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有心房颤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预后不良的因素.方法 16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45例)和非心房颤动组(117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心房颤动组的平均年龄(岁)高于非心房颤动组(69.2±11.6与62.5±12.9,t=-3.050,P=0.003),吸烟比例低于非心房颤动组[6.7% (3/45)与28.2%(33/117),x2=8.723,P=0.00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溶栓前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颤动组的颅内出血比例[31.1% (14/45)与14.5%(17/117),x2=5.774,P=0.016]及病死率[26.7% (12/45)与12.0%(14/117),x2=5.213,P=0.022]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但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5例心房颤动患者中,18例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预后不良27例(mRS评分2~5分).预后不良组入院时NIHSS评分(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70±5.87与11.22 ±5.14,t=3.809,P=0.000),收缩压(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145.5±24.0与164.9 ±21.0,t=-2.788,P=0.008),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房颤动(OR=1.380,95% CI 0.217~7.017,P=0.698)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OR=3.558,95% CI1.246~10.158,P=0.018)是溶栓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的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但心房颤动不是溶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入院时NIHSS评分高、收缩压低可能是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血管事件健康风险(THRIVE)评分对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后患者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和非脑出血组,分析两组间THRIVE评分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后脑出血组THRIVE评分明显高于非脑出血组(P=0.000),两组间心房颤动(P=0.000)和溶栓前NIHSS评分(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HRIVE评分与头颅MRI指导的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相关,而心房颤动和溶栓前NIHSS评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0小时内小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小卒中患者共90例,分别接受rt-PA静脉溶栓(溶栓组)或常规双联抗血小板(对照组)治疗,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疗效比较、出血性事件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 h(t=4.188,P=0.000)及7 d(t=4.105,P=0.000)时NIHSS评分逐渐降低,治疗有效率为60.47%(26/43),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04%(16/47);χ~2=6.299,P=0.012];两组良好结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溶栓组90.70%(39/43)、对照组65.96%(3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52,P=0.005)。牙龈出血(5例)为溶栓组主要并发症,与对照组大便潜血和皮下瘀斑(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2),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0小时内的小卒中患者安全、有效,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2018年10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99例合并缺血性WML且发病在4.5 h内AIS患者,其中溶栓组患者99例,非溶栓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3 m的改良Rankin评分,分析溶栓后24 h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和卒中相关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24 h及7 d NIHSS评分水平明显下降(P 0.05)。3 m时远期预后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 0.05)。溶栓后24 h颅内出血方面,溶栓组为7例(7.1%),非溶栓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之间的症状性脑出血、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非溶栓组预后明显要好,溶栓组比非溶栓组增加了一定的出血转化风险,但不会导致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AIS患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既往史及入院时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22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2例),所有患者溶栓前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远期疗效,心房颤动患者行静脉溶栓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前循环组(34例)和后循环组(28例),均采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比较2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结果前、后循环组患者病因分型均以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和BI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前和1周后NIHSS评分、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患者溶栓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高于后循环组(P0.05),但2组溶栓后1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有显著的效果,更适用于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方法共200例急性(发病至入院时间4.50 h)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rt-PA静脉溶栓组(对照组,100例)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组(治疗组,100例),分别于治疗前、静脉溶栓后24 h和14 d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出血性转化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纤维连接蛋白(FN)]和神经功能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观察静脉溶栓后14 d药物不良反应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后12个月预后(病死率和BI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高于,血清MDA(P=0.001)和MMP-9(P=0.001)、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6)低于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联合三七总皂苷治疗后24 h,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BI评分(P=0.000)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00);治疗后14 d,血清MDA(P=0.000)和MMP-9(P=0.000)反而降低,血清SOD(P=0.000)和BI评分(P=0.000)持续升高,血浆FN(P=0.000)和NIHSS评分(P=0.000)持续降低。静脉溶栓后14 d,治疗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例(9%)对19例(19%);χ2=4.153,P=0.04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14%)对11例(11%);χ2=0.411,P=0.521]。静脉溶栓后12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5%)对1例(1%);χ2=1.546,P=0.241],而治疗组生存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88.51±11.49对84.47±9.83;t=2.451,P=0.01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以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结局的相关临床和放射学因素。方法选择2016-01—2018-03在解放军第985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度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溶栓前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及DWI特征与3个月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患者占30.99%。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房颤、吸烟、冠心病史、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收缩压、卒中病因、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患者糖尿病、高脂血症、NIHSS评分、基线血糖、DWI病变类型、终点事件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IHSS评分、PAI+PAIP和终点事件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轻度AIS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发生率30.99%,NIHSS评分、终点事件及MRI-DWI模式对预测轻度AIS患者静脉溶栓结局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用rt-PA溶栓对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时间窗内的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组(溶栓组)30例和未进行溶栓(未溶栓组)3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治疗后mRS评分(30d)、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14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及未溶栓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IHSS评分25分的严重缺血性卒中,在时间窗内溶栓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不会过度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伴或不伴心房纤颤(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rt-PA对病程<6h的66例无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非房颤组)和21例伴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房颤组)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溶栓后90d使用改良Rankin( mRN)量表评估其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24 h及7d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NIHSS及mR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28.6%)高于与非房颤组(1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19.0%)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5%)(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但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不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的90例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40例);于治疗第1、3和7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入院当日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治疗第7天时,NIHSS评分低于第1天(P=0.000)和第3天(P=0.000);治疗组治疗后第1、3和7天NIHSS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00),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两组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P=0.000)低于、ADL评分高于(P=0.000)治疗前,且治疗组mRS评分低于(P=0.000)、ADL评分高于(P=0.003)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出血及严重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3/50)对35%(14/40);χ~2=0.483,P=0.439]。结论对于超时间窗非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房颤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7-09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发病4.5h内的43例房颤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15例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比较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穿刺到获得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2组入院到穿刺时间、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到再通时间、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取栓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房颤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与单纯机械取栓相比,两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相近,但前者的血管再通时间更短,短期效果及90d预后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110例起病4.5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分的轻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53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7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h、7d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90d的mR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颅内出血转化、其他部位出血、药物过敏、死亡等不良事件,评估试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神经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中,既往脑出血史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基线资料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同样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试验组mRS为0分、0~1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2组中轻型出血转化各1例,无过敏及死亡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颅外少量局限性出血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脑梗死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效和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病6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该科收治的151例发病6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较前增加≥4分作为END标准将患者分为恶化组与非恶化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中恶化组26例,非恶化组125例。恶化组患者的年龄、NIHSS评分、房颤患病率高于非恶化组(P 0.05);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TT)低于非恶化组(P 0.05);两组患者的TOAST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OR=1.124,95%CI=1.007~1.254)、房颤(OR=6.425,95%CI=1.230~33.561)、收缩压(OR=1.031,95%CI=1.001~1.063)、冠心病(OR=0.072,95%CI=0.006~0.904)与溶栓后END显著相关(P 0.05)。结论高NIHSS评分、房颤及高收缩压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风险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和出血、死亡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在4.5h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静脉rt-pA溶栓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196例患者按0.9mg·kg-1(最大量不超过90mg)静脉给予rt-PA,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NIHSS评分、临床疗效、出血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颅内出血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并未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4.5 h内(后循环梗死延长至6 h)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CG结果分为房颤组及无房颤组。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mRS)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相比,病前卒中或TIA发病率更高(P=0.042),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P=0.023);房颤组和无房颤组根据NIHSS评分在7 d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70.73%(P=0.58),根据mRs评分在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3.15%和63.41%(P=0.47),早期疗效和晚期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房颤的卒中患者能够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d内病死率、90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基于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静脉溶栓[阿替普酶(r-t P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前的Drago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A组(评分小于等于3分)、B组(评分等于4分)和C组(评分大于等于5分),比较3组患者的近期(14 d)预后。依据14 d的临床疗效分为优效组和非优效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agon评分对患者14 d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 A组优效率为65.2%、B组为优效率66.7%、C组优效率27.3%,经χ~2检验,A、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和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的治愈和显效病例评分为5分、6分和7分的例均无好的结局。溶栓后14 d 3组颅内出血转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ragon评分与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的优效率有相关性(OR=0.566,95%Cl 0.356~0.900,P=0.016)。结论溶栓前Dragon评分小于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近期(14 d)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