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IMT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AT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08—2014-08于我科检查的11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118例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2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发生率、IMT(颈动脉后壁的内中膜厚度)、SP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RI(阻力指数)。结果研究组CDFI下颈动脉的狭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斑块发生率、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SPV、EDV、R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CDFI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及时了解颈动脉的狭窄情况、斑块的发生情况,而且可以对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血流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结合患者临床情况,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34例对照组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定有无责任病灶。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2.9%,高于对照组41.2%(P〈0.05);脑梗死组患者2级以上斑块检出率41%,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20.6%(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非均质斑块,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作脑梗死的预警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14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梗死组和非梗死组。其中梗死组患者65例,非梗死组患者83例。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位置及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和回声强度。结果梗死组患者27例IMT增厚,33例斑块形成,其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例数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8,P0.001);梗死组患者IMT厚度、斑块大小以及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3、32.826、12.639;均P0.001);梗死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29例,非梗死组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的有18例,梗死组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比非梗死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03)。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性质与发生脑梗死密切相关,对高血压患者定期行颈部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扫查,及时了解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以及诊治脑梗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并探讨其与颈动脉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 132例ACI合并CAS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47例)、中度狭窄组(n=44例)和重度狭窄组(n=41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n=40例)、中型(n=45例)和重型(n=47例);根据脑梗死病灶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n=42例)、小面积梗死组(n=46例)和大面积梗死组(n=44例);根据斑块性质分为分为软斑组(n=43例)、硬斑组(n=43例)和其他类型组(n=46例)。比较各组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结果各狭窄组ACI患者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病情程度组ACI患者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病灶面积组ACI患者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灶面积增大,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不同斑块性质组ACI患者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斑块性质逐渐加重,血清hs-CRP、Hcy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Hcy、hs-CRP表达水平随CAS程度、病情程度、病灶面积及斑块性质加重而升高,可作为判断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弹力图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03—2017-08在我院内科住院并接受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患者260例,应用颈动脉彩超测量并记录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情况及血管狭窄程度,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32)、内膜增厚组(n=39)、斑块形成组(n=81)和管腔狭窄组(n=108)。分析比较4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R值、K值、α角、MA值)、脑梗死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管腔狭窄组的R值、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明显升高(均P0.05),且随着血管狭窄程度加重,R值、K值逐渐下降,α角、MA值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发病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以 160 例脑梗死组与160 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氯吡格雷及辛伐他汀,另一组单用氯吡格雷,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关系.方法 2005-05~2006-02收治的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大小分3组大片梗死21例,小片梗死44例,腔隙性梗死26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斑块组34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7例.全部患者测定血浆Hcy、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灶大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叶酸、VitB12的关系.结果 血浆Hcy水平(1)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性别、年龄各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2)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有斑块34例,血浆Hcy(20.73±9.31)μmol/L,无斑块57例,血浆Hcy (15.46±11.4) μmol/L,前者高于后者(P<0.05).(4)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1s=-0.264,r2s=-0.16,P<0.05).结论 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关;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与血清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03—2017-03在咸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收集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利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态、管腔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22例IMT增厚,IMT平均厚度(1.06±0.86)mm,2组IMT增厚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中34例斑块形成,其中不稳定斑块19例,研究组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发生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18例出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而对照组只有7例出现管腔中重度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显著增厚、存在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血液标志物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探寻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1—06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96例非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有颈动脉斑块者和无颈动脉斑块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促甲状腺激素、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尿酸水平及右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且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血液标志物水平与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偏高,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偏大,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明显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及左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值. 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 r=0.535,P=0.001). 结论 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闭塞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Ⅰ及(Apo)B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严重程度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LDL-C、LP(a)、ApoB、ApoA-Ⅰ及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LP(a)、ApoB、ApoB/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15,P<0.05,r=0.24,r=0.29,r=0.37,r=0.50,P<0.01),血清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1,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ApoB/ApoA-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TC、ApoB/ApoA-Ⅰ水平密切相关。ApoB/ApoA-Ⅰ水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美国ATL-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急性脑梗死组(120例)和对照组(4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2.5%,对照组为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收治入院的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先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00)和有斑块组(n=100),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将有斑块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n=50)和不稳定斑块组(n=50)。患者均于人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有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有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及hs-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CXC趋化因子受体16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入院的脑梗死患者458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234例与无斑块组224例,测定UA、Hcy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Hcy、UA水平高于脑梗死合并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cy、UA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水平Hcy、UA发生斑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中UA与Hcy具有明显相关性(P0.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膨大处后壁居多,与UA、Hcy水平无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UA水平可反映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早期发现和干预Hcy、UA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脑梗死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30例,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血管病变,根据DSA结果将颈动脉狭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21)、中度狭窄组(n=83)、重度狭窄组(包括闭塞,n=26),同期选取造影结果正常患者(n=59)为对照组。分析NLR及D-二聚体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NLR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组平均NLR和血清D-二聚体与中、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LR和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可评估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