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30例(A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未合并脑梗死33例(B组)以及同期健康献血人员35例(C组),分别检测3组患者血清IL-8、hs-CRP水平。结果 A组血清IL-8、hs-CRP水平高于B、C组(P<0.05);B组IL-8、hs-CRP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L-8、hs-CRP水平升高,有助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34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和40例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MMSE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MMSE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以及短时记忆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 语言复述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图形描述能力较对照组明显衰退(P<0.05),而物体命名和阅读理解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DL量表检测表明VaD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衰退.结论 血管性痴呆病人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的障碍, 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日常生活能力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测定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临床痴呆量表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3.76±0.73)g/L,D二聚体水平(1.06±0.28)m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13.25±3.11)mg/L。正常对照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2.32±0.38)g/L,D-二聚体水平(0.28±0.11)mg/L,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92±0.81)mg/L。血管性痴呆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5例AD、35例V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AD组和V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Va[)组甘油三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更明显(P<0.01),而AD和Va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和VaD组血清总T4(TT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总T3(TT3)及TSH 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可能与 AD及VaD发病有关;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增高与AD和VaD有明显的关系,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对AD和 VaD预防和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