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30年抑郁症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5%,目前已经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1]。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15%~20%的患者有自杀倾向,给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2.
近30年大肠癌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79年1月-2010年10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诊治大肠癌文献,通过频次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方剂和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大肠癌证型7个,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常见证型,占63.03%。大肠癌成方96首,补益剂、理血剂、泻下剂占70.83%。大肠癌用药共184味,按功能归为39类,进一步合并为17大类。补虚、清热、利水渗湿类药和活血祛瘀药使用频次占67.10%;结论:中医诊治大肠癌证型和方药规律的分析结果可为目前大肠癌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肪肝的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对近10年有关脂肪肝临床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102篇文献中的方剂药物进行分类统计,用统计软件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共收集中药复方100首,药味173味,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为山楂、丹参、泽泻、决明子、柴胡、茯苓、大黄、白芍、白术、郁金等,归类则以补虚药、消食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较多,以补虚药出现频率最高。结论:脂肪肝用药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治疗脂肪肝的过程中,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当重视对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及具有疏肝健脾作用药物的使用。另外一些已经被现代证实有抗脂肪肝作用的单味中药的加入,对于脂肪肝的防治有积极作用。同时,本次统计的结果为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脂肪肝的药物开发及中医药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指导高脂血症的临床用药方案。方法:用文献检索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进行高脂血症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利水消肿药、补气药和消食药占了40.3%,其余各类中的药物使用相对来说频率比较均匀。结论:说明高脂血症多表现为痰浊内阻,对指导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期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的整理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1篇肝纤维化证治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分类,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治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分别是丹参、黄芪、柴胡、白术,如果按归类则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结论:肝纤维化的用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治疗肝纤维化的过程中,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当重视对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同时,一些已经被证实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单味中药的加入,能更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这一病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证治用药规律和特点,为该病中医证治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文献的整理研究,按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分类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98篇慢性阻塞性肺病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 :发作期用药以化痰药的使用频率为最,其次为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是杏仁、半夏;缓解期则以补气药使用频率为最,化痰药和活血药的用药频次相当,位居第二;其中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为茯苓、黄芪。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发作期用药和缓解期用药在相互交叉的基础上各自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发作期重在化痰止咳平喘,兼顾活血理气;而缓解期则重在补虚益气,兼顾行气化痰祛瘀。无论在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在治疗时都应合理应用活血理气及息风止痉药。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治用药规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文献研究,探索EMs的病因病机及中药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根据相关标准纳入文献86篇,对其所用中药进行分类,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治疗EMs使用率最高的药物是当归、丹参、白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的中药类别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以及清热药.结论认为:EMs患者病程较长,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多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注意活血药与补虚药的结合使用才能取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宋苹  张溪  张忠德 《新中医》2018,50(6):51-54
目的:通过文献挖掘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经验类、病例报告类、临床研究类等文献,对处方、用药进行频数分析,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对临证特点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12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药物的使用频次,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解表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是麻黄、陈皮、柴胡、半夏、蝉蜕。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演化得出麻黄-半夏-蝉蜕等核心组合。结论: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应重视疏风宣肺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若患者因伏风深潜于肺络且顽固难除,应适当应用虫类熄风药;不论新病久病,都应适当应用调中益气、活血之药。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近10年高血压病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10年来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方面文献资料的回顾性总结,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总体用药规律、组方用药规律和辨证用药规律等3个方面加以分析。结果显示:①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活血祛瘀药、利水渗湿药;常用中药依次为钩藤、牛膝、天麻、茯苓、白药、泽泻、川芎等。②组方用药规律:用药类别前6位同总体用药;常用中药依次为钩藤、牛膝、茯苓、天麻、川芎、白芍、泽泻等。③常见中医证型和药物依次是:肝阳上亢证为钩藤、牛膝、白芍、天麻、川芎、菊花等,肝肾阴虚证为枸杞子、牛膝、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牡丹皮等,肝火炽盛证为黄芩、夏枯草、钩藤、栀子、龙胆草、菊花等,痰浊上扰证为茯苓、半夏、橘皮、白术、天麻、甘草等,肝风内动证为天麻、钩藤、白芍、石决明、半夏等,瘀阻脑络证为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丹参、三七等,阴阳两虚证为山茱萸、熟地黄、茯苓、肉桂、附子、牛膝等。  相似文献   

10.
[主要目的]分析肺痿中医证治用药规律。[资料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肺痿"为关键词,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初检出文献600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0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26篇,涉及方剂130首,涉及药物125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统计疾病发作期、缓解期不同归经所属药物应用频次,每经使用一次作为一个统计单位,一味药材归数经分别统计。[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药物功效位依次为补气、化痰以及补阴,占总频次52.91%;药性位依次为温、平,占总频次59.29%;药味位依次为甘、苦,占总频次71.51%。药物归经位居前三位依次为肺、脾以及胃经,占总频次60.70%。中医证治,需注意补气、化痰及补阴等药物搭配,药性以温、平为主,治疗肺本脏兼顾脾、胃调治。[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针对疾病不同时期,深入开展肺痿中医证治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岭南地区治疗中风病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48篇文献中,急性期文献28篇,恢复期20篇;药物类别排名前5位分别为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清热化痰药、化湿药.药物使用频次中前15位分别为地龙、川芎、黄芪、红花、桃仁、赤芍、石菖蒲、当归、水蛭、钩藤、大黄、甘草、丹参、天麻、白术.结论 岭南医家治疗中风病用药是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和平肝息风药为主,同时结合岭南地域特征,辅以清热化痰药及化湿药进行辨证施治,并适当佐于开窍药、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痿中医证治用药的功效归属、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肺痿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肺痿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并分别查出其性、味、归经,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章26篇,用药计135种,533次,所涉功效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补气、化痰、补阴,占到了总频次的53%;所涉药性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温、平,占到总频次的59%;所涉药味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甘、苦,占到了总频次的72%;所涉归经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肺、脾、胃经,占到了总频次的72%.结论:肺痿在中医治疗时应该注意补气、化痰、补阴等药物的合理应用,以温、平为主,在治疗肺本脏之外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证治分析为基础探讨肺癌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规律,更好地指导肺癌临床及科研组方用药。方法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肺癌161篇文献进行证治分析,探讨肺癌证型分布及中医治疗规律。结果肺癌临床证型以气虚、阴虚、痰证、瘀证、脾虚、毒结为主,用药频次较多的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活血化瘀药。结论现代文献中肺癌证型及所用药物的分析基本体现了现代中医肺癌的证治特点及规律,从而更有助于指导科学用药。  相似文献   

15.
以探求现代临床中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目的,检索近3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相关临床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药物频次及关联规则分析,提取高频药物及高关联度的药物组合。结果显示纳入的65首方剂中共涉及119种药物,提取常用药物有25种,常用核心药物组合33个(支持度15%,置信度0.9)。揭示核心药物为苦杏仁、甘草、金银花、连翘、石膏,以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通过抗病毒与调节免疫治疗病毒性肺炎。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或发热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疗效极不理想,许多中医药同仁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创制了大量临床验方.为找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剂用药规律,笔者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近5年报道的临床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方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诊治食管癌文献,通过频度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和方药特点,以探讨食管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症状、方剂和药物进行统计归类,总结各证型、症状、方剂和药物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结果:食管癌证型13个,痰气交阻、气虚阳微、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脾虚气滞为常见证型,占67.7%;症状以吞咽困难、胸背疼痛、大便干、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口干、呕吐痰涎为常见症状;舌质以红舌、淡舌为主,舌苔以厚腻、白、白腻为主,脉象多见细脉、弦脉、涩脉。食管癌所用方剂中自拟方居多,以启膈散、沙参麦冬汤、补气运脾汤、通幽汤较为常用。食管癌用药共182种,按功能归为39类,进一步合并为20大类。补虚、清热、化痰止咳类药的使用频次占52.6%。结论:通过对近30 a中医诊治食管癌证型、症状特点和方药规律的分析为目前食管癌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情况及其证治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近30年临床医家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医案,利用频数分析法及黄金分割法对医案进行分析统计。结果113例医案中男性患者49例(43.36%),女性患者64例(56.64%),男女比例约为1:1.31。发病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丨6岁,平均年龄47.4岁。年龄在31~50岁之间的共有56例,占基本年龄医案分布的62.2%。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频次为72次,所占比例最高(63.72%);其中眩晕症37例(51.39%)、梅尼埃病16例(22.22%)、颈性眩晕9例(12.5%)。舌色、苔色、苔质、舌形分别以淡舌(59.2%)、白苔(89.2%)、腻苔(72.7%)、胖大舌(47.2%)及齿痕舌(44.4%)为主。脉象以滑脉、弦脉为主,共占总脉象的62.9%。临床表现以头晕、恶心、目眩、呕吐、纳差、乏力、耳鸣为主要症状,共占基本症状总频次的64.7%。服用剂数在0〜15剂的比率为72.3%。加味药物中出现较多的是石菖蒲23次(6.78%)、泽泻22次(6.49%)、代赭石16次(4.72%)。有70例医案用陈皮代替橘红。113例医案均记载了药后疗效,其中痊愈95例(84.1%),显效15例(13.3%),有效3例(2.7%)。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证男女均可发生,以女性较多;患者以青壮年居多;症状以头晕、恶心、目眩、呕吐、纳差、乏力、耳鸣等为主要症状。半夏白术天麻汤广泛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病种有所扩展,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古今湿疹中医外治处方文献进行收集,通过频度分析总结治法及方药特点,以探讨湿疹中医外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整理的方法,从《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及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合计共838首。对所选文献进行治则治法、方剂统计及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证型、引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①湿疹外治法以清热、燥湿、祛风为主;②用药以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为主,以苦参、黄柏、白鲜皮、黄连、冰片、枯矾、苍术等为核心药物;③治疗湿疹外用药物主要药味以苦、辛二味为主,药性以寒性为多;④常用药对为苦参、黄柏;⑤常用剂型为溶液;⑥有使用毒性药物,以古代方剂明显。结论: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是湿疹外治的一大治法,同时湿疹外治处方辨证有多样性;外用药也需要辨证论治,立足病机;自拟方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枯矾可用于急性湿疹治疗,常用剂型为溶液剂,多采用冷湿敷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