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主要药效学的研究,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头花蓼进行药效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和小鼠棉球肉芽肿等实验进行抗炎实验,采用醋酸扭体法进行镇痛实验.结果 野生与栽培头花蓼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小鼠足肿胀、小鼠耳肿胀和棉球肉肿等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相同剂量的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贵州产野生与栽培头花蓼在主要药效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头花蓼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又名为石莽草、四季红、红酸杆等.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头状蓼组(Cephalophilon)多年生草本植物[1].是我国民间常用草药,全草入药,对泌尿系统疾病有独特疗效.贵州省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开发头花蓼,现在头花蓼已成为全省几家药业生产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原料.为了对头花蓼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需要,我们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检索.本文从原植物形态与分布、显微鉴别、化学成分与质量研究、药理、临床、环保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头花蓼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又名为石莽草、四季红、红酸杆等。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头状蓼组(Cephalophilon)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民间常用草药,全草入药,对泌尿系统疾病有独特疗效。贵州省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开发头花蓼,现在头花蓼已成为全省几家药业生产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原料。为了对头花蓼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需要,我们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检索。  相似文献   

4.
头花蓼的化学成分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葡聚糖凝胶、反相硅胶及MCI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头花蓼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由头花蓼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四烷基-1,3-二醇(1),(24R)-cycloart-25-ene-3β,24-diol(2),大黄素(3),胡萝卜苷(4),1-O-丁基-β-D-吡喃甘露糖苷(5),2-O-丁基-β-D-呋喃果糖苷(6),2-O-丁基-α-D-呋喃果糖苷(7)。结论:化合物1,3,5,6为从头花蓼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从蓼科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按照GAP要求,中药材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我们以国家标准GB3095-1996<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材GAP)为评价依据和标准,对施秉县牛大场镇头花蓼GAP种植基地的大气、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施秉县牛大场镇头花蓼GAP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优良,达到了GAP要求,可以建立头花蓼GAP基地.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形因子的贵州省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贵州省头花蓼种植的地形适宜性等级划分,为贵州省头花蓼种植最佳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对贵州14个县野生头花蓼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地理变异,不同地形条件下没食子酸含量变异,坡度、坡位、坡向、海拔高度等地形因子对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并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依据头花蓼中没食子酸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基于地形因子的头花蓼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与结论: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对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影响较大.贵州省海拔较低、阴坡、坡度较小的地区,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贵州东部地区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贵州省中东部地区的地形条件最适宜头花蓼中没食子酸含量积累.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头花蓼的质量标准。方法显微鉴别法、TLC法定性鉴别头花蓼;《中国药典》方法检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含有量。结果显微鉴别特征性强,多见腺毛、不定时气孔、草酸钙簇晶等;TLC图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23批样品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50%乙醇浸出物含有量分别为7.75%~11.63%、4.04%~18.79%、0.14%~8.62%、15.49%~25.26%;没食子酸、槲皮苷含有量分别为0.470~1.856、0.160~4.199 mg/g。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头花蓼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异。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11批头花蓼中,贵州盘县、云南昆明、西藏墨脱等地野生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贵州施秉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结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头花蓼中总黄酮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应注意生长环境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规范头花蓼种植技术,提高头花蓼质量。方法:在多年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规范了头花蓼种植技术。结果:初步制订了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操作技术规程。结论:规范头花蓼种植技术对提高其质量与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头花蓼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Ham ex D.Don.)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和聚酰胺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4个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Ⅰ)、槲皮苷(quercitrin,Ⅱ、陆地棉苷(hirsutine,Ⅲ)、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quercetin 3-rhamnoside 2"-gallate,Ⅳ)。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规范头花蓼种植技术,提高头花蓼质量。方法:在多年研究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总结规范了头花蓼种植技术。结果:初步制订了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操作技术规程。结论:规范头花蓼种植技术对提高其质量与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头花蓼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头花蓼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头花蓼的药用机理奠定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色谱行为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龙胆酸(1)、原儿茶酸(2)、没食子酸甲酯(3)、木犀草素(4)、儿茶素(5),水飞蓟宾(6)、大豆苷(7)、杨梅苷(8)、芦丁(9)、槲皮素(10)、槲皮苷(11)、五味子苷(12)、山柰酚(13)、尿嘧啶(14)、苯丙氨酸(15)。结论化合物1,3,4,7,14,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提供制订头花蓼种植SOP的科学的数据,我们以不同株、行距组合成21种种植密度,采用方差法对其不同栽培密度下的药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头花蓼的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cm×20cm.  相似文献   

14.
头花蓼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花蓼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 进行优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乙醇浓度对总黄酮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结论 结合正交实验结果 和方差分析,确定12倍量55%乙醇提取3次,1h/次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5.
头花蓼四倍体光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头花蓼四倍体和二倍体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人工诱变培育的四倍体头花蓼品种和二倍体头花蓼品种的各项光合生理参数,探究两者的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结果:四倍体和二倍体头花蓼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都呈双峰型曲线,并有"午休"现象,但四倍体全天Pn高于二倍体。2个头花蓼品种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与Pn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趋势与Pn日变化趋势完全相反;四倍体Gs,Tr,水分利用率(WUE)整体水平高于二倍体,而四倍体Ci低于二倍体。头花蓼光补偿点(LCP)为二倍体[67.83μmol·(m2·s)-1]四倍体[41.43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二倍体[1 225μmol·(m2·s)-1]四倍体头[1 370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二倍体[5.36μmol·(m2·s)-1]四倍体[8.83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二倍体[0.01μmolphotons·(m2·s)-1]四倍体[0.02μmolphotons·(m2·s)-1]。结论:四倍体头花蓼的光合性能较二倍体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2,(9)
目的: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富含黄酮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备HP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头花蓼富含黄酮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头花蓼活性组分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1-O-β-D-(6'-O-没食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3-甲氧基-5-羟基苯(1)、5,7-二羟基色原酮(2)、鞣花酸(3)、杨梅苷(4)、陆地棉苷(5)、芦丁(6)、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苷(9)、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2″-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3″-O-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2)、槲皮素(13)、山萘酚(14)。结论:头花蓼富含的黄酮活性组分主要含有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可能是头花蓼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化合物1、8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头花蓼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对头花蓼种子发芽的影响,为头花蓼种子发芽率检验及田间播种提供参考。方法:考察温度、培养方式以及盐胁迫对头花蓼种子发芽的影响,用培养皿法培养种子,统计发芽率。结果:头花蓼种子于15℃发芽率最高;在盐胁迫条件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呈下降趋势,低盐条件下,发芽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光培养比暗培养发芽率高,纸间比纸上发芽率高。结论:头花蓼种子发芽率检验时应选择15℃,有光照条件、双层滤纸纸间培养方式进行,在发芽试验进行20 d时,计算种子发芽势。头花蓼种子播种时,播种育苗田盐浓度不能高于1~2 g/L,过高影响头花蓼种子发芽。  相似文献   

18.
头花蓼规范化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提供制订头花蓼种植SOP的科学的数据,我们以不同株、行距组合成21种种植密度,采用方差法对其不同栽培密度下的药材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头花蓼的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头花蓼规范化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20cm&;#215;20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的酚酸类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技术对头花蓼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色谱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酸(4-hydroxy-3,5-dimethoxybenzoic acid;1);儿茶酚(catechol;2);5, 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4H-chromen-4-one;3);3, 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5-di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4);原儿茶酸乙酯(ethyl protocatechuate;5);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6);没食子酸(gallic acid;7);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8);槲皮素(quercetin;9);槲皮苷(quercitrin;10);陆地棉苷(hirsutine, 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11);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2"-gallate;12);芦丁(rutin;13).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头花蓼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平  曹芳  杨秀伟 《中草药》2013,44(1):24-30
目的 研究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头花蓼地上部分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植醇(3)、β-谷甾醇(4)、山柰酚(5)、原儿茶酸乙酯(6)、对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乙酯(8)、5,7-二羟基色原酮(9)、3-甲氧基槲皮素(10)、没食子酸(11)、N-反式咖啡酰酪氨酸(12)、β-胡萝卜苷(13)、槲皮苷(14)、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5)、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16)、2”-O-没食子酰基槲皮苷(17)、槲皮素(18)、2”-O-没食子酰基陆地棉苷(19)、杨梅苷(20)、短叶苏木酚酸乙酯(21)、短叶苏木酚(22)、槲皮素-3-O-(6″-O-反式阿魏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23)、酒渣碱(24)、鞣花酸(25).结论 化合物1~3、7、12、21~2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