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本院2003-05~2005-04收治的78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合并高血糖、溶栓治疗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及进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CT或MR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9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治疗后2个疗程内行头颅CT检查,根据脑内有无出血性转化分为HT组及无HT组,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HT组分为深部位HT组和浅部位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可知,发病到治疗时间/既往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大小、TOAST分型、入院时GCS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等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可知,入院时NIHSS评分是影响深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既往糖尿病史、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既往糖尿病史是影响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最危险因素,其次是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入院时GCS评分影响最小。结论既往糖尿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等均是影响深部位和浅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患着出血转化的独立性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定简便易行的HAVE评分对非溶栓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预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间发病48 h内NIHSS评分≥5分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部CT或MRI监测2 w内非溶栓治疗HT的发生,对HT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模型(HAVE)中共纳入4个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Hypertension)、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梗死体积(Volume)及高龄(Elderly),总分共8分,其中评分大于等于4分即为出血性转化极高危人群,该评分对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测的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84。结论 HAVE评分能够快速识别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高危人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11—2015-01平顶山一矿职工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均未行溶栓治疗,按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既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体检与治疗方式等,实验室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对可能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年龄≥60岁(61.36%)、吸烟史43.18%、心房颤动70.45%、脑白质病变63.64%、抗凝治疗56.82%、大面积脑梗死72.73%比例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指标显示观察组FIB(3.93±0.54)g/L、LDL-C(2.03±0.64)mmol/L、TC(3.84±0.25)mmo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脉压(58.74±3.57)mmHg、NIHSS评分(15.84±1.82)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脉压、TC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03—2011-07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病例52例及同期收治的脑梗死未发生出血性转化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统计发现,HT患者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39例,心房纤颤24例,大面积脑梗死44例,脑栓塞28例,以上各种疾病发生率均较非HT组高(P<0.05)。结论 HT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有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等,临床应给予关注,采取积极手段展开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25例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和43例非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危险因素(心房纤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临床特征[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死亡组的年龄、NIHSS评分显著高于、GCS评分显著低于生存组;有心房纤颤及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病灶面积> MCA分布区的比率亦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结论 年龄、心房纤颤、梗死灶面积、病情以及并发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是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1收治的420例癫痫发作的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资料,统计比较420例患者脑梗死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作时间类型、总发生率,经治疗后转归情况等,总结分析影响脑梗死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性别、年龄、血糖、电解质平衡变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死部位、梗死灶、脑卒中分型、NIHSS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梗死部位和脑卒中心源性脑栓塞是影响早期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癫痫发作是多种类型脑梗死并发症,主要类型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数患者早期癫痫发作经治疗后可缓解好转。统计学分析表明影响脑梗死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是皮质部位梗死或心源性脑栓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2-2011-12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检查结果 及治疗.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占全部脑梗死的12.1%,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发病后治疗困难,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差.结论 心房颤动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应积极对心房纤颤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与脑微出血(CMB)及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其预防方法。 方法 选择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附属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8例,登记患者的基线资料,行MRIGRE-T2*WI扫描,检查CMB的患病率和HT的发生率。以HT为因变量,其它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HT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脑梗死348例患者中发生HT 35例(10.06%),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13例患者中发生HT 19例(8.92%),心源性脑栓塞28例患者中发生HT11例(39.29%),不明病因脑梗死19例患者中发生HT5例(26.32%),腔隙性脑梗死88例患者中无HT发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T的危险因素为心源性脑栓塞(OR=5.338,95%CI:1.926~14.796,P=.001)、不明病因脑梗死(OR=6.843,95%CI:1.848~25.346,P=0.004)及NIHSS评分(OR=1.181,95%CI:1.085~1.284,P=0.000),低密度脂蛋白为保护性因素(OR=0.637,95%CI:0.414~0.979,P=0.040)。 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HT在不同亚型脑梗死中发病率不同,心源性脑栓塞中HT发病率最高。HT的危险因素为心源性脑栓塞、不明病因脑梗死及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为HT的保护性因素,CMB与HT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对符合TOAST标准心源性栓塞脑梗死并且DWI、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33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病灶体积、形态及NIHSS评分及入院2周的NIHSS评分。结果(1)入院时DWI显示的梗死体积为(65.62±84.72)mm,NIHSS评分为(11.65±8.51)分;多发病灶15例(45.45%),单发病灶18例(54.55%);(2)入院2周时梗死体积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P〈().05),症状改善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一入院2周NIHSS评分)为(5.73±9.27)分。(3)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梗死、皮层+皮层梗死及多发皮层下梗死。结论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闭塞后梗死体积与发病后2周的预后有关;梗死灶形态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的患者(观察组)及8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年龄、病史、LAD、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及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AD增大明显,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NIHSS评分高、短期神经功能好转率低(P0.05)。结论 Af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易致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应加强房颤致心源性卒中的筛查识别,及时给予相应的抗凝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9例经诊断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心电图检查,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建立与糖尿病显著相关(P 0. 05),与房颤、高血压、吸烟、NIHSS评分无关(P 0. 05)。二级侧枝循环建立与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均无关(P 0. 05)。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显著相关(P 0. 05)。TCD评估一级侧枝循环的建立与MR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 656,P 0. 05)。结论糖尿病可促进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一级侧枝开放。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脑疝。TCD可以较好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07-04-2012-06入住我院脑梗死癫痫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37例脑卒中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将有可能影响自发性HT的因素性别、年龄、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降纤治疗(有/无)、BMI(kg/m~2)、入院时脉压(mmHg)、随机血糖(mmol/L)、HbA1c(%)、Hcy(mmol/L)、hsCRP(mg/L)、NIHSS评分(14个)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房颤病史、BMI、入院随机血糖、NIHSS评分、Fib等5项因素(P0.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入院随机血糖,OR值分别为3.17,1.14,b为正值,P0.05,为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发现BMI(kg/m~2)、NIHSS评分、Fib(g/L),P0.05,不是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癫痫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房颤病史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0-12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3例接受桥接治疗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转化性出血分为出血性组(21例)和非出血性组(5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房颤、是否合并高脂血症、血小板相关数值、肝肾功能、凝血功能、NIHSS评分等指标,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患者年龄>70岁(P=0.027)、血小板计数<185×109个/L(P=0.029)、APTT>30.3 s(P=0.014)、NIHSS评分>18分(P=0.015)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大、血小板计数低、APTT时间延长、NIHSS评分均可能会影响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增加术后转化性出血的发生率,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转化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0例桥接治疗后出血转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组)及无出血转化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无出血转化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糖尿病及NIHSS评分≥18分比率显著升高(均P0.05),侧支循环建立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无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显著升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缺血性卒中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糖尿病、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未建立、发病至溶栓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是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脑梗死患者早期癫癎发作的临床资料;对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脑电图、治疗转归等临床特点,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早期癫癎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425例患者中,早期癫癎发作39例(9.18%);首次发作多出现于梗死发病1 d以内(46.15%);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43.59%)。37例患者经观察处理后癫癎发作终止或明显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皮质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5分、电解质紊乱显著增加早期癫癎发作风险(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梗死部位累及皮质和心源性脑栓塞为早期癫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并不罕见,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经观察处理后可缓解;皮质部位梗死及心源性脑栓塞可增加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36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HI组和NHI组;脑栓塞组和脑血栓形成组;溶栓治疗组和非溶栓治疗组,应用X2检验。结果:HI发生率为14.52%。HI发生率大灶梗死与小灶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栓塞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溶栓治疗组与非溶栓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HI组与NHI组无差异。结论:脑栓塞、梗死面积大及溶栓治疗与HI发生密切相关,可示为H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与HI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与抗凝治疗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静脉溶栓组(A组,n=38)和抗凝组(B组,n=38)2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评估结果,记录其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NIHSS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ADL优良率为50.0%,显著高于B组的2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