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配对研究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的麻疹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询低月龄婴儿麻疹高发的原因,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式,采集母亲外周血2 ml和分娩时脐带血(代表新生儿出生时的水平)2 ml,同时在婴儿3、5、7月龄时随访动态观察,采用德国IBL公司试剂ELE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 结果 孕产妇及新生儿脐带血的麻疹抗体滴度分别是:Max孕妇=6 522,Min孕妇=62,Med孕妇=834.5和Max脐带=6 233,Min脐带=61,Med脐带=76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39)。母亲及婴儿脐带血麻疹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48%和86.21%,血清抗体保护率分别为50.00%和46.55%。母婴麻疹血清抗体水平具有正相关性(r=0.83,P<0.01),婴儿脐带血抗体水平随母亲抗体水平的升高而升高(χ2=42.85,P<0.01)。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3月龄时为29.27%,5月龄时为5.88%,7月龄及以后全阴。母亲保护性抗体阳性者的婴儿脐带血保护性抗体阳性率(89.66%)比母亲保护性抗体阴性者的(3.45%)高(χ2=20.06,P<0.01)。不论母亲是否有保护性抗体,3月龄及以后各月龄时婴儿的麻疹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均为0。 结论 目前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低且衰减速度快,7月龄时已经全部转阴,3月龄时婴儿胎传抗体已无保护性。育龄期妇女孕前麻疹抗体水平对婴儿麻疹抗体水平有直接影响,孕前接种麻疹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婴幼儿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动态变化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小月龄婴儿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减少其感染麻疹病毒的免疫策略。方法 采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广州市某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母亲及其新生儿出生时(0)、3、5和7月龄血清,采用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分析母传麻疹抗体水平。结果 共纳入689名母亲及691名新生儿(其中双胞胎2对)。母亲血清麻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8 mIU/ml和81.6%,新生儿分别为732.8 mIU/ml和87.3%。新生儿血清麻疹抗体水平与其母亲的血清麻疹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9175,P<0.001)。婴儿自出生后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在3月龄时迅速下降,至7月龄时基本转为阴性。低、中抗体水平组婴儿在3月龄时抗体水平均已转为阴性,而高抗体水平组的婴儿在5月龄时抗体水平仍为阳性。结论 不同免疫状态母亲的婴儿其母传麻疹抗体水平在8月龄前已基本无法保护婴儿免于感染麻疹,建议适当调整婴儿麻疹疫苗初免月龄,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海省0-7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青海省8个市州选取0-7月龄婴儿采集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分析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结果共调查0-7月龄婴儿648名,血清麻疹抗体IgG阳性率为53.24%,GMC为582.01mIU/mL。0、1、2、3、4、5、6、7月龄婴儿血清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44%、72.86%、65.38%、56.58%、43.59%、39.47%、35.00%、40.24%(趋势χ~2=34.36,P0.01),GMC(mIU/mL)分别为884.89、837.62、842.88、805.33、406.17、463.61、199.09、216.46(F=3.71,P=0.004)。结论婴儿3月龄后麻疹母传抗体明显下降,大部分已对麻疹易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8月龄婴儿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母传抗体水平,探讨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免疫策略。方法 2015-2016年在天津市抽取4个区采集8月龄婴儿及其母亲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和流腮IgG抗体,分析婴儿母传抗体水平。结果共采集8月龄婴儿血清206份,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00%、45.63%、62.62%(χ~2=12.57,P=0.00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230.98m IU/ml、15.22IU/ml、179.02U/ml。206名配对母亲年龄中位数为27岁(19-42岁),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72%、87.86%和91.26%(χ~2=3.01,P=0.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月龄婴儿与1月龄婴儿相比的麻疹、风疹、流腮易感性OR(95%CI)分别为15.16(4.46-51.45)、5.28(1.79-15.54)、1.82(0.64-5.14)。结论天津市育龄期女性麻疹和风疹抗体主要源于疫苗接种,婴儿母传抗体维持时间短;流腮抗体主要源于自然感染,婴儿母传抗体维持时间较长,8月龄接种MMR可能影响流腮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进行分析,探讨小月龄婴儿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s,Live;MV)的免疫策略.方法 在浙江省宁波市、山东省济南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选取0、3、6、8、9月龄未患过麻疹的本地常住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1:738.93,到3月龄时抗体阳性率下降至22.3%,GMT为1:36.63,6、8月龄时抗体阳性率只有6.9%、6.7%,GMT分别为1:6.89、1:3.69;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T为1:516.94;母婴麻疹抗体的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 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MV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母婴麻疹抗体水平及婴儿母传抗体衰减情况,为探讨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制订免疫措施.方法 在宁波市余姚、象山县选取0.3,6,8和9月龄未患过麻疹的本地常住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0%,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890.18.6和8月龄时抗体阳性率只有4.1%,0.8%,GMRT分别为4.17,1.59.婴儿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抗体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769,表明婴儿抗体有无及水平与母亲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结论 6,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均很低,几乎无保护作用;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必要时应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提高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孕产妇及0~8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探讨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水平提前消失的原因。方法在铜川市随机抽取孕产妇及0~8月龄婴儿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170对母婴母亲抗体阳性率87.06%,平均GMC为884.83 mIU/ml;婴儿抗体阳性率94.12%,平均GMC为1 211.51 mIU/ml,母亲与其婴儿抗体水平之间密切相关。0~8月龄幼儿麻疹胎传抗体随月龄增加迅速下降,大多在3~4月龄时抗体水平转阴,已成为麻疹易感者。结论孕母与其婴儿麻疹抗体水平密切相关,麻疹胎传抗体提前消失一方面是由于育龄期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婴儿胎传抗体递减太快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婴儿麻疹母传抗体相关因素及抗体消长情况,为小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新生儿0、3、6、8月龄血清标本共计346份,使用ELLSA方法进行麻疹Ig 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无锡市城镇和农村两个地区的新生儿麻疹母传抗体总的水平为380.09 m IU/ml,低于国内研究结果;3月龄起麻疹母传抗体水平逐年下降(χ2=143.30,P0.001),农村婴儿抗体水平高于城镇婴儿(F=16.796,P0.001)。结论自3月龄起母传抗体保护作用消失,成为麻疹易感儿,应考虑提前接种麻疹疫苗或育龄妇女加强免疫麻疹成分疫苗,控制小月龄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母婴麻疹抗体水平的关系及6月龄和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开展母婴配对及不同月龄婴儿MV免疫后麻疹抗体水平研究。2003~2005年在徐州市和盐城市,采集到174对母亲、出生婴儿和3月龄婴儿的配对齐全者血清,及97名6月龄、62名8月龄婴儿的免疫前、后的血清,用微量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麻疹HI抗体。结果①母亲与出生婴儿、出生婴儿与3月龄婴儿、3月龄婴儿与6月龄婴儿抗体滴度之间均有相关性,随着母亲抗体水平变化,婴儿抗体水平相应变化。②婴儿母传麻疹抗体随着月龄增加而下降,到6月龄时大部分婴儿抗体已降到低滴度,达不到保护抗体水平;8月龄时抗体水平基本消失。③97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1.34%,免疫后为97.94%;HI抗体总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24.22。62名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抗体阳性率为1.61%,免疫后为100.00%;HI抗体总GMT为1∶54.12。两组婴儿免疫前HI抗体总GMT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0.521,P>0.05);免疫后1个月的抗体GMT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8.348,P<0.001)。结论婴儿在8月龄时的免疫效果要明显好于6月龄,但在必要时对6月龄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保护率,同时开展6月龄和8月龄婴儿免疫前麻疹中和抗体水平的研究,以探讨最佳初免月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宁波市、哈尔滨市和济南市小月龄婴儿麻疹年龄构成变化及母传抗体衰减情况.方法 收集2004-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并分析;同时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麻疹母传抗体研究.结果 三城市麻疹病例主要发生在<1岁婴儿中,且<1岁组麻疹年龄发病率最高;三城市婴儿麻疹病例构成中均以5~8月龄为主.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9.3%,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738.93;6月龄和8月龄抗体阳性率分别只有6.9%和6.7%,GMRT分别为6.89和3.69;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的增长呈趋势性下降;母亲的抗体阳性率为84.3%,GMRT为516.94,母亲麻疹抗体主要以低、中水平为主,分别占50.4%和30.3%;母婴麻疹抗体相关系数为0.840.结论 麻疹母传抗体下降,6月龄和8月龄婴儿抗体阳性率较低,几乎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